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里的舍与得丨是在反应现实还是贩卖焦虑?

一部《小舍得》的热播正在将焦虑、内卷这些活脱脱的现实问题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像 #补习班 #学区房 #焦虑 #内卷各种各样贴近现实教育及原生家庭等话题将当代父母的教育问题展现的淋漓尽致。

01

三组家庭/三个缩影


  • 子悠一家基本是丧偶式教育,妈妈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将所有的精力都寄托于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打鸡血式教育孩子,口头禅是都是为了孩子好,是典型的“鸡娃妈妈家庭”。

  • 欢欢家庭富足,对孩子采取快乐式教育,堪称幸福家庭的楷模,一向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全面发展,是典型的“素鸡妈妈家庭”。

  • 米桃一家人租住在狭小的房子中,爸妈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妈妈靠做小时工来贴补家用,爸爸除了做点水果生意还在兼职送外卖,米桃刻苦成绩十分优秀,还极具数学天赋。


在面对小升初的这条路上,每个家庭一起经历着不同又相同的心路历程。



02

鸡娃教育/快乐教育

还记得有句特别有感的广告语:你来,我培养你家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家孩子的对手。

现今社会孩子们上补习班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日常放学赶着上课,周末全天排满,早出晚归,假期更是被称为“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如此“鸡娃”的背后,牵动的是整个家庭。

曾作为一名刚刚迈过小升初阶段的妈妈而言,也曾经历过这样痛苦的挣扎和纠结。大家提前都在补课,孩子要不要也拼一下;我要不要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假期真的也不想让他那么累。到底要鸡娃教育还是快乐教育,真是一个特别难选的答案。

我不能算一位真正鸡娃的家长,但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这条路上,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呢?特别是面对考试成绩的时候。孩子抢跑,家长焦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到底是什么演变了一个今天的现状,还愈演愈烈,如果我不上补习班,仿佛就成了最另类的那一个孩子。然而,又有谁真正去体会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呢,又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呢?

还记得欢欢爸爸曾这样看待现实的问题:一个观看演出的剧场内站起了一个人,后面的人为了看到表演不得不也站了起来,更有甚者为了看得更高需要踩在凳子上才能看到,这就是内卷的真相。

事实上,这正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焦虑越内卷;越内卷越焦虑。被这样的情绪裹挟的父母和孩子没有一个人能轻松应对或者说停一停脚步,因为一旦放松,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冲到你的前头。

就如《小别离》曾讲到的,如果你考不到前一百,你就进不到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父母们难道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吗?但是面对每个人都在加速奔跑的时代,你的正常行走似乎成为了一种错误。

03

现实/焦虑


《小舍得》有一个畅所欲言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孩子们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内心话将给父母听。子悠一向言听计从却选择在这个时候爆发,他声泪俱下地说出:妈妈爱的只是考满分的自己。


的确,孩子的成绩好坏俨然成为了父母炫耀和攀比的一枚棋子,在这个畸形的过程中,子悠妈妈的父母似乎只是在埋头苦奔,从未停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就连子悠想要去踢半小时的足球都像是犯罪一般。


还记得最近有位朋友讲自己孩子在步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孩子有很多让他不解的行为,上课睡觉、画画、看课外书、不写作业,曾经小学满满优秀听话的好孩子突然不见了。

包括一天下雨突然降温,特地带了厚衣服去接他,孩子不仅把外套脱了系在腰上,还撸起了袖子,她看到冲上去让孩子赶紧把厚衣服穿好,怕他感冒影响上学,而孩子说的是:我想感冒,当然也能明白背后意思,我不想上学。

孩子宁可想用伤害身体生病的方式来对抗上学,这是经历了什么,如此讨厌学习这件事情。

在这之后的一天早上,孩子说什么都想请天假不想去上学了,于是妈妈和老师请了一天假,才有这一次的长谈,才知道最近考试班级同学都没考好,老师最近有罚抄写,无论学习好的还是不好的,今天将是最多的一天,积压已久孩子的那种绝望接近崩溃的点爆发了。

孩子日常并没有和妈妈讲这些,因为他知道,即使讲了也还是看不到,妈妈不会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说了可能还会让自己承受更多。这件事后妈妈自己感触也挺深的。

纪伯伦曾在自己的诗中写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这样真的对吗?孩子们真的可以快乐和幸福吗?


很多家长也许会说快乐哪有前途重要,只要前途光明,快乐幸福还不是垂手可得。没错,快乐幸福的确是有,但恐怕是父母自认为的快乐高于孩子们的快乐。


在这个不行动就落后的时代,多少孩子的心理问题呼之欲出。跳楼、自虐等新闻频频出现,有的父母或许汲取教训,留给孩子一部分呼吸的空间,也有一部分父母轻描淡写的认为还是抗压能力不够,转头继续向自己的孩子频频施压。


手握孩子未来遥控器的父母们要的也许不是一个孩子,更像是一个言听计从的机器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在高压教育的背后停一停,让自己与为人父母的这份焦灼感分离一些,让孩子走的更稳扎稳打一些呢?



看完《小舍得》后我承认了自己的焦虑,道理人人都懂,但说易行难。试问在这样一个无尽焦虑、疯狂内卷的社会中,谁又能真正地做到独善其身呢?内卷的本质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空前焦虑的结果就是超前教育的泛滥。

在这些父母脑海世界里,成千上万的中国育儿家庭都处在一个浩大的黑海之中,明明谁都看不见谁,却总有人在臆测其他家庭正在暗自蓄力,正在昼夜不息地疯狂冲刺,把他们甩得越来越远。再加上冷不丁的网上就蹦出几个简历逆天的天才儿童,这种臆测就似乎变成了现实,使得他们不断卷进焦虑旋涡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而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无数既得利益者在里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乎中国无论是一二线大城市还是三四线小城镇,教育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密密麻麻地铺满城市的每个角落。除了小学必备的语数外,各种兴趣班也只需要用牛娃的故事来刺激下这些父母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到底是让孩子在认知的不断升级打怪中找到自己,变得越来越自恰,还是在分数的追逐中最终失去自我,变成分数流水线的工具人?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到《小舍得》尽可能不去制造焦虑,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思考教育领域现实问题,反思教育、反思焦虑。

知识进步的前提一定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拥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孩子才能稳扎稳打适应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期的陪伴。当我们把目标放在长远的时间线上去看,当下的很多决定都不再是那么生死攸关。为人父母,我们可以鸡娃,也要面对人生,有“舍”有“得”。


《爱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它蕴含着爱护、尊重、责任和理解。”

父母真正的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可靠的臂膀。现实社会很残酷,可孩子的世界却很小,只能容纳下我们容下爱。为人父母,我们不妨“舍弃”焦虑与攀比,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份爱,相信会“得到”孩子更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幸福。






文:阿华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