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之后,贾玲也许会越来越少提到妈妈了

看完《你好,李焕英》,走出放映厅之后,我对两眼通红的朋友说:“贾玲终于完成了和母亲的告别,祝福她。也许心结已经解开,以后她可能会越来越少提到自己的母亲了。”

《你好,李焕英》的催泪效果属实厉害,不论你是一个多么理性的人,相信你都不会吝啬自己的眼泪。

这是一部非常贾玲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果是对贾玲无感的人去看,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感觉。

但这又似乎不太成立,因为喜欢贾玲的人太多了,而那些在影片中流露出来的以及观众被调动起来的情感,也是实实在在的,即便是过于贾玲,它也必火。

在这部电影中,贾玲终于得以和自己的妈妈掏心掏肺地说话,让妈妈开心,也完成了和妈妈的告别,弥补了曾经的遗憾。

暂时不会再做导演了

“但话也不能完全说死”

贾玲在昨天的直播中说道,自己暂时不会再做导演了,但话也不能完全说死。这就意味着,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可能还会看到她导演的作品。那些作品也许不再“很贾玲”,但仍值得我们期待。而不论贾玲是否再导戏,她都将在电影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我看来,《你好,李焕英》对于贾玲来说,是治愈自己,与自己和解的一部戏。对她来说,也许并不只是票房收益赚到盆满钵满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她终于完成了与妈妈的告别,情绪的宣泄。

哀伤的疗愈

我们会与自己的亲人之间有情感和行为的依附,可称为“连结”。当亲人离世,如果我们不能或难于从“连结”中走出来时,悲伤和哀悼的反应就会延迟、扩大,甚至酿成病态。只有与逝者之间建立了充分安全的“连结”,在成长过程中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面对分离和独立。

正是因为每个人与亲人的“连结”不同,以及经历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走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间也不同。

之所以每每提到逝者,生者敏感的神经就会被触碰到,一来是因为,亲情的确是我们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板块;二来则是因为,对于哀伤的处理并没有到位,那些遗憾、失落、绝望仍然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

对于哀伤的疗愈,通常会有三个过程。

1、承认失落:在认知和情感层面接受逝者已去的事实,放下可与逝者重聚的幻想;

2、体会哀痛:充分体验失落与分离带来的痛苦;

3、重新适应:放下与逝者存在情感、心理上的依赖,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并且将自己的内在资源投注到其他关系或对象中。

《你好,李焕英》

另一种意义上的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完形心理学派的一种整合身心技术。这种技术简言之,就是用两张椅子作为道具,要求当事人分别坐在两把椅子上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并解决冲突,达到身心整合。

空椅子技术中,有一种方式叫做倾诉宣泄式,在这种形式中一般只需要一把椅子。

治疗师会把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个人坐在椅子上,让当事人把自己想对某人说却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向平和的方式,它经常被运用在哀伤辅导中。

当亲人已经去世或者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当事人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悲伤、痛苦,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排遣时,那把空椅子就成为了情绪的出口。

当对着空椅子进行倾诉,表达对椅子所象征人物的情感时,便会将强烈的情感释放,获得解脱。

影片中,张小斐没有扮演一把椅子,而是贾小玲的妈妈,但在象征意义上,贾玲在戏中已经完成了对内心深埋情绪的释放。

从一开始的剧烈冲突,到中间的喜剧部分做足的铺垫,再到后面的催泪高潮戏份,在情感的释放上可谓做足了准备。

记得片尾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从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中年妇女的形象,以至于我常常忘了,她也曾经是个花季少女。

我们也许在成长各种对父母有过抱怨,有过误解,甚至有些自私,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也是需要支持鼓励,需要温暖的。

由于各种原因,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紧张,或是不常在一起,这似乎变成了常态,直到有一天,当失去父母的那刻才发现,自己没有和他们并肩走过更美好的时光。

我想,《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也许可以作为一把“空椅子”,帮助我们疗愈内心那些痛苦和遗憾。

‬母爱和遗憾

得以安放

也许贾玲在未来会越来越少地在提起自己的妈妈,我想这并不是遗忘,而是真正接纳了母亲已不在的事实,在内心中也有了安放与妈妈情感的空间,以及对那些遗憾的接纳。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痛苦和遗憾,无视它,但它还在;解决它,就要面对它。

贾玲选择了在《你好,李焕英》中直面,而它之所以让我们落泪,也正是因为触碰到了我们内心那根敏感的,被我们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神经。

贾玲是好样的,如她影片上映前说的,自己已经把心掏出来给大家看了,她也在电影中,将那些自己对妈妈的遗憾,妈妈对自己的爱,升华成了对电影的诠释,对观众的真诚。

《你好,李焕英》,真诚之作,值得大卖!

原创:鸵鸟心理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