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稿:Weiwei
设计:TT
排版:TT
主播:Aplin
责编:圆子
来源: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随着国民认知和思想上的提升,非异性恋慢慢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很多人都在向身边人科普情感取向、性别认同的相关知识,也反对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的差异而产生的一切加在肉体或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今天岩读就来科普一下,什么是情感取向,情感取向都包含哪些内容,以及身份标签拥有怎样的意义。
01
性取向vs.情感取向
当我们谈到亲密关系和对他人的吸引力时,研究者常常会把“性吸引力”作为关注重点,从而用“性取向”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被男性或女性吸引的程度。后来,很多研究人员意识到“性取向”这个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因为它过分强调情感关系中“性”的那个部分,从而也过分简化了“情感”的含义。同时,很多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的取向包含很大程度上的情感依赖,因此当代研究者用“情感取向”来描述情感、认知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吸引、性冲动以及对另一个人产生爱的感觉,无论对方的性别。
同样的道理,在形容情感取向时,homosexual这个词已经不常被提及,因为它过度强调情感关系中sexual的方面,因此我们目前会用heterosexual orientation(异性恋倾向),same-sex orientation(同性恋倾向)和bisexual orientation(双性恋倾向)等来形容一个人的情感取向。
02
情感取向的多元性
情感取向中的异性恋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认知完全倾向于异性的另一方。同性恋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认知完全倾向于同性的另一方。双性恋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认知在不同性别之间各有倾向。
虽然说目前具有异性恋倾向的人占据大多数,但一项美国的问卷调查发现,和男性相比(94%),较少女性会表示自己具有完全的异性恋倾向(83%)。
谈到双性恋倾向,你觉得是更多男性具有双性恋倾向还是女性?Chandra et. al(2010)的研究发现,具有双性恋倾向的女性更多。有更多女性提及曾经和男性、女性都发生过性关系,以及对男性和女性都产生过情感吸引。这些现象恰恰反映了女性在性取向、情感取向方面独特的灵活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情感取向,还有第四种情感取向称作“无性向(asexuality)”。一项英国的调查显示,在人群中约有1%的人认为自己是无性向(Bogaert, 2004)。
无性向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无性向最好定义为缺少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但是无性向群体在性反应和性行为方面存在多样性。虽然无性向群体缺少性吸引力,但他们拥有正常的情感取向,他们也可以开始一段恋爱关系。
03
身份标签
一个人情感取向的形成很难说是由什么决定的,也许是基因,也许是社会,但情感取向所衍生出的身份标签确确实实是社会的产物。
在现实社会中,‘gay’、‘蕾丝’、‘双’这些标签不仅仅表明这个人是选择与同性还是异性谈恋爱,它还代表了拥有标签的本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世界对他们的看法。举例来说,现在很多女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同性恋一样都称呼自己为gay,但也有一部分女性同性恋者出于女权意识坚持称自己为lesbian(蕾丝)。这也说明,身份标签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身份对本人来说意义非凡”。
身份标签其实和我们的情感取向一样,二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选择在一段时间称自己为蕾丝,也可以在几年后认可自己为双性恋。
事实上,很多gay,蕾丝和双性恋群体都在自己人生的某一刻称自己为异性恋者。很多双性恋者在认定自己为双性恋之前也尝试过蕾丝、gay这样的个人标签。由于身份标签的固化、局限性,很多人拒绝这样的性取向标签,而是选择用“酷儿(queer)”而形容自己。
酷儿这样的形容着重表达了情感取向、性取向以及身份标签的流动性,从而告诉大众每个人的情感取向、性取向是可以变化的,我们不必被所谓的“身份标签”所限制。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情感取向都有了一定了解。最后,我还要提出很重要的一点,不论是gay、蕾丝、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我们需要将这些词语当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使用。
别忘了,身份标签是社会塑造的产物,它只能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特质,例如高矮胖瘦、贫穷富有,而不能像基因、生物构造一样用来描述一个人“本质(essence)”。
参 考 文 献
Pukall, C. F. (Ed.). (2017). Human Sexuality: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nada.
作者简介:Weiwei,设计:TT,排版:TT,主播:Aplin,责编:圆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