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学:如何让自己成为有灵气的人?

在内部选择提升或培养对象时,常能听到领导说:小王还算有灵气,可以培养培养。

那么灵气是先天就具备的,还是后天可以修行的呢?

想要让自己也成为有灵气的人,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灵性?

灵性定义为:生命中内在驱动力量,趋势个体朝向爱、知识、意义和热诚。

一个有灵性的人,由于心中有爱,能够很好地与家人和朋友相处。能有学习的热忱,成为一个有知识实力的人,也就成就了一个有价值的自己。


这其实就符合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幸福与满足。幸福是由与美德一致的理性行为所构成的。

回忆一下,你所认为的那些具备灵性的人,他们身上是否都有以下的特质:审慎、节制、正义、坚韧、信仰、希望和慈善。

那些在职场,能够得到上下一致好评,拥有良好口碑的人,必定也是会显现以上的一些特质。

如果你也想培养自己的灵性,不如先从以下这些特质中,挑选1-3个你觉得可以前进的方向,并尽量在职场中体现出这些特质:

  • 智慧与知识。由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好学、洞察力和创新性组成。

  • 勇气。由勇敢、毅力、正直和热情构成。

  • 仁慈。由爱的能力,善良和社交能力组成。

  • 公正。由社会责任感、公平和领导力组成。

  • 节制。由宽恕、谦逊、谨慎和自我管理构成。

  • 自我超越。由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信仰组成。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教授莱恩·斯佩里在《临床实践中的灵性:灵性取向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第2版》中,也对灵性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实际上,灵性可以融合到各类情景中,不论是日常生活、职场工作、人际沟通,还包括心理咨询。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是结合书中的内容,着墨于职场内容。

在职场,最能产生内耗的就是:人际冲突。


王力神秘兮兮地把楞楞叫到一旁,压低声音说:“你知道吗?这次年终,领导考虑给你升职加薪了。”

楞楞惊喜道:“真的吗?”

王力说:“那还有假?我昨天看到领导在草拟邮件了。我就瞟了一眼,看到的。立马就来告诉你这个好消息了。”

楞楞开心之余,立马点了下午茶,请部门全体同事,大家都对于楞楞的升职加薪心领神会。晚上还特地请了王力下馆子。

谁知,年终人事公告,升职加薪的是:王力。

楞楞很生气,觉得王力是在耍自己。

之后尽管王力比自己职位高,楞楞也总是以抵抗的姿态,不积极配合工作。经常在公开会议上,质疑王力的工作安排。

不出一周,大家就开始冷落楞楞。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同事们都自动站队到领导王力那边。

楞楞的反应,是很多年轻人都可能会出现的情绪状态。

但这样的状态,肯定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那么一个具有灵性的人,会怎么处理呢?


第一步:宽恕与和解


你需要做到这五点:

1. 个体必须要承认自己的责任。(楞楞没有自己去核实信息。也就是自己选择相信王力,并在消息未经确实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做庆贺)

2. 必须要表达诚挚的悔意。(告诉王力,之前工作上的不配合,也是出于自己的情绪)

3. 只要条件允许,必须做好适宜的补偿工作。(修复关系。如果还打算继续待在这个岗位上的话)

4. 必须承诺停止冒犯性行为。(给予领导王力确信感,尝试建立信任关系)

5. 必须要求宽恕。

这五点,要能真诚地做好,而不是迫于职场生存压力,妥协地去做。

因为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处于妥协的自我强迫,会表现出的沟通态度是全然不同的。对方能够很敏锐地觉察到。

如何才能做到内心真诚的表达呢?

尽可能客观地“回忆伤害”。这种伤害,通常是双向的。

试图体会冒犯者的感受,并感受他们的压力。(王力在传达了错误的消息,并且自己成为了最终被宣布升职加薪的人。

同事对他的人品也会有置喙。这也是王力自身的过失,他同样也承受了压力。

通过体验负罪、感恩和天分,诱使谦卑的状态出现。

承诺会去宽恕。写一份随笔,让自己保持宽恕。

这样做,并不单纯的让你能够在职场更好的生存下来,更有利之处在于:宽恕一个人,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处于愤怒攻击自我身心健康的状态下。

第二步:冥想、静心

或许你还会有一些残存的不良情绪,那么冥想静心,能够很好的帮助你去消化处理这些情绪。

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选择并布置你的冥想场地。

点起香薰蜡烛,作为一个仪式化的开始。

舒服地坐下,闭上双眼,放松,静静地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能量的神圣场地。

冥想过程中,避免头脑的分析或自我要求。避免意识刻意要求自己需达到某个具体目标。尽量让大脑放空,感受平静、自由。

结束时,保持平静,闭上双眼,保持一小会儿。这能给心智提供一个空间,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调整到对外界的感受上。从内部平静的环境转移到接下来的活动中。

只要你能做到这两步,你在职场的人际关系和口碑,都会直线提升。同时拥有节制、坚韧、希望等积极的品质。

同时还能确保自己的身心平衡,这样就能培养和展现出你的灵性了。

文:许烨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