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非也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女人在等男人彩礼,男人在等女人白送”:这个男人对彩礼的回答,惹怒评论区9万人
“我明确宣布:要彩礼的一律免谈。”
这是一个大一男生,00后,对“男生真的很不能接受彩礼吗?”的回答。
他的理由是: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两家人的事。
基于这一逻辑,他认为结婚后,夫妻对伴侣家人不该负责。
甚至放话“女方家族的葬礼我可以写悼词,但保留不出席的权利。”
不管这种想法是否成熟,单看回答,确实是仔细思考过了。
可是他才大一啊。
“彩礼”的关注度,现在已经这么高了?
评论区说明了一切。
截止回答删除前,该帖子下的回复已逼近10万,创下知乎14年来的记录。
其中,有拍手称快的,有表示理解的。
更多的,是来教他做人的。
看不过眼的,又纷纷怼了回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这几年,关于“彩礼”的争论,火气越来越大。
每次都由从理性讨论,急速演变成高强度对线。
直到最后问候对方全家。
不夸张地说,“彩礼问题”已经变成一点就着的引线。
引爆的,是越来越危险的“男女关系”。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雷”虽然危险,但我们还是要踩一踩。)
公说公有“礼”,婆说婆有“礼”
男性,到底能不能接受彩礼呢?
以开头的问题为例,评论区一路翻下去,几乎都是拒绝的。
一位自称在读博二的97年男生说:“我们就应该团结起来废除彩礼,维护自己的利益。不白送钱给别人还要讲道理吗?”
还有人干脆宣称:“要彩礼没有,大不了不结婚。”
知乎网友@Lazyaxe甚至表示:“结婚对男性有任何意义吗?那些天天骂彩礼的本质还是想结婚,只不过是想着彩礼少一点罢了。”
在他们看来,在古代,彩礼是“从父母手中买断女性使用权”;而放在男女平等的现代,就是赤裸裸的敲诈。
相对男性的一边倒,女性的态度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部分女生明确表示,不接受彩礼,因为这是物化女性。
另一些人认为,关键不在女方要不要彩礼,而是部分地区“卖女儿”给儿子娶媳妇,这才是彩礼陋俗的罪魁祸首。
还有不少人觉得,彩礼就是走个过场,和嫁妆一样,都是小家的启动资金,所以要了也无可厚非。
当然,也有些女性,直接将这笔钱转入了自己的“小金库”。
她们的想法是,“女性结婚后风险太多了,被出轨、生育失业、丧偶式育儿……储备几万十几万的‘保障金’,多少能有点安全感。”
然而事实是,彩礼并不能真的保障女性的未来。
很扎心。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甘肃女子与丈夫结婚一年,因性格不合提出离婚。
分居期间,她生下了孩子,仅14小时就被男人抱走了。
“只有女方归还彩礼等10万元才给孩子。”
你看,相对于“保障”或“仪式”,
“彩礼”更像是一面照妖镜,人性的自私和恐惧一览无遗。
“彩礼”问题,被冗杂的“关系”紧紧锁死
小小彩礼,为何能折射出种种人性?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过: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彩礼”之所以成为疑难杂症,就是因为它与多种关系缠绕到了一起。
首当其冲的,是未婚夫妻的亲密关系。
男性觉得“爱我,就不该为难我”;女性觉得“爱我,就该拿出诚意来”。
于是,闹掰的故事一搜一大把。
其次,是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父母觉得“辛苦养大的女儿不能白叫猪拱了”;女儿觉得“我的幸福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无论结果如何,亲子关系都留下了裂痕。
还有社会关系。
一方觉得什么年代了还讲彩礼;一方觉得要少了在圈子里抬不起头。
所以很多人虽然叫苦,却没有勇气不跟。
人言可畏。
最后,是权力关系。
男女双方,都想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
于是火力全开,从微博斗到知乎,从家庭斗到社会,用尽一切给己方加码,势必要让对方低头认输。
男女、亲子、社会、权力……种种关系编织出了层层枷锁,让人苦不堪言,却又难以逃脱。
彩礼问题的背后,是关系的步步崩坏
捋顺关系虽然不易,找个对象甩锅却很简单。
所以,讨论到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将矛头从“关系”转到了“人”。
细品这些发言:
女性说:
不结婚我只需照顾自己。结婚后,要照顾一家。
男性说:
结婚不是压迫女性吗?既然不结婚,彩礼不就成了无稽之谈?
吵来吵去,最后“不婚不育保平安”。
所以,男女关系的崩坏,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历史角度来看,是的。
一旦与“权”“利”挂上钩,不斗到你死我活,就不会停下来。
这个发展规律,与历史上“女权运动”的兴衰如出一辙。
第一阶段:发现不公,提出诉求。
女性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能顶半边天,却享受不到“半边天”的待遇?
二战。
那时,男性都上了战场,女性被推上生产第一线。
结果她们发现,男性能做的,自己也能做。
更重要的是,不依赖别人的滋味,实在太好了。
于是女性纷纷进入职场,谋求工作自由。
然后,就是上学自由、婚恋自由、穿衣自由、身体自由……
禁锢一点点放松,思想一点点觉醒。
这也正是男女关系变化的第一阶段:
反抗明显的不公,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
第二阶段:以偏概全,污名化异性。
身为“附属品”和“牺牲品”几千年,一朝翻身,女性积攒的委屈和愤怒,终于找到了出口。
然而,一旦矫枉,就难免过正。
于是,“女拳”应运而生。
在尝到了“报复男性”的快感后,一发不可收拾,便开始把所有锅都甩到性别头上。
职场受挫,就是女性永无机会出头;婚姻受挫,就说男性没一个好东西;发现家暴,那么男性都是潜在的暴力狂……
的确,渣男很多,社会也存在一些不公。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
然而“女拳”们不管,她们不断地强调:女人,你的一切不幸都是男性带来的。
这就是男女关系恶化的第二阶段:
将自己受的委屈,都推到性别差异。却忘记了,身为成年人的自己,也该负起责任。
对立,开始逐渐扩大。
第三阶段:道德绑架,开除“女”籍
不可否认,女性开始获取更多话语权。
部分媒体开始取悦女性,霸道总裁也被大女主所取代。
这本是好事。
然而,吊诡的一幕却发生了:女性开始自发咒骂那些不够“女权”的同性。
比如主持人朱丹,因“护夫”而被群嘲;
papi酱仅仅给孩子冠了个父姓,就被骂“婚驴”“独立女性人设崩塌”。
这副“只能有我一个声音”的做派,实在是太爹味,太男权了。
男女关系恶化的第三阶段随之到来:
你必须服从我的意志,否则就纠正你、打压你、毁灭你。
第四阶段:婚恋保守主义回归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男性利益受到了损害,体内的“好战”基因便被充分激活了。
“复仇”运动随即开启。
除了在网络上掀起骂战,他们对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越来越“传统”。
最典型的,就是“处女情结”回潮。
而对男性彻底失望的女性们,也干脆专心“搞钱”,无论是职场还是婚姻。
这种“双向物化”的后果,很糟糕。
有数据显示,相比80后的前辈,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Z世代们,婚恋观反而更加保守了。
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这种变化直观地反应在了文娱领域。
20年前,我们尚有“三观不正”的“万人迷”;
20年后,“一生只爱一个人”“婚前处女”却成了政治正确。
女性解放喊了几十年,在这一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只留下“双向物化”的修罗场,实在是细思恐极。
让“彩礼’归于个人抉择
“女权运动”发展至今,已经快100年了。
这100年间,男女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
期间几度拉扯,“女权”这个词也渐渐变了味。
现在,日本、韩国的女权运动,几乎已经宣告“阶段性失败”。
打败她们的,是比她们更偏激、更疯狂、也更齐心的部分女性和男性。
如今的世界,男女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其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只要矛盾没从根子上解决,围绕着“彩礼”的各种争议就将一直存在。
从社会层面来说,子弹还得飞一会儿。
然而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绑架。
说到底,彩礼给不给、要不要,都是个人自由。
无关道德。
那么,不妨试着用“大国博弈”的态度去沟通“彩礼问题”:
放下对立,谋求共赢。
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是倾听,不带指责地去倾听。
对方发言时,不管他的观点在你看来多么“离谱”,先摁住想怼的冲动,也别下意识地把自己代入“受害者”。
毕竟,所有的佳偶变怨偶,都是从“要\不给彩礼就是不爱我”“原来在你心里我竟然是这样的人”开始的。
必要时,多用几个“为什么这么想”“原来如此”,引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
其次,要找到共同的立场和利益。
我认识一对谈了8年的情侣,本来国庆办婚礼,请柬都发给我了。
结果最后还是谈崩了。
根源在于,比起投入小家,双方都更想为自己的原生家庭谋取利益。
立场截然不同,终究劳燕分飞。
所以,要将“你家”“我家”变成“我们”,去思考
“怎样才能经营关系而非破坏关系”。
最后,表达“一起努力”的意愿和行动。
主动迈出一步不丢人,这是强者才有的能力和底气。
这3步下来,沟通会心平气和很多。
当然,若真遇上那些无法沟通、占便宜没够、鸡贼得不行的,及时止损吧。
写在最后
“彩礼”作为一个社会符号,它的含义其实一直在变。
从补偿、祝福,到保障、爱的证明,再到男女平权的“敏感点”。
对彩礼的讨论,到底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只能交由时间来给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彩礼问题,不过是婚姻路上的第一道坎。
之后还会有:婚宴怎么办,孩子要几个,过年去谁家,买不买学区房……
要想拥有一段平等幸福的婚姻,处理好彩礼观念冲突,只是开始。
正如席慕容所说: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不管世界和舆论,如何纷纷扰扰喧喧闹闹。
如果我们选择了婚姻,就手背靠背、肩并肩地往前走吧。
愿你可以执子之手,风雨同舟。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