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心理》:用“心”看人,究竟有多难?

# 壹心人6大作业2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不知道你会不会经常思考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

 

领导总骂我,是不是跟我过不去?

念念不忘,真的必有回响吗?

好看的皮囊是否千篇一律?

我为什么总是把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做砸?

和父母沟通,为什么总是说了个寂寞?

我为何会为情所困?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有许多想不通、无处问,但又很揪心、很好奇的问题。

 

对于种种难题,由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通过理解自我、探究行为、改变态度、破解情感、播种善意五个章节,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作者陈晓,是中山大学应用心理系硕士,从事心理学科研、教学与咨询培训10余年,理论水平非常深厚。

 

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通俗读物,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很接地气,是一本专业性和可读性兼备的书籍。

 

它选择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各种烟火气的话题,用许多有趣的案例,帮助我们轻松获得心理学知识;

 

用心理学测验、练习和思考题,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书中内容;

 

同时知识密度非常高,有许多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心理学实验,还推荐了很多电影和书籍。

 

读完这本书,你不仅会为有料有趣的作者所叹服,更可以真正将社会心理学思维融入自身知识体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学会用“心”看人。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问为什么?人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去回答这些为什么?本书也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回答。

 

01   

什么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他不回我微信了,是不是因为我太作?”“为什么这次竞聘我会落选?”“为什么同事看我的目光有点怪怪的?”

 

你们一定问过为什么,这并不是“好奇宝宝”的专利。

 

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天到晚地在问为什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去问为什么?

 

一是这些事件出乎你的意料的时候,二是这些事情让你感到不满的时候。

 

所谓出乎意料,就是事情的发展、或者事物本身和你预想的不一样;

 

所谓感到不满,就是这些事情让你不爽,不愉快。

 

想想是不是这样?

 

当你看到你的闺蜜交了个条件平平的对象,而放弃了一个“高富帅”,你也会觉得奇怪。——这就是出乎意料带来的疑问。

 

而如果你事业非常顺利,领导对你非常好,你一定不会去问“领导怎么对我这么好啊”;相反,当你被领导穿小鞋的时候,一定会很痛苦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就是不满带来的困惑。

 

其实,很多所谓的“热点”也具备这些特点,负面事件往往比正面事件更容易让人们去问为什么,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讨论,这也是“负能量”的新闻更引人关注的原因。

 

02 

为什么要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我们回答“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在“归因”。

 

所谓归因,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推论和解释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想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呢?

 

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有两个很强烈的动机需要被满足:第一是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第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先来看看第一个: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举个例子,你的同事,一直以来,和你非常好,昨天还和你有说有笑,并且大家都表示要做一辈子的朋友。但是第二天,你的同事突然不理你,并且还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

 

是不是觉得伤害性极大?

 

其实,伤害本身并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他们欺骗了你,打破了你对世界理解一致的认知。

 

现在很多年轻人出现心理问题,其实也和这个有关。因为他们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了不一致,老师的教导,和社会上的很多现象是不一致的。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理解的不一致,这就会使一些年轻人产生自我怀疑,进而出现心理问题。

 

再来看第二个:控制环境的需要。

 

这个指的是人们觉得环境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

 

比如说你的姐姐非常情绪化,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发脾气,你需要时时小心,内心处于不安。但是如果你知道她每到姨妈期就会发脾气,那么你在这段时间少惹好即可,这样就对两人的关系有了控制感。

 

海德认为,为了满足以上两个动机,我们必须预测未来他人将如何行动,而要预测未来他人如何行动,就必须了解他人的行动原因。一旦人们能预测未来的行为,就能满足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环境的需要。

 

比如说,某个人被老板炒鱿鱼了,他很执着于被炒的原因。这是因为如果知道了老板炒他的原因,在下一次工作时他就能做出调整,避免再次失败。而如果新工作的发展和我预期一样,就满足了前后理解的一致性,也获得了对关系的控制感。

 

03 

如何进行科学归因?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归因的问题。

 

比如说,领导为什么骂我?为什么我与同事发生了冲突?为什么朋友放了我“鸽子”?

 

我们在愤怒之时,可能会说:这都是TA的错!

 

当然,对于悲观者而言,也有可能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那么样才能正确归因呢?

 

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曾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单线索归因,也就是只依据一次观察就可以做出的归因;第二种是多线索归因,即需要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归因。

 

而三维归因理论,就属于多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导致行为的因素有三个:行为者——即做出这个行为的人;刺激物——即这个行为针对的对象;情景——即行为发生的背景。

 

比如说,你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要分析的目标行为就是批评,而行为者是领导,刺激物是你,情景就是你上班迟到。

 

导致目标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其中一个或多因素。

 

三维归因理论,需要对行为做多次观察,目的是为了获取行为的三种属性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特异性)。

 

行为的一致性,是指行为是否与众相同,如果所有人都会对刺激物做出这个行为,也就说明行为的一致性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

 

行为的一贯性,是指行为是否总是如此,如果领导不仅在你迟到时批评了你,在其他场合也批评你,那么领导的行为一贯性就高,反之就低。

 

行为的区别性,是指行为者除了对刺激物做出这个行为外,对其他人是否也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依据据行为的三个属性的信息,可以根据凯利提出的信息组合表,对行为进行归因,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行为。


 

如果说其他人对我不这么做,他其他时候对我也这么做,他对其他人也这么做,那就是行为者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是低一致性,高一贯性,低区别性。

 

如果说其他人也对我这么做,他经常对我这么做,他对其他人不这么做,这就是刺激物的问题。

这个组合就是高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

 

如果其他人对我不这么做,他其他时候了不对我这么做,他对其他人也不这么做,这就是情景的问题。这个组合是低一致性、低一贯性和高区别性。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难记?最开始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纸笔,按照三维归因的步骤,一步步进行。

 

  • 第一步:看行为:明确要进行归因的行为;

  • 第二步:找因素:找出导致行为的三个因素,即行为者、刺激物和情景。

  • 第三步:列信息:列出行为的三种信息,即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

  • 第四步:做判断:根据行为信息的三个组合中进行归因判断。

 

举个例子,小明和我这周约会的时候放我鸽子。

 

  • 第一步,看行为:要归因的行为是放鸽子。

  • 第二步,找因素:行为者是小明,刺激物是我,情景是约会。

  • 第三步,列信息:如果小明和我有过多次约会,是可以获得充足的信息来进行三维归因分析的。一致性信息为其他朋友和我约会是否迟到;一贯性为小明在其他时候和我约会是否迟到;区别性为小明和其他朋友约会是否迟到。

  • 第四步,做判断。如果说其他人和我约会不迟到,小明和我其他时候约会也迟到,小明和其他人约会时也迟到,那么就是小明的问题,他迟到成性啊!

 

当你熟练了以后,就可以摆脱纸和笔,直接做出判断了。

 

回想一下,我们和伴侣、家人是否发生过一些矛盾?想想自己原来是怎么归因的。如果时光倒流,你已经学会了三维归因理论,你又会怎么归因呢?

 

看完这本书,你会感叹: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

 

在这本《什么心理》里面,每一页,都有让人欲罢不能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如果你想打开观察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心理学视角,并且拥有更好的心理学方法论,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文:怡记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