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Miss蘑菇姑姑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豆瓣9.5,年度黑马国产纪录片爆冷:BBC惧怕的“中国力量”,到底是什么?
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看一部“扶贫”纪录片,看得如此上头。
一口气刷完六集,集集泪目。
打开豆瓣,才发现评分已经飙到9.5,不少网友跟我一样震撼。
《无穷之路》。
这一次,扶贫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个体”的命运。
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和赞颂。
主持人陈贝儿只是来到一户户人家,跟老人家交谈,了解年轻人关心着什么,体验他们如何出行,如何看病。
泪水就奇迹般地落下来。
在中国最穷的地方,这部记录片粉碎了不少西方媒体,诸如BBC等,的不实报道。
在一个个生活化的细节,一个个具体人物的命运改变中,中国力量一次次凸显,生生不息的坚守和希望,才最动人心。
贫穷,是一种被困的生活
在很多地方,“贫穷”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种被困的生活。
那些我们觉得“猎奇”的,只是他们生活的日常。
你能想象吗?一个村子置于悬崖之上,海拔1400-1600米。
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村民如果想外出,只能冒着生命危险爬一千多米的悬崖。
这就是是四川凉山悬崖村。
这里的小孩要等到12、3岁,才能出村上一年级。
每天只能爬天梯进出,毫无防护措施,危险不言而喻。
老人生病了,就算想找医生也出不去,基本只能等死。
山上没电没水,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
如果赶上哪一年收成好,可以拿出去卖,大抵也卖不上好价钱。
山下人知道你是悬崖村的,会拼命压价,最后只能卖到市场价的一半。
因为他们知道:你卖不完也不可能背回去了。
另一个村子叫溜索村,也一样艰难。
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村之路被怒江横腰拦住。
这里的人世代出门只能靠溜索。
我们在景区找刺激玩的溜索,对他们来说,是进出的唯一工具。
脚下就是翻涌的怒江,一旦掉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就算过去了,脸划破、手划破、膝盖撞上石头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要运输一些生活必需品,人必须背着货物去滑溜索,危险更是不言而喻。
城里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想都想不到的奢侈。
因为活着,已经是很大的“胜利”。
这两个村的共同点,就是与外界隔离。
不少出去打工的孩子,走进城市,光是看到高楼大厦,看到一条条能走的“路”,就能落泪。
而他们的父辈,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看到过城市……
被困的人,活着是一种什么感觉?
以悬崖村和溜索村为代表,因偏远致贫的村庄,整个四川,光凉山州就有2000多个。
隔离的生活,让村民们顾不上谈“发展”,能做的只是挣扎求生。
不少村民因此对教育很抵触,认为男孩就该早点去打工,女孩就该嫁人,上学没什么用。
但其实,要想走出困境,需要的恰恰是一代代人的启智。
扶贫学校建起来了,招不到学生,老师们就挨家挨户,去劝。
他们不想让穷困在下一代人身上再重演。
然而,好不容易招到学校的孩子,却不断地翻墙逃跑。
14岁的福平林,刚来学校时,不懂得为什么要上学。
他觉得没有朋友,很无聊,于是成了是翻墙高手。
老师说,上一秒看到他在这,下一秒他就翻墙逃跑了。
老师们不得不把学校的防护墙加到两层楼高。
这座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偏远封闭的地区,他们被称为“直过民族”,意思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文明的民族。
他们没有时间概念,问他们什么时候出生的,他们会说是下雨的时候出生的。
不知道几点要上课,几点要吃饭。
几乎所有的“常识”,老师都要从头开始教,比如要喝开水不能喝生水,要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等等。
教学楼外墙挂了大大的标语:
学会洗脸,学会刷牙,学会洗手,学会洗脚。
扶贫,看似庞大,其实琐碎。
不但要改变“穷”,最重要的是改变“困”。
第一步,是接通外界,修梯子和修桥。
其次,是给他们通水电,通网络。
第三,是教育。
2016年,政府给悬崖村修钢梯,120吨钢管上了山,2556级的钢梯修成后,村民们再也不用爬悬崖了。
接着,山上的水电也通了,之后还通了4G信号。
村子与外界,一下子接轨了。
村民们几百年来第一次看到了电视。
而村里的年轻人也玩起了短视频和直播。
悬崖村的飞人拉博,从小就爬藤梯上学,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功夫。
别人爬到悬崖村要四个小时,而拉博从山顶到山脚,只要15分钟。
通网后,他开直播表演爬钢梯,有了十几万粉丝。
也让悬崖村成了网红旅游地,天梯成了打卡景点。
之后,他还开起了民宿,做了导游,一个月也能有三四千收入。
另一边,溜索村也在2016年修了跨怒江的大桥,村民们终于可以走路过桥了。
伴随着村里通网后,溜索村的村民思路也打开了。
他们开始种草果,溜索成了专门运货的工具。
山里的草果坐着溜索下了山,运到了四面八方。
可见,打开困局的法门,实际上是“流通”。
网通起来,路通起来,人就变得有了希望,创造力也就被触发了。
扶贫从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建立交流,激发活力,让封锁在严酷环境里的生命活力,重新释放出来。
在人最困难的时候,只能依赖确定的人
看这个片子,最感动的,是那一个个具体的人。
怒江溜索村里,有一个溜索医生叫邓前堆,今年57岁。
他每天都要溜索去给对面村里的人看病,一天过四五回溜索是常事。
无惧脚下咆哮的怒江。
这一溜,就是37年,人们都称他为“溜索医生”。
其实,溜索村也不是没别的医生来,但最后都因为太苦,坚持不了几个月就走了。
只有邓前堆,把这个责任扛了37年。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还没当乡村医生的时候,也得过一场病,当时差点死了,是我师父把我救活了。”
师父问他:“你想不想当医生?”
他说:“想当。”
后来,他就被师父送到了乡医院进修,师父嘱咐他“要好好干,看好我们村的病人。”
为了这个承诺,邓前堆37年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3万余人。
“如果身体还可以,我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扶贫学校的女老师胡丽梅,本来是县城的老师。
被调到这所学校,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一个个劝过来,常常为了劝一个孩子回来上学,从12点就开始爬山,爬到6点才爬到学生家里。
这里的孩子极度厌学,看到老师转身就走。
胡丽梅就一个个地跟他们聊天,让孩子们认识到老师是朋友。
这样努力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才逐渐放下心防。
相比男孩,学校的女孩更难招,她们的命运从来不在自己手里。
大部分父母都不支持女儿读书,甚至会把她们当作商品,卖到外地给别人做老婆。
所以,在学校里,胡老师常常跟女孩子说:
“你长大了要有工作,要养活自己”;
“要孝敬父母,自己要留一些私房钱”;
“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才结婚”。
一个好老师,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胡丽梅经常说: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果这件事我不去做,谁还去做?”
“我们想通过改变他们,改变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我们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又失学又辍学的,我不希望…”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大西北的戈壁滩。
为了带动脱贫,国家给每个贫困地区,都指定了配对帮扶。
分到宁夏的是福建。
那一年,福建省组织了一批企业家来当地考察。
一个叫陈德启的福建老板,承租了10万亩戈壁。
他想在这里种酿酒葡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他面对的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原,千年来都没有人开垦过。
别人都笑他疯了,路没有,电没有,风沙还很大,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但他,就是认定了要做。
于是埋头苦干,带着当地人垦荒,光是徒手搬走不利于种植的大小石头,就用了三四年。
接着,开发了在戈壁滩种植葡萄的谢拉式种植法……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镜头扫过,一片绿色。
他种出了10万亩甘甜晶莹的葡萄,酿出了独特的西北葡萄酒。
在这些人心中,都有着一往无前的信念。
这样一个个“平凡”的人物,没有被放大讴歌,却一样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今天城市中的我们,变得越来越独立,很多时候只愿意依赖自己和财产。
但是在伟大的扶贫工程中,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结。
破局,最终靠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完成。
国家、集体、制度的力量,从有血有肉的同胞身上体现出来,变得更有人情味。
一个个“英雄”如火种般,点燃了贫穷地区的活力和希望。
产业带动、企业帮扶、易地搬迁……
每一个项目都是他们的血汗,以及真实的人生奉献。
对一个国家来说,民族之魂,具体诠释不过如此。
最让我难忘的,是悬崖村村民们入住安置小区的那一幕。
悬崖村集体搬迁,每个家庭100平米的房子,全部装修完毕。
小区学校、医疗设施应有尽有。
悬崖飞人拉博难以置信:
“这房子真的是给我们的吗?”
“简直做梦一样,不,做梦都梦不到,因为从没有看到过……”
小区里,老人在阳光下晒着太阳,在小区的医务室就医。
感叹着,“只恨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多活几年,想都没有想过有这种日子”。
这就是国家和扶贫人员,为之奋斗的新生活。
那些艰难的付出,就是为了这一刻。
这就是那种叫做“信念”的东西,最真实的样子。
贫穷启示录
改变,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也在一些日常的细节里:
前文提到总是翻墙的孩子福平林,学会了茶艺。
校长说令他感动的是,一天,福平林把泡好的茶亲自送到了校长办公室,请他喝茶。
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的福记华,爱上了弹吉他。
从不喜欢学习的他,现在肯听老师的话。
即将毕业的他,想去大城市开开眼界。
被问到长大想干什么,原来一直说自己只能嫁人的15岁女孩阿恰达,现在说:
“我想当厨师,以后要开个饭店。”
这样的细节,汇聚成了扶贫工程的整体。
也见证了奇迹一步步实现。
“扶贫”,真正“扶”的,是人心里对未来希望。
这是穿越百年的时空历程。
而现在,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它赋予了渺小个体“无限之路”——“从一无所有”到“无限可能”。
节目名称《无穷之路》的“穷”,一语双关,既是贫穷的“穷”,也是无穷无限的意思。
“贫穷”的是过去,“无穷”的则是未来。
在看这个纪录片时,我的情感不断在“个人”“家庭”“国家”之间跳跃。
虽然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但总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感慨在心中。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从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巨变中,也感知到了自己身处的时代。
一个逐渐“更好”的时代。
所谓“更好的生活”,有时更像是一种正义,一种生来就为美好而奋斗的正义。
生命固然是有限的,但这种追求却是无穷尽的。
如果你也在生活中也感到困守,可以试着从这个纪录片里找到“破局“的勇气,和“点燃希望”的智慧。
最后,致敬。
向每个有信念的人生破局者,也向伟大的祖国!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