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贫困:戏谑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人生的失控

文:陈默
来源: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大家好,我是壹心理主笔——触角。

前段时间,朋友圈的小伙伴几乎都在戏谑自己是“隐形贫困人口”,如果你也是,那么恭喜你,我们真有缘分!

可是,戏谑多了,总有点不安,毕竟,我们真的缺钱啊!

其实,用段子来调侃人生,放松一下无妨,但我还是更愿意在嘻嘻哈哈之余,花一点时间回到真实的世界,去解决戏谑背后的焦虑感。

接下来,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讨论:隐形贫困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隐形贫困的特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典型症状是:

  • 经常吃大餐,活生生吃穷了;

  • 租很好的房子,每寸土地都是人民币;

  • 每天打车,舒适的座位上流淌着白花花的银子;

  • 买很多衣服包包和化妆品,平摊下来每天几十块吧……

我们都说,生活那么累,要给自己最好的,慢慢地就穷了。所以,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辛苦工作 → 消遣慰藉 → 贫穷 → 辛苦工作 → 消遣慰藉 → 贫穷 → 辛苦工作”的不断循环。

看上去似乎无可厚非,但一往深处想,这导致的结果,除了我们戏谑的存不下钱的隐形贫困之外,还有我们不敢戏谑但隐隐作痛的:没有底气离开工作,没有资本规划未来。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很穷,却不知道上个月的工资怎么就花没了?也不知道这种无限循环的失控生活,究竟如何摆脱……..

那么,跟着我来寻找答案吧。


-01-

究竟我们是活了365天

还是只活了1天,重复了364遍?

几年前,不少人看过《黑镜》,但,几乎没人能够看穿第一季的第2集就是现代“隐形贫困”生活的缩影。

这剧里面,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白天,他们一边骑车可以一边看着眼前的屏幕娱乐消遣,而所骑的里程数,也会变成点数,作为他们的财富。




晚上,他们会回到充满屏幕的小房间里,躺在车上,用那些点数开始各自的消遣:

看各种选秀节目,打游戏,看黄片,买个新的应用程序来陪自己聊天,去掉不时闯入的那些低俗广告等等…..


(男主正在用手势打游戏——枪战)

就这样,每天“骑单车、花钱消遣、骑单车、花钱消遣”不断循环,无聊的日子都被每周的新节目填满,人不用去思考很多,但都陷入了这样的循环中无法打破。

难道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

每天累得像条狗,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看综艺消磨时间,睡前刷微博刷抖音无法自拔,当手机只剩下20%的电量时才恍然大悟:“擦,已经凌晨2点,距离起床还剩5小时”,说好的早睡呢?都是浮云。

于是,第二天被闹钟吵醒,极不情愿地洗脸刷牙,好不容易挤上地铁和公交,回到办公室,不时被老板训几句,一天就这么忙碌地过去了……

又或是,卯住了劲把一个大项目加班加点搞定,买了个超贵的包包奖励自;或是为了升工资跳到了更高压的环境,然后在每个加班的夜晚,点一个好吃不便宜的宵夜奖励自己,然后打的回家。

这样不断循环的结果,很忙很贫穷,没有精力和资本思考未来,却怎么也停不下来。

-02-

你以为的小确幸

不过是对无法掌控人生的自我安慰

拼不拼,这是现代生活的两难问题。

在虚构的《黑镜》情节里,你如果不往前拼,不骑好单车,就会被降级为人人唾弃、没有尊严的清洁工;


而在现实中如果你按下暂停键,面临的是没有收入,房租怎么办?这个月的花呗怎么还?谁家的孩子又买了几套房?

在剧里面,如果你要成功突破,唯一的方式就是拼命地骑上几个月,用1500w的点数兑换选秀节目的入场券,但真正选秀通过的人,万里挑一;

而在现实中,我们要想有大突破,靠自己的力量在城市实现买房买车的新生活,需要不断地拼命向前。


可世界变化太快,就算你再拼,也很可能买不起二三环的学区房,谁也无法保证只要努力就可以过上标配的城市生活。

于是,我们进退两难:不能停,但拼命似乎也没什么用。

所以干脆选择活在当下,拼一天是一天,工作累了就消遣,消遣穷了就工作。即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只能见步走步,麻木过活。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活着也挺好的:要不起长远的目标,要点小确幸,或者丧着一点过也行。

但事实上,要维持表面的平静并非易事。

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相亲鄙视链”“半年前没买房一辈子都买不起”“比特币错过了还有××币”等信息就像是一阵阵时不时吹起的大风。

而我们似乎像是不断运作,但缺乏根基的荒漠。

风没吹时,我们的生活是小确幸;一旦政策和市场有了什么变化、或是有人提醒现实的问题或刻意渲染焦虑时,这片荒漠便会像被刮了龙卷风一样,慌乱失控。

当戏谑和安慰被拆穿后,暴露出的是失控人生的一片狼藉。



-03-

“隐形贫困、小确幸、比特币高潮”

人生的失控感是如何侵蚀我们的?

看过《黑镜》的人也许对这幕颇有印象:


男女主角最后都参加了选秀,并在现场被评委说服,改变初衷,成为艳星和暴怒的脱口秀演员,供人消遣。

男主一开始质疑女主喝了饮料被诱骗,可笑的是,最后没喝饮料的他,也选择了服从。

人最后之所以被诱惑和击垮,不是因为巨大的冲击,而是由于日夜循环的侵蚀。

深陷失控循环生活中的男主角,从心底可能也认为这样的生活走不到头,最后他抓住了机会,一跃成名,站在了更大的电子屏幕面前发呆。

究竟失控的生活,是如何侵蚀我们的呢?

1. 未觉察的生活下,日常自控力下降

症状:寻求及时满足,过一种无意识的循环生活

很多城市人清醒的时间可以分割为2种状态:工作和娱乐

为了在都市中好好活下去,工作是一种必然,但在都市里,工作对于人的碾压,也还挺(其实是极其)正常的。

除了超负荷的kpi、不断叠加的任务带来的高压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会带来人的消极情绪:

不感兴趣的工作类型、尔虞我诈的办公室政治、重复而无意义的工作内容、多方沟通费力不讨好、不断被各方需求打断而无法专注的工作状态…….

于是,焦虑、低落、愤怒、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不断袭来。

《自控力》一书中说到,神经科学家已经证明,这些消极的负面情绪,会使得我们的大脑进入奖励的状态,更加容易受到诱惑,想做一些产生多巴胺(让人快乐的激素)的事情。

例如:

  • “好累好累呀,不行,我看不了书,先刷一会抖音吧~”

  • “工作到凌晨,我们去鹿鼎记吃一顿,犒赏一下自己~”

  • “今天那么紧张,我要看个剧缓解一下….”

最后,既无法解压(引自《自控力》),也逐渐变懒变胖。

当我们的生活被工作和娱乐填满时,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现状,没有精力去关注自己的状态,无法进行长远或有深度的反思,自然也就无法跳出这个怪循环。




2. 为了缓解失控的焦虑,追求小的控制

症状:只抓眼前,不谋长久

浙大社会建设研究所王小章教授说过,对自身命运的自我主宰、自我控制,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但在当代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成为被用来应对焦虑的手段或反应。

面对生活的失控感,我们开始寻求一些小的控制,来缓解焦虑,并努力避免增加失控的事情:

我买不起房子,但我可以买个名牌包包和护肤品;

高压工作太不稳定,我尽量寻求稳定一点的;

谈恋爱可能会受伤,那我单身就可以了….

这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暂时找回控制感,却引发了更长远的失控:

消费的可控性,带来的是财富积累的失控;

工作的可控性,带来的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失控;

单身的可控性,带来的是经营关系能的失控……

直到那些“生了重病,没钱续命”、“40岁中年职员被裁员”、“被催婚后闪婚闪离”的故事真实出现在我们面前,又一遍遍地引起我们的恐慌,提醒着我们对未来的被动焦虑,以及无能为力。

这些不安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强,最后逼迫着我们,真的做出那些更不明智的决定——相亲闪婚,匆忙就业……

3. 为成功而投机,追求捷径和速成

症状:争前恐后,越发失控

除了以上对失控生活的保守性应对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激进——冒险走捷径去寻求成功

都说“量变引起质变”,一直以来,老祖宗都说成功靠努力积累,但在这个“90后创业身价过亿”的年代,如何以最快速度走上人生巅峰,已经成为每个人都曾羡慕的成功捷径。

我们羡慕几年前买了十几个比特币的同学,我们羡慕发个付费照片就能有480万付费量的小鲜肉。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总是能事半功倍。热点、风口成了人们最关注的点。

  • IP网剧很火的时候,只要凑几个流量小生随便弄一弄就能捞钱;

  • 付费知识刚开始的时候,随便拼凑一个课就能顶上几个月的收入;

  • 比特币火的时候,其他的币随便一出来,就有人投……

快,抓住,更快,先把流量和信任收割光了,捞一笔再说!


(共享单车废弃图)

于是,一个个成功例子背后,大多数人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厌倦了一套又能遇见新的一套。

迭代之快,让人们的失控感更强,更想抓住,也就更容易被愚弄和收割,陷入在更不可预测的焦虑之中。

-04-

如何向失控的世界赎回自己?

前段时间,我们采访了毕淑敏老师,席间问她:“如何解决90后的焦虑”时,她说:

要想解决焦虑,第一步是先把自己从“90后或者哪一代人”这个模糊的、别人定义的群体中,剥离出来。

或许能帮助你解决更多具象的问题,而非沉浸在社会营造的焦虑氛围中去。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失控,不断陷入“工作 → 消遣”的循环中,很大的原因是:

我们陷入了大众认可的小目标,为了维持它而无法停下工作;

同时我们也陷入了社会认可的大目标,但因为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控,产生了很多无法预估的后果。

因此,我们陷入缺乏思考、没有长期规划、急于求成的怪圈中,无法从社会群体中抽离,也无法安心下来解决个人的问题。

此时,若要赎回自己,第一步应该是要警惕社会与群体给我们“洗脑”:

  • 警惕一切不假思索的高目标

这些目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需要买那么贵的包包吗?


我一定要在30岁前买房吗——慢慢来晚个几年可以吗?

我一定要在一线城市定居吗——我图的是什么,是否有别的地方可以选择……

  • 警惕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描述和感受(包括我前面说的一切):

这些渲染的焦虑与我有关吗;买包包真的能给我踏实的快乐吗?


这些“不小心被社会抛弃”的几种行为,真的有影响到我的生活吗?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这些反省和警惕能帮助我们减少被无意识地绑架。

回到内心的觉察,透过戏谑和循环,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了解焦虑和失控背后的原因,了解什么是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第二步,带着个人化的感受和经验,建立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按照目标一步步前行。

当有意识地开始生活时,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真正让自己得到平静愉悦的事情,发现那些一生必须要尝试的探索,发现自己需要爱的滋养……

25-35岁是一段重要的时光,它或许无法给我们带来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但可以帮我们建立个人价值观,以及个人生命意义上的成功目标。

去年年初,我裸辞在家,为无止境的“加班、消遣、加班、消遣”按下了一个暂停键。

当时想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学选了这个专业,后来是如何进入职场,我究竟喜不喜欢这个行业,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我究竟想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后来我转行从零开始,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的事情。

有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不再因为听到什么新闻而一惊一乍,连加班也有了意义感,自然也不会因为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而疯狂吃喝和购物,最后意外地发现自己有了一点积蓄。

这一次世俗意义上的后退,对我的人生而言,是一个战略性的前进。

当然,除了【中途转行】之外,【佛】【丧 】【燃】,甚至【归隐山林】都可能是一切人生选择。

只要我们是有意识地,主动地,把它当做是长期或阶段性的选择,那在下一阵焦虑之风吹来之时,我们就能站稳脚跟。

最后,希望我们这一生,不需要用“及时满足、短期控制、寻求捷径”,来被动地应对失控的生活,陷入混乱和自我压抑。

而是可以不断探索和觉察,知道自己这一生该怎么过,主动地向世界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难得来到人世一趟,若能如此,就已足矣。


作者简介:触角,壹心理主笔团作者。你的内心再微暗的角落,我也能触及。壹心理主笔团·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我们想要获得人生的控制感,最关键的是要去真正地探索和认识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外界的焦虑、浮躁左右,才能打破“工作–消遣”的恶性循环,才能不被舆论洗脑,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地做到认识自我呢?

向你推荐帮助4000+人实现改变的《壹心理首个自我成长系列课》,8位海内外资深心理专家,教你真正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