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回忆从小到大的经历:
曾经犯过多少错,走了多少弯路,经历了多少失败和挫折,才有了一个成年人的成熟。
第一次穿衣,把纽扣错位;第一次穿鞋,左右脚不分。
第一次端碗,把菜打倒;第一次倒开水,把自己烫伤。
细细的回忆,那些不经意的错误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会像电影般以插叙的方式一一的在大脑中闪过。
原来,我们犯过那么多错啊。
直到当了父母,当看到孩子一次次的在我们眼前犯错时,我们有些坐不住了。
动不动就开始指责孩子,开始纠错,开始以各种负面的情绪和孩子开战。
这时,才发现,原来我们对自己犯过的错太容易遗忘,而对于孩子犯过的错却太过苛刻。
一个孩子,正处在对世界无比好奇的阶段,当他们怀着一颗炙热的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犯错不是常态吗?
昨天听到一个心理专家的访谈,他说,小时候,外婆送给他一个录音机,那是他那个年代很少才会看到的新鲜玩意。小小的他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充满了无限兴趣,他正打算自己动手拆开来好好研究一番。结果,妈妈劈头盖脸来了一句,别乱动,那东西很贵,弄坏了我们可买不起。
顿时,他火热的心被妈妈的一句话浇灭了,也许他就这样失去了和录音机近距离心与心交流的体验。
理由却是特别简单,妈妈害怕他弄坏了,害怕他犯错。妈妈连犯错的机会也不给他。
另一个妈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一个数学博士谈到他小时候的经历,有一次他就把家里的手表给拆开,试图安装还原的时候,却怎么也无法归位,当时的手表也是家里为数不多的比较昂贵的财产。他害怕妈妈会责骂他,但还是胆战心惊的告诉了妈妈。
结果妈妈没责骂他,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他现在还能回忆起这件小事,可见妈妈对他犯错的宽容,也间接奠定了他向未知领域去探索的信心和安全感。
这位允许孩子可以犯错的妈妈,其实是对孩子充满了信心,她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探索能力,她觉得孩子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她更相信孩子可以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没有人是为错误而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不断尝试、试错中找到他自己发展的方向。
02
孩子会犯错,这件事再正常不过,不要忙着批评。
如果我们经常关注错误,就容易令孩子丧失勇气。因为任何创造都不应该在“弱”的基础上,而只能是“强”的基础上。
一旦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斥责孩子,否定孩子,其实,是给了孩子一种“弱者”的强化。
不断标签化孩子的错误,是在弱化孩子的能力,是在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他的主动性被忽略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被错误包裹的人。
还记得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贺岭峰讲到他女儿有一次考试失利的事,他说女儿数学考试没及格,而班上最高分是满分。当女儿把卷子拿回家,估计也是忐忑不安的。
贺老师讲了他的应对方式。
他对女儿说,考试只是一种诊断的方式,检测你有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点,你考了这么低的分,就说明你有一大半的知识点需要学习和巩固,你还有几十分的上升空间,说明这次考试对你很有意义。而你们班考100分的同学就白考了,什么都没检测出来。
相信任何考差的孩子听到父母这样讲的话,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考试不好,就意味着孩子好像犯了一个大错,面临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自己的挫败,孩子心里太过难受。
这时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一种包容,就是无论结果怎样,都会有父母帮他兜底,他不必被错误的恐惧吓得动弹不得。
然后,他才能在这次失败中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在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
一场考试失败,一场比赛失利,都可能是一个个错误的结果,一个个难以接受的瞬间,但如果固化这样的结果,就容易限制住孩子,打击孩子想要改变和努力的决心。
一个错误,一次失败,只是在告诉孩子,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方法策略而已。
犯错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错误。
03
孩子犯下的错,不要忙着纠正。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事先和孩子探讨,怎样做对孩子是合适的,尊重他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参与讨论,即使最后结果失败了,他也会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不至于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父母。
如果你无法判断孩子在行动之后的结果,给他时间独立尝试,不加干涉,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出现错误时,也不忙着纠正。他会在错误的过程中去修正自己的行为。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极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一个孩子。
我觉得这个老师讲得不清楚,我想再问问老师。
我感觉这样的方法太麻烦,我想寻找新的思路。
我觉得是自己对课文不熟悉,我得提前多预习几遍。
但如果每一次孩子出错,我们就忙着批评:
你怎么这道题都不会?
你怎么桌子都擦不干净?
你怎么把地弄得那么脏?
你怎么把好好的玩具弄得乱七八糟?
随之而来就是一系列指正,你要这么做才对,你要这么做才可以,如此这般,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害怕出错。
他害怕自己错了会被批评,害怕自己错了你暴跳如雷,害怕一次次的体会自己的无能。
德雷克斯接着说:
这样的心理恐惧可能导致孩子因为怕犯错而不愿意做任何事。孩子会被恐惧压迫着,渐渐失去健康的心理。他可能会觉得,除非我很完美,否则我没有价值,然而事实上没有完美,朝着完美努力,就会很少有进步,反而容易因为绝望而放弃。
最终,孩子容易在父母应对孩子犯错的消极态度中失去前进的动力。
所以,父母不要忙着帮助孩子纠错,而是要给时间让孩子主动去寻找处理错误的方法,如果他用尽所有的能力也无法解决,这时候再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才是对孩子犯错后的一种尊重和包容。
04
包容孩子犯下的错,其实是包容自己。
接纳和包容是成长的主题,对于父母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我们很容易去接受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人际能力强,做事认真,阳光开朗。
但很难去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无理取闹,调皮捣蛋。
更别说孩子一次次犯错,会激发我们内心太多失控的时刻。
但事实是,我们对孩子犯错的接纳是从另一方面更接纳了自己。
记得有一次打饭的时候,手一滑,碗啪的一声掉落在地上,粉碎。我有点呆住了,心里对自己一阵生气。
回忆起小时候把碗打碎了的经历,一定是母亲一顿暴骂,骂得我会以饿一顿来惩罚自己。
但在当下,突然听到儿子笑了一下,说,啊,打破了啊,妈妈,没关系,换一个碗。
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了被接纳的温暖。
就像我们常会听到内心有太多小小孩的声音:
我也不想打破碗啊。
我也不想考试考得这么差啊。
我也不想拆了安装不上啊。
我也不想犯这些错啊。
当错误已经发生,我们还可以选择,选择可以应对错误的方式。
没关系,下一次,你可以小心点。
没关系,下一次,你可以总结经验。
没关系,下一次,你可以调整方向。
正因为这些包容,才让我们对自己更加接纳,当对自己越来越接纳的时候,对孩子的期待降低了。
对孩子的期待降低时,他犯的那些错也就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了,没什么大不了。
就像,我儿子拿到考了70分的试卷跑来告诉我,我只是很遗憾的说了一句,才考了70分啊,那你要多多思考一下那些分都是怎样丢的呢,下次要小心哦。
他很清楚的自己的状况,一五一十的告诉我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情况丢了分。
然后我再问他,你考70分有什么感觉啊,他说,也没有什么感觉啊。
一边平静的说着话,一边依然如故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我想,他对自己的这次测试真正的接纳了,思考和分析了原因,找到了方向,努力为下次测试做准备,他才可能那么淡然。
以这样的方式应对一时的得失,不至于被挫败的情绪裹挟。
那么,作为父母,还有什么不能接纳的呢?
孩子犯过的错,别太在意,他自有办法。
给孩子多一些包容,也是给自己多一些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