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你的,其实不是情绪

文:李秦Tina
来源: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01

你的情绪到底谁来做主?

“气死我了!她怎么能用我喜欢的事情来讽刺我?!太过分了!!!”在我和吴同学见面的前5分钟里,这句话被她重复了五次。

 

“谁这么大本事,把你这个白骨精给变成祥林嫂了?”我这一怼,吴同学愣了两秒,开始倾诉都发生了什么。

 

吴同学有一个邻居M,因为住得近,年纪相仿,孩子也差不多大,就慢慢变成了好朋友。吴同学总是习惯把自己的生活和M分享,比如工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在线学习了什么课程,最近还很开心地分享了在有意思教练做助教的经历。M总是反馈说:“真羡慕你啊,心态这么年轻,还能这么折腾……”

 

今天一大早,吴同学发现12岁的儿子长了一颗完整的多生牙,她竟然这么久了才发现!带着些许愧疚,她第一时间咨询了育儿百科M,想看看别人都怎么处理孩子的牙齿问题。

 

然而,M听完吴同学的描述,牙齿只字没提,直接指责道:“你竟忙着做助教了吧?心思完全没在孩子身上!”然后用了一集电视剧的篇幅,描述了自己在孩子的事情上多么上心。最后还不忘加一句:“你好好反思一下你自己吧,孩子最重要,别老瞎忙那些没用的事情!”

 

最后这一句,就像一把淬毒的刀子,一下子插进了吴同学的心窝里,然后就出现了坐在我面前的“祥林嫂”。

 

M的反馈就像牵牛的绳子,完全左右了吴同学的情绪。原本理性优雅的她,忽然变成了一个自己都不怎么认识的人。


02

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对于情绪的来源,已故心理学大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了最广为人知的ABC理论。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中,埃利斯具体做出了解释:

 

A代表诱发事件,也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B代表信念,也就是我们对事件的分析、判断、评价、选择等反应。

C代表感觉和行为,也就是我们的情绪。

 

埃利斯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的间接原因,而“真凶”其实是B,也就是我们的信念。然而,信念B是由一个人过去的所有经历决定,而并非它对A事件的客观的、理性的判断。这个“非理性信念”小B同学,往往就是引发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非理性信念都有哪些呢:

 

1、  恐怖化

把什么都看成灾难,对不确定的结果总是给与最消极的预期,常见的独白:“万一……,怎么办?”, “要是……,我就死定了!”

 

2、  绝对化

这个就是字面的意思,但它会让我们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常见的独白:“我应该……”,“我必须……”,“我非……不可!”

  

3、  合理化

合理化是一种弱反应,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回事,是否认我们有所反应的表现,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欺骗!常见的独白:“那又怎样?”,“天还没塌呢!”

   

为了让吴同学看清自己的情绪,我继续引导她:“除了愤怒,你仔细想想,你还感受到什么其他的情绪了吗?”

 

“害怕吧,万一他的多生牙影响到其他的牙齿,发炎怎么办?以后牙齿不齐怎么办?多难看呀。那就应该还有内疚,如果以上情况发生了,都是我的错。我本来应该做一个好妈妈的,可是他多了一颗牙,牙都长这么大了,我都没有发现。”

 

“这些都是你内在的想法,和M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因为M生这么大气呢?”我继续问。

 

“她的态度让我不太能接受,我儿子是多长了颗牙没错,她凭什么站在制高点评判我呀?肯定是平时我什么事情都比她优秀,这次她终于找到时机反击了。”

 

听完自己的话,吴同学忽然自己也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从激动的情绪中慢慢冷静了下来。

03

如何与情绪相爱不相杀?

见她的理性恢复了,我慢慢开始深挖:“你现在那么不开心,你都想到了什么呢?”

 

她想了想,继续说到:“我就觉着吧,孩子长到这么大了,所有事情都是我在负责。我这才开始试着放手,追求一下自己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就出乱子了。养孩子不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吗?我老公也应该多关注孩子才对啊。”

 

“另外就是担心我儿子,万一因为这个疏忽他不再信任我了呢?万一他不再觉得我是一个好妈妈了呢?

 

“还有就是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M更优秀的人。忽然有一件事没她做的好了,我就特别不能接受。不过想想,她的羡慕我平时都收着了,偶尔收个差评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哈。”

 

我继续问她:“如果让你站在听众的位置上,要挑战一下你以上的话,你会怎么说呢?”

 

“M是成年人,她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改变她。我们价值观不同,她的生活方式也是她的选择,我的也是,没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再说好妈妈这个事吧,人非圣贤,谁还没有疏忽大意的时候?另外,我本来就不主张“中国好妈妈”式育儿,孩子是独立个体,也应该对自己负责。我坚信我的人生态度,能够感染他,让他也成为一个勇敢地追求自我的男人。”

 

我微微一笑:“很好,那你接下来知道要怎么做了吧?对M,对你家里的男人们。

 

吴同学也笑了,说:“我决定和我儿子进行一场朋友式的谈话,告诉他他现在长大了,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以为自己做决定,我们都会尊重他。另外,也得跟老公沟通沟通,让他知道我其实非常希望他和我一样关注儿子。两个人的关心,肯定比一个人细致啊。对于M嘛,云淡风轻,一笑而过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赶快带我儿子去看牙医,我还欠他一个道歉呢。

 

很多时候,让我们恐惧、愤怒、沮丧的其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个事件背后隐藏着的“积怨”。只有看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开心,才能找到通往开心的路。

当情绪来临的时候,尝试着先让自己从情境中跳脱出来,思考一下引发情绪的“真凶”到底是什么。再制定一个消灭“凶手”的计划。这就是和情绪相爱不相杀的秘诀。


总结

归根到底,没有人能改变另一个人,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在遇到了不愉快的时候,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这不仅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也是让自己从一个个坑里跳出来唯一路径。

面对自己非理性信念和负面的情绪感受,埃利斯提出了四个问题,帮助大家看清自己的情绪,走出困境:

 

  1. 在这种情境下,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过激了?

  2. 我想到了什么让自己如此不开心(关于自己、他人、情境)?

  3. 我如何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4. 我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开心起来?

带着这四个问题,跟你的情绪和解吧!

作者简介:李秦Tina,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有意思教练特约作者/教练。共创式认证教练,DISC认证讲师,4D领导力认证讲师。在外企混迹十几年的北京大妞,在使命的感召下毅然转型,专注于教练和培训,奔跑在自由职业的不归路上~

责任编辑:Spencer  Nagi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