《我的姐姐》让女性认命?我不同意!

文:穴鸟
来源公众号:东七门(ID:dongqimen)


前天下班后去电影院看了这两天被讨论最多的那部电影,《我的姐姐》。

 

同样都是谈论亲情话题的片子:

《你好,李焕英》把我看哭了,是某种为之感动的哭;《我的姐姐》也把我看哭了,是狠狠被刺痛的哭。

 

坦白说,其实早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大概猜到了剧情的大致走向。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哪怕我是一个独生女,既没有弟弟,也没有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依然会对片中很多画面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究竟是什么感觉,我将那些东西统称为——“生为女性之痛”

01

活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会有怎样的一生?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所有事情都要从电影开头发生在女孩安然家里的那场亲戚们的争吵说起。

 

父母因一场意外车祸双亡后,年幼的弟弟安子恒由谁来抚养成了最大的问题。

 

亲戚们相聚在家里为此发生了争执,只因弟弟安子恒唯一的直系亲属亲生姐姐安然不愿意抚养他,并且质问那些劝他养弟弟的人:

 

“我养我自己已经够辛苦了,凭什么养他?”

 

此时,画面落在两个人身上,一高一低,一正一反,对应的是姐姐安然与弟弟安子恒。



紧接着,在“弟弟由谁来抚养”这一事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导演一点点地告诉了我们:姐姐为何会做出这么自私、这么没有人情味的决定?

 

细心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电影刚开场时,父母发生车祸后的一个小细节:

 

镜头扫过支离破碎的车祸现场,倒车镜上挂着是父母带着弟弟一家三口的合照,而不是一家四口。

 

与此同时,来到车祸现场的姐姐又成为了被警察需要确认身份的人。

 

警察那句“请问你和死者的关系是什么?”不止是流程上的询问,也表明了作为一个女孩、一个姐姐,多年来她在这个家庭中一直都处于“被缺失”的状态。

比如,当年父母为了生二胎,再要个儿子,不惜利用女儿的身体状况来编造谎言。

 

再比如,上大学时被父母改志愿,因为“女孩子应该早点出去挣钱”。

 

类似的痛苦在她成长的这二十多年中多到数不清楚……

 

这样的家庭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了姐姐的性格,从她在片子里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很多细节,能够明显感受到,她十分缺爱、没有安全感、自我防御过重。


片子里,姐姐在睡觉时做了一个窒息感极其强烈的噩梦。

 

梦中的父母要么是趁她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消失了,要么是在她溺水于泳池中时,站在一旁冷眼旁观。

 

可是她印象中的这对父母在对待弟弟时却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态度。

 

用弟弟的话来说:“爸爸从来不打我,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话音落下,姐姐便回答他:“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这是安然的一生,也是很多女孩们都曾经历过的一生。

02

牺牲品不止是姐姐,而是一代又一代女性

如果这部片子仅仅只是展现了一个生在重男轻女家庭女孩到底有多么不幸,那我今天也不会特地用一篇文来写它。

 

这部电影里让我觉得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在溯因。

它想让我们看到,这些“不公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在片中,除了安然与安子恒之外,还有另外一对姐弟,一个是安然的姑妈(爸爸的姐姐),另一个是安然的舅舅(妈妈的弟弟)

 

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这对姐弟的态度和做法同样截然不同。

 

就拿电影开场殡仪馆那段戏来说,姑妈为弟弟的逝世痛哭,而舅舅的心情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一边打麻将,一边轻松地跟电话另一头的人说“走的是我姐他们两口子。”

 

从画面中二人的表情便能看得出,姑妈比舅舅承担的东西多得多。

只因人人都说“长姐如母”。

 


回想起年轻时发生的这些事时,一个俯视镜头对准姑妈的脸,一种巨大的压抑感袭来。

 

姑妈对自己弟弟所做出的这些无限度的牺牲意味着——

 

从过去到现在,所有姐姐、所有女性都这样牺牲着走过来的。

 

片中姐姐的遭遇并不是某个家庭的极端个例。

而是父权制长期以来对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压迫与规训,将女性变成了理应为弟弟、为丈夫、为孩子无私奉献的那一方。

所以到了安然这一代,小时候家里有了弟弟之后,她只能被送到姑妈家,被表哥当成沙包练拳,被姑父看洗澡。

 

如今被亲戚们认为应该为了弟弟放弃自己原先计划好的人生选择。

 

也因此,在医院上班时,安然想建议一个病危产妇终止妊娠,对方却仍然不要命地坚持生,孕妇的老公和婆婆更是不顾大人的安危,执意保孩子。

 

在孕妇的推车后面,跟着两个年幼的小女孩,是这个家庭中的两个女儿。

 

她们即将要成为曾经的姑妈,也是现在安然,这才是最令人感到绝望的事情。



正如姑妈所说:“套娃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头。”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姐姐,可是为什么姐姐们到最后却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呢?

 

让我们感到难过和愤怒的从来都不是姐姐为什么要牺牲,而是必须得牺牲。

是“必须”那两个字。

03

结局到底是不是败笔?

片中的一切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投射,而现实里发生的往往比电影里的故事要残忍得多。

 

现实中的弟弟,可能不会像片中的弟弟那样突然懂事,讨好姐姐,让姐姐心软下来。

 

而现实中的姐姐们,可能依旧在把读大学的机会让给弟弟,为弟弟赚钱买房、存娶妻生子的钱,放弃本来的选择,继续牺牲自我。

 

成为一个又一个樊胜美们、苏明玉们、扶弟魔们。

以前看到这些新闻时,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产生“姐姐应该马上逃离,与这个家庭彻底割裂”的想法。

 

但现在,我想让大家看看片中的一个细节,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片子里,姐姐一气之下把弟弟的所有玩具都扔了,却唯独留下爸爸生前穿的一件皮衣。

她抱起来闻了闻,想要试图捕捉到一丝父亲的气息。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女儿,在一个看重亲人联结的中国式家庭里常年遭到不公平对待所产生委屈和怨恨,本质上都是对亲情的渴望。


所以我觉得电影最后的结局不一定代表着“大团圆”、更不是所谓的“在宣扬扶弟”。

 

它所展现的只是姐姐的矛盾与挣扎,心软与动摇。

 

因为她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不是一个冷漠的、只会权衡利弊的机器。

 

她表现出的那种“两难”,才是符合在东方文化之下熏陶成长的人所产生的正常反应,是符合人性的真实。


而现在,有的人认为这种开放式结局代表着“与自己和解、更好地扶弟”,代表着“女性认命”,去豆瓣骂它,疯狂打一星。

其实无益于为身陷困境的女性们解决难题。

 

我们要做的是让女性在家庭、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不断以各种形式被展现出来、被看到、被讨论。

然后共同去找寻那个平衡点。

 

至于一些人希望看到的那种“决绝的出走”,在旁人看来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解脱。

 

但对于那个女孩来说,或许又是另一种悲剧。

——END——

作者简介:穴鸟,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东七门(ID:dongqimen),年轻人独特的观点聚集地。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