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壹心理
来源:壹心理知乎
电影的结尾,是开放式的讨论:
姐姐最后没签下合同,和弟弟在路上踢着足球很开心呀,但事后弟弟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不知道。
或许也不重要。
因为电影的目的,并不是想传达一个「答案」给你。
《我的姐姐》影评区,会有这两派的声:
-
“安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弟弟,这挺好,凡事不可极端”
-
“我希望看到安然果断抛弃弟弟,去北京实现梦想,毕竟这才是她真正想做的事”
围绕“做自己”还是“抚养弟弟”,评论区争论不下。
仿佛身为姐姐,不管认不认命都不对。撇开法律层面的抚养义务,女性很难靠一己之力拒绝“母职文化”。
母职,顾名思义就是“女性职能化”。
姐姐该做什么,妈妈该做什么,女儿该做什么,女性的责任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像上一代姐姐,安然的姑妈,童年为弟弟付出,成年为丈夫付出,老了为孩子付出。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一个遵循“母职文化”的社会,女性最有可能被养成“自我挫败型人格”,会在潜意识里认同牺牲奉献。
她们无力拒绝责任,压力太大,甚至有人用自虐来泄愤。
然而姐姐无条件为弟弟付出,对弟弟来说,也未必是好事,看看安然的舅舅就知道了,一点责任都担不起。
她其实并不是想做无私的人,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但是,在社会上、亲人都在告诫她,应该做个无私的人。所以她也会“默认”的方式,觉得自己应该无私。
母职文化,是一种社会压力,它将女性嵌入“姐姐”的牢笼里,把“履行职责”当作女性唯一的完美标准。
一股难以承受的压力,损耗着女性的人格和自我。
可这种观念,真的是每个女性自愿的吗?
《出生密码》认为:俩娃年纪差7岁以上,等于独生子女,姐弟关系会变得很淡,更别说重男轻女、姐弟分离等因素。
不难发现,如果你身处的环境或者听闻朋友谈过,家里有相差7岁以上的兄弟姐妹,关系会较为生疏。影片中的姐姐,不愿意承担责任是很符合现实的。
可很多姐姐已经养成了“自我挫败”的习惯,她们无力分辨:我这么无私,到底是真心想做,还是没有别的选择?
要是姐姐当真喜爱弟弟,付出并非只有坏处。
姐弟俩从小玩到大,感情深厚,通过照顾弟弟,姐姐被培养得更杰出。作为“姐姐”,她们承担着更多责任,因此智力和责任心更早得到发展。
可姐姐并不喜爱弟弟,甚至厌恶他呢?
那么无私奉献只会徒增压力,损耗自我。姑妈的热情,安然的冷漠,实际上都藏着被“母职文化”裹挟的无奈。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安然多次往返庙宇,求神拜佛。
抛弃弟弟,让她内心很愧疚,可她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如何爱弟弟。
姑妈也同样不懂爱,她看着自己在俄罗斯买的套娃,回忆着过去的梦想,仿佛提醒自己:看啊,你年轻时也灿烂过。
认命并非掏空自己,不认命也不意味着走极端。
两者有同样的动机: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活在“母职文化”中的姐姐,需要跳出轨道,不仅看到弟弟的需求,也看到自己的需求。
她不见得非要二选一,但应当意识到:我始终是有选择的,我拥有自由的权利。
我选择付出,不是无私,而是我能力更强,更有担当,我享受照顾弟妹的生活;我选择不付出,不是自私,而是我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这很难,但是只要开始,困境就有化解的可能。
如果你也是一名姐姐,我希望你记住:放下心理包袱,思考“如果我不是姐姐我想怎样做”,才能更客观看待家人和自己的优缺点。
电影的最后,是没有「答案」的。
或许,我们真的没办法做到两全其美的选择,但我希望你放下内心的包袱,无论姐姐做任何选择,她都是在做自己。
最后,想对着你说:
成为“姐姐”之前,我们首先是自己。
我是壹心理,一个专业的全生态心理服务平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在线解决方案,输出健康、科学的心理学价值。
我是壹心理,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