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文:木棉959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标题:去机场的出租车上,司机“指导”了我的毕业论文丨《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顺利的话,离我博士毕业,还有4个月。

因为家里的台式机旧了,带不动实验数据分析,为了赶紧完成毕业论文里最后一个部分,我今年春节没在家待多久,就早早地回学校了。去机场的路上没有多少车,大家多数人还在家过年假,或者根本没回家。

车开不久,司机问我:“你是回去上班,还是上学呀?”

“还在上学呢。”我并不希望开启司机的话匣子,因此只是简短作答。

然而他的追问紧随其后:“学什么专业,几年级了?”

我知道答我的专业“心理学”一定会有些追问,便说了个“教育学,在读博士”。

一般的对话就会停留在这里了,但可能因为司机最近很少接到单子,一个人在车上呆寂寞了,所以我并没能如愿得到清净。

“教育学啊!那是得好好教育教育,现在的孩子,真的难管,整天刷那个手机,还动不动就抑郁,要死要活的。”

……得,还是没能绕开。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专业视频”

司机继续说道:“说到教育啊,我也略懂一点,我在网上看了很多专业教育学视频。要我说吧,核心就一个,该打就打。视频里也都这么说,怎么能不打呢?抑郁就是挨的打少,挨打多了,抗造了,哪里还有空矫情。”

我不知道司机看了怎样的视频,是视频博主胡说呢,还是视频原本有理,但他根本没有理解呢?又或者,两者都存在,并相互助力,加深了他的错误理解呢?

过去,只有很少的专家能登上电视、主讲课程,变得家喻户晓;但现在,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各领域都有许多大V,以及更多的“小透明”,他们都在分享自己的知识或见解,或他们道听途说/误解曲解的知识见解。

科幻作家史特金曾提出一个定律:大多数领域的大多数作品,质量都低,“任何事物的90%都是垃圾”。这一定律最初只是在嘲讽通俗文学,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都可能符合这一定律,甚至无益的信息含量会远高于90%。

视频博主不一定靠谱,看视频的观众也不见得靠谱。

人们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并不会认真看搜索结果,只会草草看一下标题摘要,然后就划走了[1]。反而在那些“已经知道了”的事情上,人们可能会多看几眼、记得更清楚一些,因为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事实,这种确认偏误可以让自我感觉良好[2]。

总之,看视频的人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看的信息可能并不对,或者可能只是巩固了自己原有的信念;也不会意识到,这样的浏览学习效果并不好,他们感觉的“我知道了”只是错觉[3]。

“博士学傻了吧,你懂啥呀”

我终究没忍住:“这该不该打,也得看情况;现在不管孩子还是大人,压力都大,也不能都说是矫情,抑郁的原因还是挺复杂的啦。”

司机歪头瞥了我一眼:“害,哪有那么复杂,你们这些读书读太长时间的人,就是喜欢把问题搞复杂了……那什么,其实你们懂什么啊,解决问题还是得我们这样的人来!”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会在自己欠考虑而做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也就是说,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这种效应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 Kruger effect)[4]。

能力不足的人缺少一种关键的“元认知”能力,在自己表现不佳的时候无法退一步思考,看清自己的真实表现、认清自己的真实不足,反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更糟的是,即便他们觉察到自己可能有错,也不会承认,而是试图去掩饰、伪装,从而更学不进去任何东西。出于对他们情感、面子的照顾,他们身边的人可能也不会戳破他们的掩饰,这让他们更难以进行纠正。

“养你们就是为了稳定”

我就决定不去戳破司机的掩饰,于是也不再跟他争辩,没再接话。司机却没有停:“不过,培养你们也有用处,才好稳定住你们;你们把问题搞复杂了、让别人不懂了,也才好控制那些我们没上过大学的人。所以,你的论文还得写,写得让领导高兴,让上头高兴。不就是为了这嘛,我都懂我都懂!”

我实在没懂司机在讲什么,继续沉默着,听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了好久,才隐约听出,原来他觉得高等教育就是个阴谋。

阴谋论对“普通但自信”的人,往往有着很深的吸引力:能力不足的人很难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或者没耐心听一些正确但平淡无味的解释;自恋的人不愿意去理解世界,如果自身的境况令他们迷惑,又或者事实是他们有错,他们就宁愿去相信一些绕来绕去的假话,也不肯接受现实,因为现实会损害他们的自信感。

而指责一个虚假的、能力和权力都远超自己的“上头”,是一个偷懒又自保的方法,这样,一切自己想不通或懒得想的问题都有了答案,这个答案还不会让自己觉得过不好是自己的错。哪怕在清醒的人看来,阴谋论既复杂又愚蠢,它依然大有市场。

伴随着司机说话的BGM,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车停在了机场入口。我下车跟他礼貌道别,他比我上车时更热情了:“娃,你的论文就那样写!肯定好!”

但我其实并不知道他说的是怎样写,也不知道途中我的什么反应,加深了他的确认偏误呢?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本故事属虚构创作,但你八成也遇到过类似文中的说法,甚至更过分、让你难以理解的说法。

为什么有些人会攻击专业知识、攻击专家?反智主义是不是更盛行了?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M·尼科尔斯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美国海战学院的国家安全事务教授,他的思考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Rowlands, I., Nicholas, D., Williams, P., Huntington, P., Fieldhouse, M., & Gunter, B., et al. (2008). The google generation: 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Aslib Proceedings, 60(4), 290-310.
[2] Wason, P. C. & Johnson-Laird, P. N. (1972). Psychology of reasoning: Structure and content. London: Batsford.
[3] Fisher, M., Goddu, M. K., & Keil, F. C. (2015). Searching for explanations: How the internet inflates estimates of internal knowled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3), 674-687.
[4] Kruger, J., & Dunning, D.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7(6), 1121-1134.
作者简介:木棉959,「京师心理大学堂」主编。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