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大脑是不快乐的大脑

作者:湛庐君
来源:微信公众号:湛庐文化(ID:cheerspublishing)

01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现已公认,人类的大脑常常走神,陷入所谓的“独立于刺激的思维”(stimulus-independent thought)中

在实验室外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的主要方法是经验抽样法,即通过智能手机或是其他设备,在一天随机、多次询问被试正在做什么,有什么感觉。

一项研究发现,当被问到他们是否在走神的时候,有46.9%的被试表示自己完全迷失在思绪里。任何有专念训练经验的人都知道,实际的数字肯定更高,尤其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思考都算在内,看上去和眼前事务有关的想法其实也构成了不必要的分心。

尽管自我报告不甚准确,但这项研究还是发现,当人们在走神的时候,就算他们在想的都是快乐的事,也会持续感到不太开心。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大脑是走神的大脑,而走神的大脑是不快乐的大脑。”每个有过心智锻炼经验的人,都会认同这一点。

走神与大脑中线区域,尤其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内侧顶叶皮层的活动相关(见下图)。这些区域常常被叫作“默认模式”或“静息状态”网络,因为它们在人们打发时间或等人的时候最为活跃。在神经成像实验里,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就会减少。


默认模式网络也和“自我呈现”的能力有关

比如,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个子很高,那么“高”这个词相比于“矮”这个词,就会在他大脑中线区域引起更强的信号。类似地,相比于评价他人,默认模式网络在人们对自己做出评价时更加活跃。

当人们从第一人称视角(而非第三人称视角)来评价一件事物时,默认模式网络也会更加活跃。

02

曾经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东西方人在自我呈现之间的差异,发现用个人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的时候,两组被试的大脑中线活动都更加活跃,而有些国家的被试在他们母亲受到评价时也有同样的反应。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被试的“自我”中蕴含着集体主义观念。

一般来说,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会减弱大脑中线的活跃度,而观察自身则会增强它。这些实验结果相互印证,或许可以用于解释“工作到废寝忘食”的体验。

专念训练同样也会减少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这个效果在富有经验的训练者中最为明显,而且不仅限于训练时。

尽管现在就从这些研究中得出确定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它们至少暗示了,迷失在思绪里的体验和自我感之间有着某种生理上的联系,同时也暗示了,存在某种机制使专念训练作用于二者。

长期的专念训练同样可以为大脑带来一系列结构性改变。专念训练者通常会有更大的胼胝体和左右海马。专念训练也会让灰质变厚,让大脑皮层沟壑变深。

在年龄更大的专念训练者中,这些变化会更加显著,这说明专念训练可以预防因衰老而产生的灰质体积减小。这些解剖学发现背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难想象,这些发现或许能够解释专念训练者所描述的经验及其心理上的变化从何而来。

有超过一万小时练习经验的专念训练者对痛感的反应和新手很不一样。他们对疼痛剧烈程度的判断跟普通人相同,只是并不会感觉那么难受。在预期到某种痛苦时,他们头脑中与焦虑相关的区域也没有那么活跃,而当痛苦的刺激发生后,他们也会更快地适应它。

其他研究也发现,专念有助于减少负面刺激的强度和不愉快的感觉

03

研究者早已知道,压力,尤其是生命早期的压力,会改变大脑的结构。例如,基于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显示,年幼时的压力会让杏仁核变大。

一项研究发现,8周的专念训练使被试右侧杏仁核的体积减小而这一变化又与被试主观体验到的压力降低有关。另一项研究发现,与一群有经验的专念训练者一起进行一整天的专念练习,会让被试体内引发炎症的几种基因的表现变弱,而这又与被试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提高相关。

连续5周每天仅仅练习5分钟专念训练,就可以增强前额叶皮层的左侧基底活动,这类区域的活动与积极情绪有关。

回顾心理学研究,我们会发现,专念训练尤其有益身心健康

?它能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血压和皮质醇水平;

?它能减少焦虑、抑郁、神经过敏以及其他负面情绪反应;

?它还能够促成更强的行为控制力,在治疗成瘾和饮食障碍上效果显著。

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专念训练能增强主观幸福感,以及个体准确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与面临苦难时的积极情感

针对各种不同心智锻炼方式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展开,但已经有数百项研究显示,专念训练对人们大有裨益。从第一人称视角来看,这些发现并不意外。

毕竟,被自己的胡思乱想绑架,和自由、不加判断、有觉知地活在当下,可谓天壤之别。要完成这个转变,就要打断胡思乱想和被动反应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敌意。

毫无疑问,许多机制都参与其中,包括对注意力和行为的控制、身体感知能力的增强、对负面情绪的抑制、对经验的概念重构、“自我”观念的转变,而每一个机制都有其独特的神经生理学成因。

然而,广义而言,心智锻炼其实就是借由平淡无奇的方式停止受苦的能力。这样的技能,怎么会不值得培养呢?

注:以上内容摘自《“活在当下”指南》

作者简介:湛庐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湛庐文化(ID:cheerspublishing),与思想有关。这里传递最新出版资讯,让我们用阅读引领改变世界的思维与方式。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