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从爱情到生活的应用 | 心理词条

# 壹心人6活动文章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0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越干扰,越相恋

 

1972年,德里斯科尔等心理学家开展了一项“双亲影响与罗曼蒂克爱情”的研究,招募了两种状态的伴侣:91对已婚夫妇,相恋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看父母的干涉是否影响恋人的相爱程度。

 

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那些父母干涉程度越高的情侣,彼此之间相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父母持续干涉他们的感情,伴侣的亲密关系会怎样呢?在研究后的6~10个月期间,研究者再次调查了伴侣们的情况,结果依然显示:父母干涉程度与恋人们的情感变化成显著正相关。

父母干涉越大,恋人们爱得也越深。

 

这种情况不仅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角从相识到为爱殉情,也不过是五天时间。如此夸张的感情升温,与双方家族强烈阻止他们恋爱的举动,紧密相连。

 

心理学家借用这一名著的爱情脚本,给这种恋爱现象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意指:当有外界力量干扰双方的恋爱关系时,他们的情感反而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个效应也被称为“禁果效应”。


查看源图像

02
基本原理
讽刺性反弹与逆反

 

越是告诉自己不要迷恋他,身边的人越是让你忘记他,可能越容易陷入痴迷而无法自拔。

 

首先,从“自我控制”的角度看。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认为,“讽刺性反弹”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你尝试不要去想某件事情,想要控制自己的想法,结果却越失控——那个想法像飞镖一样“嗖”一下飞回来。在紧张、疲劳或烦乱状况的时候,这种反弹最为严重。

 

就好比,失眠的人越想睡觉,就越清醒;越想保持秘密的人,越是暴露痕迹;越想减肥的人,月克制不住对美食的欲望。

 

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呢?

 

韦格纳做了一个“白熊实验”。他告诉参与者,5分钟内,可以想任何事情,就是不能想白熊。结果,“白熊”这个东西总在参与者脑海里冒出来。


其中一个参与者说:“我竭尽全力去想除了白熊之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我想呀想……看看这面棕色的墙,它看起来就像……额……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总是想着它。”

 

韦格纳认为,这与我们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某个东西”的指令有关:大脑将指令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操作”,另一部分负责“监控”。

 

大脑里的“操作者”,负责把你的注意力从禁止的想法中引开。就如白熊实验参与者会去看棕色的墙。“操作者”需要依赖大脑的自我控制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能量

 

而大脑里的“监控者”,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监控者”与大脑的危险检测系统相关,自动运行,无需耗费大量精力

 

当某物进入了大脑“监控者”的“清单”里,相当于进入了自动化运作程序。所以,当“操作者”能量不足时,“监控者”就占了上风。某个想法就无法得到自我控制,反而自动运行、反复提醒,强化了我们的欲望。

 

白色北极熊的近摄

然后,我们再从“他人干预”的角度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面临A和B两个选择。第一轮,外界给被试者的压力很小,只是有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


第二轮,外界给被试者的压力很大,并告诉他“我们都应该选择A”。结果,在第一轮压力小的情况下,被试者选A的比例为70%。而第二轮压力大的情况下,被试者选A的比例为40%。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如果迫使我们做出某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又不符合我们的意愿时,就会抗拒那个选项。这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主需求”紧密相连。我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一旦有人越俎代庖,代替我们选择,并且将这个意志强加给我们,就会触发抗拒情绪。

 

心理学家还发现,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有吸引力;越轻易获得的,价值往往会被忽视。

 

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地反对,被禁止的东西反而具备更大的吸引力。我们无法抑制地去想“被禁止的事”,反抗的情绪和好奇心也会强化追求的欲望。

03
原理应用
越受限,越渴望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仅在恋爱关系里发挥作用,在生活场景里,仍能看见这个心理效应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将这一效应使用在商业场景,就变成了“饥饿营销”。故意将产品包装成“禁果”,容易引发受众的探究意愿,从而达到扩大知名度的目的。

 

电影《白鹿原》,在放映前就采取了这一种营销方式。电影宣称改编自曾被列入“禁书”的小说。上映之前,“删减”“禁映”“未通过审查”等信息流传。这一系列举措,让《白鹿原》充满“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色彩,首映日票房就达到1000万元。

 

这一效应同样可以应用在教育领域。

 

化学的一门课程中,有一个实验过程繁琐、难度大、观察时间长,按过往经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耐心去做,或者不感兴趣。这时,老师故意卖关子,说:这个实验,虽然很有趣,但是很难,算了不做了。同学们都急了:老师,做吧, 我们能做好的!

 

有人利用这一效应,做“情感捕猎者”。比如,制造感情障碍,减少与对方的联系,告知对方有好几个人追求自己,等等。

 

04
个人思考
如何化解心理效应的“操控”

 

如果我们不想受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影响,被引导到“禁果诱惑”里,那么:

 

(1)理性审视“痴迷”


  • 为什么这个人或事物会吸引我的注意力

  • ta有哪些让我沉迷的特质

如此便能把这个“人或事物”与我们迷恋的东西分开:让我迷恋的不是ta本身,而是展现出来的某些特质。当我们越理性分析,就越能降低热度。

 

(2)寻找相似的人或物


  • 呈现出相似特质的,还有哪些人或事物

  • 那些人或事物,我怎样才能够得着

 

(3)用肯定词汇代替否定词汇


用“我寻找新的兴趣或恋人”代替“我不要再痴迷ta了”。这就是让“新事物”代替“禁果”,进入到大脑的自动化“监控”清单里。


文本

 

如果我们是主动限制他人的一方,也要警惕,避免事与愿违。例如,家长看见孩子成绩不好时,就立马颁布一系列禁令: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手机,不准找同学玩等等。通常情况下,孩子只会对这些被禁止的事物越来越渴望。

 

假如不想让对方做某种行为(下文用A类行为指代),那么:

 

(1)反向应用


找一个B类行为代替A类行为,然后包装成“禁果”的样子,激发对方的心理效应。一方面可以转移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预期行为。


(2)堵不如疏


制造多种渠道,方便对方认识并观察它,分析得越理性透彻,就能降低欲望。例如性教育。通过开讲座、小组活动、课堂等方式,理性传播科学知识,破解“禁果”的诱惑感,让对方觉得“不过如此”。

 

(3)变成任务


将A类行为变成规定任务,定时、定量、定标准完成。当A类行为变成一种考核指标时,就会增加厌烦感和无趣感。

 

-The End-


参考文献
卡伦·霍妮. (2016). 爱情心理学. 古吴轩出版社.
凯利·麦格尼格尔. (2012). 自控力. 印刷工业出版社.
陈力丹, & 李弘扬. (2013). 信息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新闻爱好者, 000(007), 23-25.
Driscoll,Richard,Davis,Keith,Lipetz & Milton(1972).Parental Interference and Romantic Love: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4,1~10.
作者:西希。公众号:西希越读。故事见真知,发现“爱与自由”的力量。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