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忽然不上学,很少有父母这样做

王金现


1

孩子学习一直很好,但最近忽然提出不上学了。父母问他(她)情况,他什么也不讲。甚至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白天不出来吃饭,夜晚也不睡觉。还有可怕的情形是,孩子竟然出现有自残的行为。


父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是关键时期,这一耽误,孩子的学业就完了。将来考不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怎么办?


不上学?才刚刚十几岁,辍学在家能做什么啊?出去打工人家能收童工吗?天天在家上网玩游戏,也不是事啊。在外浪荡,安全怎么得到保障?


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学校,家里人特搬迁到某地,母亲还辞职成为了陪读。现在,他说不上就不上学了。让父母亲如何接受这个现实?


考上大学容易吗,怎么就说不上就不上了呢,难道就不能坚持到毕业吗?


王老师,孩子忽然不上学校该怎么办?孩子拒绝沟通怎么办?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怎么办?


2

那天,一位穿着很时尚的母亲,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咨询室,说是受一位极重要的人士推荐找到我的。先是居高临下地四处打量了我的工作室,问了我个人一些情况,然后开始抱怨孩子有双向情感障碍的事情。


这位母亲的言谈举止,给我的感觉是十分能干又颇不容易。钱不是问题,是她的口头禅。但,同时,我也感受到有强烈的压抑及操控。


我说,现在的问题是孩子被诊断有双向情感障碍。


孩子是在大城市读大学,服用了药物,感觉没有什么效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回到家里来。孩子说,他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拿头撞墙。


这个案很棘手。显然,孩子在服药期间需要得到较好的心理治疗。于是,我问母亲对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期待是什么。

她说:这孩子的心理太脆弱。希望我今天能够说服他坚强些,让他明天就回到学校去。


我深感无能为力。我不想继续被挫败,就明确表示自己爱莫能助。对那个孩子说,大城市也许比本地有更好的心理服务,希望他能得到好的帮助。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孩子忽然不上学,并不那么简单,孩子的内心,很可能已经处在痛苦的生死边缘了。越是年龄越大的孩子,情况可能就越严重。


3

那么,孩子忽然不上学的心理原因可能会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列举一些案例。


一位高中生,为同班同学的事向班主任仗义执言,被激怒的老师狠批而辍学。回到家里,父亲的棍棒教育无效,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通过咨询,重构了男孩的自尊,男孩重新回到学校。


一名中学生向女孩示好被拒,然后割腕,辍学。咨询中让男孩更多地了解青春期友谊、爱情、学业等,男孩决定以更加优秀的形象,去呈现生命,回到学校。


这些个案中的孩子,辍学原因是遇到了一些成长方面的困难。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友谊、学业成绩等等方面的问题,孩子不知道怎么应对,就以为逃离学校会比较好。


一个沉迷于游戏的少年,辍学在家。通过咨询发现,少年已经积攒了价值一千多元的游戏币。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早些自食其力,以减少父母的艰辛。通过咨询,他有了更长远更理性的人生方向。


还有一个小孩,母亲向他隐瞒父亲离世的消息若干年。他早就听说到了真相,在学校同学中一直就有传闻,但是,他面对母亲悲泣的面容,希望学校里不再传闻那个消息。他选择离开学校。


是不是有种沉重的感觉?


这些孩子,人在学校,内心却背负着家庭问题而得不到解决。已经开始形成了某种心理问题的症状,以这种失功能的方式应对。他们早已没有心力在学校待下去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双向情感障碍的男生。


总之,孩子忽然不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行为事件。这些行为其实是孩子在发出求救信号。一可能是他们成长中遇到了无法面对的问题并且得不到支持;二可能是他们一直背负着家庭的问题,压得他们再也走不动了。


在成长阶段,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需要感觉到父母是跟他站在一起的,那怕父母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那些早就背负着家庭问题的孩子,显然需要更深层地解决家庭问题哟。

 

4

通常,多数父母并不能识别出孩子的求救信号。他们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然后孩子把学习搞好,难道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


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状况时,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矫情,太脆弱,事儿太多。


对此,他们的感觉通常会是愤怒,挫败,无奈。以及更深层的无能感、羞耻感。


因为,孩子的问题,似乎表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无能的。或者表示家庭问题自己都处理不好。


那么,他们会无意识地把内心的羞耻、无能感,以指责的方式投射给孩子。所以,面对孩子的辍学,他们无法理解,他们只期望孩子更坚强些,内心更强大些,即使孩子已经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了。


他们面对孩子辍学时,就是说服,教导,抱怨,指责。


这对孩子只能是雪上加霜。只能让孩子变得乖僻,易怒,更沉沦。


也有些父母寻找了心理咨询帮助。只是,他们通常想的是通过咨询师来操控孩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把自己的挫败感转嫁给心理咨询师。这些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咨询师的处境并不是那么好的。没有合作的氛围,帮助就无法达成。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想说的是,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先要处理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再看看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到孩子。而不是否认孩子的问题(或家庭问题),也不是转嫁自己的情绪(到孩子或咨询师身上)。


父母需要跟自己的内心保持一致,然后去同理到孩子的内心,及孩子的实际困难处境。


父母若能倾听孩子,然后坦诚对孩子讲出自己的无奈,孩子会被激发出新的斗志。


父母如果能够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无助与无奈,而不是无意识地向外投射,那就营造了解决问题的好的氛围。然后,就可能去寻找专业的帮助。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家庭问题得到解决。


只不过,很少有父母能够这样做。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