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对于家庭暴力这个词汇我想很多人也越来越熟悉。记得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部电视剧,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比较深刻的了解什么是家庭暴力。
那个时代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大多为女性,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面对家庭暴力时,有很多人都选择默默承受,她们总是会认为那个施暴者会改的,下次就不会再打她了。而她们这样的思想,其实就是锐化效应带来的。
什么是锐化效应?
阐述定义
在社会知觉中,波斯托曼作了有趣的实验,事先对人们所重视的价值作了调查,接着把与这种价值有关的单词在银幕上用瞬时显示器进行提示。当测定各人的认知阈限时发现,以前认为价值越大的单词,认知阈限就越低。
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对其知觉是有促进作用的。像这种由主体方面的内在条件而促进知觉的作用,就叫做知觉的锐化效应。
产生原因
1、内隐个性观的影响
在对人知觉判断的过程中,人们几乎总是面临着靠着十分贫乏的信息来形成完整印象的。前面所述的人们所重视的价值单词犹如人们知觉时所得到的十分贫乏的可见信息,因此,它在知觉中就可以起到锐化效应。但它又是如何起到作用的呢?这与人的内隐个性有关。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凭借自己的“内隐个性观”来解释可见的贫乏信息,去推测这种少得可怜的可见信息与不可见信息的重要联系。因而,人们的内隐个性观在这儿就起到了锐化器的作用。
例如,在我们知觉某对象前,首先提到或讲到做人很重要的是要诚实,过后,我们在知觉该对象时,就会按照这个诚实的价值观去判断去知觉,如果这个对象在该时出现那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带有诚实信息的表现,我们就会被内隐的个性观唤醒,认为这是一个诚实的人,而且还可能具有善良、热爱、随和、温柔等品质。
2、先行组织者的影响
根据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的理论解释,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比要学习的新材料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包容性,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在知觉人的价值观有关的特征或品性时就会马上得到清晰的知觉或判断。
3、练习效应的影响
在实验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即随着被试对一个任务或给定的一系列任务中的某些任务具有日益增多的经验而产生的变化,这一现象是练习效应。在知觉人的过程中人的价值观比其他可见特征或后见特征有更多的经验,因而使它起到了知觉的锐化效应。
案例分享
L女士经亲戚介绍去相亲,在亲戚的描述中,对方是个985大学毕业的男生,成绩优异,工作在某公司的中高层职业,收入也较为可观,为人热情,善谈,想寻求一个比较居家的女生。带着这些信息的L女生与这位男士见面,见面之后,对方确实如介绍人说985高校毕业,特别热情,侃侃而谈,也彰显了他处于那个职位上的人应有的表达能力。
可是,L女士心中认为男女之间应尽平等,家务事情需要两个人共同分担,可是对方表现的却是一种极度的“大男子主义”,他的表达则是认为,女人不要有什么事业,也可以没有工作,主要负责生育和照顾家庭以及父母就好。
在女士心目中中,她会认为家庭关系需要男女平等,共同分担,但是男士则表达与之不同的想法,女士就会对眼前的男士好感度下滑,也就不想再继续交谈下去,早早结束了这一次的见面。
在男女关系交往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评价。两个人在第一次见面或者相亲的过程中,如果女方认为“绅士”的品格比较重要时,那么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她就会非常注意对面的男士是否足够“绅士”。如果男士会主动为她开门,拉椅子,这样的动作行为出现时,女士则认为眼前的男士是一位“绅士”。此时就会对眼前的男士好感度大增,甚至还会认为他非常的体贴,温柔,诚实,可靠。
反之,则会认为这个人不够细心,不懂得照顾对方,糟糕的品质;那么如果初次见面,女士在跟他对话时眼神飘忽不定,有闪躲,也许也会留下一个糟糕的印象。
人是很复杂的生物,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过度的放大一个人的行为,那么我们对于别人的判断就很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
相关科普
锐化效应的产生是在社会知觉的情况下,而对于社会知觉以及社会知觉的影响,也是会对产生的效应有着不同的作用及影响。
那么,社会知觉又是什么呢?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
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但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以及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所以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知,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也有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
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每个人都体验到其思想和感情,认为别人也是如此。
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责任感就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有其内部原因,而不只是对环境力的反应。
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对人知觉的目的就是使观察者预测作为刺激之人的可能的行动,以便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经验
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
2、动机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个体往往把他不感兴趣的事情排除掉,集中于他感兴趣的;同理,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3、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综上,社会知觉受到三个因素影响,因此,锐化效应也会因个人的社会认知不同产生的效应效果也各不相同。
所以,当上述因素对于个体的作用,所表现的判断也会有显著的不同。
个人见解
锐化效应之所以给每个人带来的判断结果不同,是因为在社会知觉下个体所处于的环境、经验、情绪各不相同,其效应产生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在文章开篇,我们提到关于家庭暴力受害者,为什么会一直忍气吞声?就是因为她自身固有的社会知觉所带来的锐化效应。因此她们会错误的认为,施暴这个行为是偶然现象,对方认识到这错误的行为之后是可以改变的,是会变好的,所以寄希望于对方的改变。
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失去她的伴侣,就是只因为对方曾经给展现出的“好的”标签深入人心,让她始终觉得对方一定会便会他曾经的样子,不肯面对现实。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一个很小的行为夸大,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就被贴上标签,好人,坏人,善良的,邪恶的,等等。
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呈现不同的选择,这个里面有很多的因素影响,因此,当我们过度的夸大了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对一个人真实的判断。
那么在社交成本很大的今天,很容易出现错过适合的人,却对一个不适合的人投入过多。
我们如何避免因锐化效应而带来的风险呢?
首先,需要先有自我,一般受到效应影响较大的人都是因为没有自我的,特别强调自私不等于自我,幼稚不等于自我。
其次,要有自己独立的力量和勇气。戳破幻想,回归现实。
最后,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把每个行为变成一个分数,通过总体去评价一个人,你欣赏的行为,加分,不赞同的行为减分,最后通过整体的表现来决定对一个人的评价,而不是因片面的一个行为,只通过一个指标去衡量、判断。
锐化效应因每个人的社会知觉所带来的不同认知,使得我们每个人对行为判断都有不同的标准和喜好。因此,当我们在发展亲密关系时,也就很容易受到效应的影响。
网络上曾有句玩笑话,“三观跟着五官走”也是因为他们受到锐化效应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小这样的风险,保持正确三观,不过多的夸大他人身上的优点、缺点,以现实环境为基础,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