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贺子秋,最懂事的孩子为何让人心疼?

01


因为学员的推荐,花了两天追了《以家人之名》这部热播剧,尽管这部剧高开低走,争议声很大。但是,从反映原生家庭创伤的角度,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几个主角的性格特点与原生家庭经历的联系,还是体现了编剧的心理学功底的。

我准备用系列文章一一剖析几个主角的内心创伤,结合自己的咨询实践,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今天的主角是小哥贺子秋。

之所以选择贺子秋,是因为他身上的“懂事”和“乖巧”在我的来访者当中最为典型。他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他永远是主动给妹妹背黑锅的那个,不管妹妹怎么无理取闹,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全力支持;

妹妹欺负他,他也不生气。李爸过来安慰他,子秋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不说妹妹一句坏话;

看到李爸既要照顾家里又要经营面馆,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家里做事;

小小年纪,他白天到面馆帮忙打扫卫生,半夜躲在厕所里偷偷给家人洗衣服……

谁都可以说他几句,邻居会跟他开玩笑:“你要是不干活,你爸就不要你了。” 把他吓哭了;

他二姨也会专门跑来和他强调,“如果不尽孝,她第一个打折他腿。”他也只能听着……

他始终记得妈妈是借了李爸的钱跑到了深圳,从此了无音讯,而他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只有善良的李爸真正的爱他……

为了不让李爸受累,面对已成暴发户的亲爸的纠缠和相认,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他还是忍住内心的反感,忍住对李爸和妹妹的无限不舍,选择远赴英国留学……

在英国,其实他很快和自己的亲爸闹掰,靠自己拼命打工挣出来学费生活费,还攒了几十万回来开甜品店,只为了妹妹喜欢甜品的梦想……

他回来还是假装“富二代“,给妹妹买奢侈包,透支信用卡借钱给二姨,不是为了虚荣,而只是希望家人能够觉得他是真正的依靠……

当李尖尖拒绝了他却选择了大哥的时候,他那句“为什么每一次被抛弃的都是我“让人特别心疼,而受到如此重创的他,却还是在第二天一早就悄悄地给妹妹做早餐……

这些细节真的很让人心疼,懂事的孩子之所以如此懂事,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没有任性的资本,懂事的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深深的绝望。

02


心理学疗愈经典《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疗愈经验总结了我们内在小孩从原生家庭承受的各种创伤,在提到“被遗弃的创伤“时,他这样总结到——

“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害怕的是被拒绝的经验。如果选择敞开自己,就会有可能被遗弃、被背叛或者被剥夺。无论对方怎么有爱心和同情心,都不可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洞。”


因为这份恐惧,懂事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通过懂事,我们才能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通过讨好和满足他人的需要,被遗弃者才能暂时忘却被抛弃的恐惧和羞愧。

然而这只是一种防御手段,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走出伤痛,正如作者总结的:

“我们童年都有过身体或情绪上被遗弃的经验,那份伤痛是如此的无法抗拒,以致我们将它深埋在无意识中。我们的生命能量试图从这样的伤痛经验中复原,但是在我们重新意识到这些儿时的经验之前,疗愈是不会发生的。”


这样的创伤很容易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缺少自信,甚至有意避免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很可能会让我们再次经历失落和被拒绝,从而重现童年时被遗弃的创伤。我们会无意识的避免需要敞开信任的关系,也避免早已忘却的童年被抛弃和背叛的体验。

就像贺子秋,其实他内心还是深深惦记着当年遗弃他的母亲贺梅,但是当贺梅来到他的甜品店时,他却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感,面对贺梅的强势,他也说出了非常决绝的话,希望在别人拒绝他之前先拒绝别人。

而与李尖尖的关系,其实他也分不清楚是兄妹情还是爱情,他太习惯这种紧密相依的熟悉感,他害怕失去这种感觉,为了抓住这份感觉,他愿意像李爸一样任劳任怨把妹妹伺候得无微不至,然而,这终究还是他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与完全敞开脆弱的真正亲密感没有关系。

而要想走出被遗弃的创伤,亲密关系恰恰又是不能回避的课题,只是这个课题对遭受过童年巨大创伤的贺子秋来说会特别不容易。

03


为什么亲密关系才是通往内在疗愈的最佳途径?

因为对于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来说,童年被遗弃的经历会带来巨大的不被抚养的恐惧,我们内心很容易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不够好,从而缺少内在的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当爱人离开我们,或者威胁要离开我们时,或者遭遇情感背叛时,我们就不得不面对早已埋藏在心中的那无意识被遗弃的回忆。


对我们的内在小孩而言,就不只是爱人将离开或者已离开的问题而已,而是像父亲或母亲离开了自己,或者在情感上抛弃了我们,那种感受是非理性的,会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深深的恐惧甚至是惊吓之中。


这种分离伤痛对于内在小孩的冲击,还是会和小时候一样有威力,因为每当被遗弃的伤痛发生时,我们的内在小孩会完全接管我们,我们又会退化成童年时候受伤的状态。

这份恐惧会在我们的身体上显露出来,并带来生理上的病痛,我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无价值感,觉得自己无法应付,只要逃离,却又无处可逃。

然而,这份无处可逃的痛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疗愈的可能,因为亲密关系本身就是蕴含着不断敞开与拒绝的经验相遇。只要我们身处一段有承诺有深度的长期关系中,我们总会一直面临得不到的挫折感与挑战。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候都有强烈的想逃离想放弃的冲动。

但是,我们真的换个对象就能避免这种体验了吗?

很多人来访者找到我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想通过逃离关系来回避问题,或者是希望改变对方来应对危机。但是,这个时候我更会鼓励他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被打开的被遗弃被拒绝的伤痛。因为,这恰恰是卸下保护层走入脆弱层的最佳机会。

我和大家多次分享过这张图,最外层代表的是保护层,那是我们生活中的铠甲,避免暴露出我们情感的脆弱。

而中间的是我们的脆弱层,代表我们平时用力隐藏,或者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脆弱的情绪,比如恐惧、焦虑、羞愧、孤独、绝望等等。

最内层则是我们的本质层,代表着我们已经愿意接纳被遗弃的伤痛,愿意去感受这份伤痛和完成最终的和解。而一旦放下,生命会回报以深刻的满足感和自在感,我们会体会到一种平和的喜悦,和踏实的幸福感。

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重新去体验那份童年时候未被实现的渴望,也会重新面对被拒绝的经验。当爱人不能符合期待时,通常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责备和抱怨,或是整个人垮下来,全然放弃。

在这种反应下,只会有更多的愤怒与挫折感,背后还有一份深深的绝望和无助。这些正是因为我们重新经历着被遗弃和被剥夺而引起的感受——“没有要我“”没人真正在意我的需求“,这些都造成了恐惧和惊吓。

正如童年贺子秋面对邻居一句玩笑,会吓得完全僵住,而即使成年后,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也永远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而宁愿死扛到底。

其实真正难以面对的正是这份埋葬在内心的恐惧,而不是痛苦,一旦能够从恐惧中活过来,你就已经在学习如何给自己创造内在空间,去学会连接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失落的痛苦,也找到重生的力量。

04


我们如何才能疗愈童年时被遗弃的伤痛呢?


根据我自己的咨询体验,我们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开放,勇敢践行:

1. 保持觉察,了解自己的内在伤痛模式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者角色,当我们经历受挫、失望甚至是绝望的时候,被遗弃的伤口会被触动,而这也是将伤口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照顾和疗愈的最佳机会。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都渴望遇到一个人能够扮演自己的理想父母,能够满足童年未被实现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内在小孩的渴望。

而我经常提醒我的来访者,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受伤的感觉其实是童年创伤的重演,比如说被遗弃被拒绝的伤痛。而我们永远无法疗愈自己感受不到或者理解不了的事情。

所以,直面伤痛,重温童年时被遗弃的创伤,然后我们自己扮演自己的理想父母,去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已经长大,我们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并且去看见和抚慰内心的创伤,这是疗愈的开始。

2. 接受恐惧,给体会恐惧与痛苦保留空间


当伤痛来临时,我们越是坦然面对它,就越容易穿越它。如果我们对生活的期望时不再去理会这些伤痛,反而会越来越麻烦,因为这份功课我们无法逃离,只能面对。

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像逃避痛苦,但是往往会找来更多的痛苦。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因为有同样的伤痛而相互吸引,觉得对方才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但是当真正走近后,很容易迎来关系的“幻灭期”,觉得对方才是导致自己痛苦的根源。

但这些情绪的变化只因为我们还在逃避,还没有学会真正接受恐惧和痛苦,并愿意保留空间去与这些情绪相处。


当我们能够真正直面这些感受的时候,其实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些情绪都是帮助我们走向内心探索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内在创伤,也更好的与对方共情,最终让我们彼此能够袒露脆弱,彼此看见,真正实现深度亲密。


当然,这个过程我们自己一样可以完成,因为我们内在的父母和内在小孩一直在渴望彼此看见与和解,当我们愿意去拥抱内在小孩的伤痛的时候,其实痛苦也会慢慢被疗愈。

3. 保持正念,学会寻求外在支持和运用静心


我反复强调在疗愈中运用正念的方法,也就是回到身体,回到呼吸,让自己能够感受当下,给自己一点静心的空间。

因为当伤口打开时,极度的恐慌和焦虑都有可能出现,那些排山倒海的寂寞感和无力感会一波波袭来,让我们感觉自己会疯掉。我们会陷入深深的沮丧和自责,有时会陷入彻底的否定和无价值感中。

这个时候一定要寻求外在的援助,因为有一个陪伴者你会感受好很多,尤其是一个能量较高的专业咨询师。疗愈正是来自受伤时敢于向外伸手求援,一旦我们有勇气袒露脆弱勇敢求助时,大部分的恐惧反而消散了。

疗愈我们童年的创伤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幸的童年有时确实要一辈子来疗愈。但是,这条疗愈的路也是我们内在不断成长的探索之路,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


直面课题,学会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去找到我们内在本自具足的丰盛感。不管需要多长,只要我们坚定的走在这条路上,我们终究能够穿越自己的脆弱层,最终与那份圆融自在的本质层相遇!


祝福每一个遭遇过童年创伤却勇敢前行的朋友!

文:陈历杰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