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每月一度的情人节了。
3月14日,白色情人节,你,脱单了吗?
情人节前夕,为了实现34年情人节零突破,我组了个相亲局。
虽然,还是没把自己「安利」出去。
但身边单身的朋友,倒是对此响应热烈。
毕竟,如果自己不努力,大概率,就得沦为爹妈安排的「相亲大戏」里的男一女一。
91年的叶子,今年春节7天假,就被哐啷排了8场相亲。
结果遇上的,一个比一个更像「奇人异士」。
有人见面10分钟,就说:
“爹妈养我长大吃了很多苦,我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嗯,很孝顺,没毛病。
“你妈说,你家两套房,一套咱俩住,一套给我爹妈住。”
还没交往呢,就开始算计了。
叶子无语了。
她知道老妈一直觉得她长相太普通,脾气又比较火爆,只能从其他地方突破。
可,这也太侮辱人了。
一个没钱没品的奇葩对象,在自家父母眼里,怎么就成了「乘龙快婿」?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父母奇葩的择媳择婿观。
01
挑媳妇,不看钱只看脸,
挑女婿,既不看钱也不看脸
奇葩相亲局,放之四海皆有。
是做父母的眼光太差吗?
《英国心理学杂志》就曾研究过这个事。
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他们还专门在云南昆明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研究人员先找了300个父母,作为「父母组」。
云南师范大学230名大学生,以及公园里40多个「单身狗」作为「子女组」。
问卷结果显示:
父母挑选媳妇时,主要看脸;而挑选女婿时,主要看钱。
子女选伴侣时,大多比较看重颜值,收入排在靠后的位置。
「颜值」和「收入」交叉组合后,研究人员提出了4种取舍选择。
A、不存在取舍 高颜值+高收入VS低颜值+低收入
B、纠结程度低 高颜值+月收入5000元 VS 低颜值+月收入6000元
C、纠结程度中 高颜值+月收入3000元 VS 低颜值+月收入6000元
D、纠结程度高 高颜值+月收入3000元 VS 低颜值+月收入12000元
跟大众和心理学的认知很一致了。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婚姻中,伴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现实价值、情绪价值以及生理价值。
现实价值包含金钱、权利、地位以及其他实际帮助等;情绪价值指陪伴、爱情、关心、照顾等等;生理价值指性、传宗接代。
而在父母看来:结婚时,伴侣「现实层面」条件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虚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选择也很正常。
毕竟,从生物性的视角来看,最利于「传宗接代」的选择才是好选择。
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提供养育价值,女性提供生育价值,彼此配合才保证种族繁衍。
直到一百年前,在婚姻里都不配谈爱情。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调查显示,还有16%的父母,在选女婿的时候。
竟然既不看钱也不看脸,怎么磕碜怎么来!
明明有各方面看来都更好的选择,他们还是会选「财貌双低」的那个。
在网上逛了一圈,发现这类「奇葩」还不少。
壹心理后台也有类似的留言。
真让人忍不住想问:
非要选那些又穷又丑的对象,这些爹妈是不是跟自家儿女有仇?
02
父母并非是在故意坑女儿
类似的评论下,基本都是满脑袋问号:
真有这么坑女儿的爸妈?那男人才是你爹娘亲生的吧!
令人不禁怀疑,是不是爹妈中了邪。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表面来看,父母给出的理由,好像也挺「现实」:
“有钱有权的,怕你驾驭不了他。”
“好看有什么用,老实人才能过日子!”
可问题是,从没有数据表明,帅的就比丑的更有花花肠子啊?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根子往往出在「配得感」上。
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是否值得拥有」。
无论是挑伴侣,还是做其他选择时,潜意识里,我们都在默默计算自己「配得到什么」。
“您配吗?”不是一句调侃,更是扎心的现实。
在心理学看来,如何定义伴侣的价值,是由我们如何定义自我价值决定的。
同理,父母如何选择媳妇或女婿,是由他们如何定义自我价值、以及自家儿女的价值决定的。
事实证明,一个拥有健康配得感的人,更容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
而一个拥有健康配得感的父母,择媳择婿的标准往往更客观。
反之,一个人的配得感过高,容易高不成低不就;配得感越过低,很容易低就,习惯于从垃圾堆里选人。
同理,配得感过低的父母,会给孩子介绍「低配」伴侣。
朋友子墨,不久前相了一个她妈口中的「高质量男性」。
她妈说:“他挺不错的,很孝顺,工作稳定,不抽烟不喝酒,脾气好。”
因为圈子里的男人大多挣得还行,但太飘了,她由衷觉得找个踏实的也不错。
可聊了不到 3 句话就emo了。
无论她说什么,男人都要扯到「女孩子还是赶紧回家考个公务员吧」。
不想结婚后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有,子墨当即表示「我们不适合」。
没曾想,一回到家就被老妈炮轰:
“你左挑右挑,以为自己是仙女吗?”
“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了,差不多就行了。”
在她看来,有个性别为男的人搭伙过日子就该心满意足了。
再多的要求,都是矫情。
“我跟你爸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可她过得并不幸福,经常跟子墨抱怨。
即便如此,依然不自觉地将女儿推向同样的男人。
多年来,妈妈潜意识里的不配得感,让她觉得低就是唯一的选择。
同时,也将这样的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
精神分析称之为「投射」。
她无法看到女儿真正的价值和真实的需求,脑子里满是对自己和孩子的差评,和扭曲的认知形象。
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挑选结婚对象时,特别草率。
仿佛有什么难言之隐,只盼着有人接盘似的。
而那个「占了大便宜」的结婚对象,往往也不会感激你的「低就」「扶贫」,软饭硬吃才是理所当然。
03
家里有皇位等着继承的,
又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类父母则相反,他们的配得感过高,尤其是挑媳妇的时候。
朋友小艺,最近跟男友回家见了家长。
她在某国企做总助,收入体面;父母早早给配了房、车;小艺本人更是漂亮乖巧,气质出众。
按世俗的标准,无论是长相、能力、性格、家世,配小县城工人家庭的男友,都绰绰有余。
他也很清楚,当初在校园里,是他苦苦追的小艺。
然而,见了男友父母后,却忍不住怀疑他是不是拿了什么隐形大鳄的剧本。 他们历数着追他儿子的人多么优秀,但都被拒了。
字字句句,都是「能跟他们儿子在一起是莫大的恩宠」。
小艺傻了。
配得感过高的父母,特别自恋,都是透过光圈看自家孩子,却用哈哈镜看别人。
在他们潜意识里,往往觉得任何人都配不上自家孩子。
因此,哪怕又美又能干、开药店养活老公、为男人偷仙草漫金山的白素贞。
她都会挑剔:你是个妖怪,我家纳你进门,是抬举你!
这类人有一个统称,叫「全能自恋者」。
指的是:自认为我是无所不能的,整个世界都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PUA大师一般就是他们。
看起来,配得感过高和配得感过低是截然不同的人。
其实,他们内在,都有两个割裂的我。
一个「我」,丑陋,平庸,弱小,无能,愚蠢……配不上世间一切美好的存在,是阴影里见不得光的鬼;
另一个「我」,完美,独特,强大,全能,聪慧……不可能有人不喜欢和崇拜我,是全知全能的神。
唯独没有一个真实的、普通的、有好也有坏、有能也有不能的「人」。
于是,配得感过低的人,把「全不能」的我,留给了自己;
而配得感过高的人,把「全不能」投射给了别人。
事实上,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
于是,只能活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世界。
04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父母的择偶标准怎么如此奇葩?
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父母之所以会有如此怪异的脑回路。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不够爱你,或者刻意作践你。
更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对伴侣的定义过于狭隘,或者「配得感」失衡。
当然,这口锅,也不能完完全全扣在父母头上。
他们的态度,多多少少与儿女不经意的表态有关,更与儿女自己展现出来的价值感有关。
比如,同处小镇,同为「剩女」。
爸妈从来不给我介绍对象,因为他们知道我很「挑」。
但是,我妹却被安排了不下50次相亲。
方圆百里各路奇葩,全被搜罗了来。
所以,若真的受不了父母的安排,一定要沟通、沟通、再沟通。
毕竟,自己婚姻都没整明白的父母,其实也搞不清楚你适合什么样的人。
当然。
为了「人类和平」,最好不要说「你怎么老给我介绍这样的人?」
试着换成:“我觉得找对象也要有目标才行,不能这么继续瞎碰运气,太浪费时间,你孩子也老大不小了。”
第一步表达认同、统一立场,表明自己也在为「终身大事」上心。
然后,把父母的标准梳理出来。
“你们给我介绍的这几个对象,好像……”
最后,说清楚自己的标准和态度。
“我想要共度一生的人,一定要123,绝对不能456……”
如果父母就是固执己见,打心眼里觉得“你懂什么,我们又不可能害你”呢?
最有力的回应不是说「别管我」,而是让他们看到:不需要父母介绍,我也能凭实力脱单。
若压根不想进入婚姻?
就更要让他们看到即便是独自一人,我依然可以过得很滋润。
最最最重要的是:
不管结婚与否,都要坚定地给自己很多很多爱,做自己的「理想伴侣」。
毕竟,人生在世,倏尔百年。
不是为了结婚。
而是为了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配得感测试:
以下一些问题,可以帮你测一测自己的配得感有多高。(也可以给父母测测呀)
1、别人对你好时,会觉得一定是别有所图吗?
2、偶然得到一件比较贵重的礼物,会舍不得用吗?
3、是否总是怕麻烦别人?
4、是否习惯于把好的东西都留给家人,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
5、看到比较优秀的异性,是否觉得ta一定不会喜欢我?
6、是否觉得不该对另一半提要求?7、是否觉得只有找比自己差的人,才可能幸福?
8、是否习惯于迁就对方?9、是否过于在乎对方的感受,而习惯性忽视自己的需求?
10、是否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找打折商品、忍耐各种不合理?
A、总是 B、常常 C、偶尔 D、从不
A选项越多,配得感越低;
D选项越多,配得感越高。
你的结果是什么呢?
若你的得分太低了,不妨问一问自己:
“哪里不配呢?”“这是真的吗?”“有没有和我差不多却配上的人呢?”“如何让自己更配得上呢?”
愿大家永远都用不上“你配吗?”表情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