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你是否有匮乏感,不知你是否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丰盈的内心、丰盈的人生?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匮乏感。
很多人即使有钱,他依然觉得匮乏,觉得财富远远不够。
一个人即使被家人、朋友爱着,也依然会缺爱。
一个人即使很优秀,但总在寻求他人的肯定、赞美。
一个人即使有自由的时间,也焦虑、迷茫,不能安心享受。
我们这个时代,可能让许多人从小到大,被物化长大,深深的欲望代替了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忘记了内心的自由与能力。
如果你想用丰盈取代匮乏,就来探索与成长吧。
01
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你思考过想要度过怎样的一生吗?
有些人追求外在的旁人眼中的成功,有的人追求内心的丰盈。
这两者并不矛盾,也无所谓对错。
可能有些人在追求内心丰盈的同时,也顺带收获了旁人眼中的成功。
但一心只追求外在财富、外在肯定的人,却不容易获得内心的丰盈。
“没有一种人生,叫做正确”。
弗兰克尔在无比残酷的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写下《活出生命的意义》,鼓舞了无数人。
意义是建构出来的,多元化的社会,使得正确或好都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去体验,去探索自己想过的人生。
当明确了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时,我们就有了幸福的基石。
最近我在看邓亚萍的新书《心力》。
邓亚萍年少时在省队,教练说她个子矮,没有任何的培养前途,虽然当时她还有些懵懂,可她不服气,刻苦训练,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
她在剑桥大学,看到别人的毕业典礼,也曾想,我什么时候能在剑桥读书就好了,这辈子是没戏了,下辈子吧。
可是当她硕士毕业的时候,就想如果这辈子能干的事,为什么我要等下辈子?我要去试试。
后来她在剑桥大学博士毕业。
在我看来,她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我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对于自己此生想做的事情,我们有没有她这样的勇气,去试试呢?
我们不需要用所谓正确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当我们有真心想做的事情时,我们就有了强大的动力。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与众不同的。
不必为了配合这个世界,放弃自己的天赋与想法。
02
不盲目自信,直面现实
我们每个人即使想好要过怎样的人生,但常常愿望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这时候,怎么办呢?
并不是要我们盲目自信,而是直面问题,不给自己找借口。
就像邓亚萍,她知道自己身高不足的问题,没有抱怨和逃避,也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想,如果我要走这条职业运动员的路,怎么办?
她在其他教练的帮助下,总结出自己个子矮,就要比别人步伐快,所以她用腿上绑沙袋的方法训练,而且比别人更努力。后来,她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快、狠、怪的打法,使她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
在我们遇到失败、挫折时,我们一般容易归于客观因素。
当然客观因素确实也是事实,但如果想成长,想突破,就要从自身反思。
“你输了,即使有一百个理由,但是你不能否定你输了”。
只有直面问题和困难,我们才能真正战胜它。
遇到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逃避,让自己好受一些。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适当地逃避有利于我们积蓄起力量。
但如果想改变,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需要我们直面现实。
哪怕最后失败了,我们也无怨无悔。
从人生这个层面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失败,失败只是告诉我们,这条路暂时不通、需要调整方向。
03
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感觉这么难,依然选择“北漂”“沪漂”的生活?
他们可能更看重 “阅历,经验,远见,格局”等等。
有些人甚至慢慢就有了“四海为家”的底气。
独自在外,更容易学会为自己负责。
许多人受困于童年创伤,觉得父母没有给足自己的安全感、缺爱,不会建立亲密关系等等。
我们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重新来面对创伤。
萨提亚说:人有三次出生的机会,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是紧紧抱着曾经的创伤不放,怨天尤人,还是去尝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也提出非常颠覆的观点: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当我们把目光从“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转向“以后怎么办”时,我们就已经有了全新的方向。
过去的创伤事件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创伤的看法。
闺蜜前几天和我说,她加入“鲸选会员”大约五个月,每天十分钟左右,看看文章,听听音频,最开始还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发现,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渐渐不再困扰自己了。
她听了三遍《丰盈内心学习计划》,感觉像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感兴趣可以点击,学习鲸选计划↓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6F7A0359A4E7D2E602795340768A285A/yxl
她不再追求正确的人生,不再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相信自己而不是怀疑自己,很少内耗,日子比以前不知轻松了多少!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学习心理学,改变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
我想,别人无法许诺你幸福,但我们可以许自己一个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