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心游心理(ID:zhixinyou123)
前几天在一个情绪和压力管理的课上,当讲到身心疾病的时候,有一位学员就说自己最近压力很大,口腔溃疡了半个月还没好,睡眠也受影响,导致脸上一直不停的冒痘。前段时间领导找自己谈话,说因为部门调整要把她的岗位给调动一下,去了一个她不是特别熟悉的领域,然后就逼自己努力学习,更快进度的跟上这个任务。这快要到了一个月,自己的工作也比较顺利,所在的项目组也顺利完成了任务,结果这时候通知她的级别也被调整了,也就是工资低了一个档。当时她非常的愤怒,也找领导理论,但是领导并没有正面回应,而且年底了,公司还面临着裁员的问题,所以自己不敢再继续去讨论这个问题。导致现在整个人都特别疲惫,身体还出状况。家里人不理解,觉得如果你干得不开心就别做了,干嘛委屈自己呢?
所以她不敢把这些情绪和压力带回家,也没有办法找别人说,因为他们家经济条件不错,大家都会觉得她应该很幸福才对。
01
遇到困难,给建议?
课上大家听到她的述说,忍不住给了很多的建议,都想帮助她解决现实困境。比如劝她要忍一忍的,毕竟年底了还有年终奖;还有劝他和领导再去说一说,说清楚,这样让自己会舒服一点的;还有想要继续了解更多细节,帮助她分析局势的……
这样的状态其实完美的呈现了我们平时生活的常态:遇到他人有困难,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去做点什么。比如遇到一个女士,抱怨婚姻带给她的痛苦,觉得对方一无是处,这个时候很多好友可能都会说,赶紧离婚,还留着过年吗?或者还有人提醒她可能自己也有问题,是不是要忍一忍就好了……我们很多父母也是如此,遇到孩子有问题,赶紧着手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先去看孩子的感受。
02
建议为什么没有用?
总之,我们习惯的去分析问题,然后就会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建议。但是你会发现往往这些建议都会付之东流水,当事人一是可能会给你的建议很多不合理的解释,也可能抛出更多他的困难,好像我们的建议她都想过了,太轻描淡写。导致双方都特别的无奈:怎么回事,我们怎么都没办法解决呢?
这种无力感,会让周围的人可能再听到她这么说时感到愤怒。因为该提的建议都提了,该做的事都做了,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了。在这种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之后,就会产生愤怒。就像我们看到孩子一遍遍的学习,总是做不对题一样,怎么就这么笨呢?这种因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引发了对对方的攻击:都是你不好,总是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没用。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惯性,倾向于赶紧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那个人,当事人的感受和情绪都被忽视过去,也就是大家只看到事情,那么这个人本身的资源和力量也就没有办法被激发。我们很多心理学流派都有一个信念: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激发他自己去想到解决办法,而不是取而代之。
我们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大概就是总习惯去帮助解决问题,这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自主性、培养自立能力的机会,也是很多孩子不能抗挫的原因。我们自己把孩子往更弱的方向在培养。
03
不给建议,给什么呢?
那如何激发他人自己的智慧,当自己解决问题的专家,这是我们能做的最有用的事情。
首先当一个人陷在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中,没有办法理性思考,因为情绪和压力提升了一个人的肾上激素,让人处于生存模式:战斗、逃跑或僵住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先解决情绪问题。如何解决情绪问题?共情非常重要。共情是理解当事人的感受,承认她的感受的真实性,这也是一种与当事人共在的感觉。当事人感受到了身旁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她的情绪自然就能化解。这是因为当有人与我们共在,也就产生了一种联结,这种联结让我们感到安心。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感,就来源于这样的联结。因为这样的联结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孤单,那些引起生存焦虑的情绪自然就能放下。就像一个妈妈保护着的婴儿,是不需要担心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或者更像是有个人在后背支持你,你才有力量往前冲,退回来也能寻找到力量。
着急解决问题只会让当事人感觉更糟糕,因为他觉得自己无能,你比他厉害,这很“伤自尊”。面对问题先寻找到力量,才能让她跳出不安的情绪,把生存模式调整到理性思考的状态,这个时候她自然也就能选择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不管后面是寻求专业的帮助还是自己妥协,那都是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这也让当事人更多的感受到自己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我们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个“渔”就是处理情绪的锦囊。
这也是我们心理咨询非常重要的宗旨,不给建议,只帮助我们去理清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助人自助,才是最高端的帮助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