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素媛案凶手即将出狱,曾多次尾随受害者搬家:妈妈们不淡定了,强奸儿童的魔鬼能改过吗?
01
这两天有件事,让所有的父母都揪起了心:
12年前,在厕所性侵8岁小女孩的韩国男人赵斗顺,即将刑满出狱。
电影《素媛》就是以这桩案件为原型。
如今禽兽即将出笼,大量韩国民众在青瓦台上请愿,要求延长赵斗顺的刑期。2020年请愿人数从60万飙升到80万。
但由于赵斗顺坚称“酒后”犯罪,“不记得了”,他的刑期定为12年已是极限,对此不满的民众爆发众怒,曾上街示威游行,韩国总统不得不当众下跪道歉。
2010年,韩国更新了《特定暴力犯罪处罚特例法》,允许对恋童癖罪犯进行“化学阉割”,由于赵斗顺案发生在2008年,“化学阉割”无法生效,除非他再犯。
而最让爸爸妈妈们恐慌的,就是他再犯的几率极高。
2008年12月11日,56岁的赵斗顺喝了9瓶烧酒,走到教堂边,询问8岁的娜英“你上这间教堂”吗,娜英回答“不上”。
这段对话后,赵斗顺将娜英拖进教堂的厕所,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性侵了她。
由于娜英激烈反抗,他用拳头重伤了小女孩,并在她脸上留下两处咬伤,其中一处的肉被咬得几乎要掉下来。
娜英被发现时,内脏都翻露在外,大小肠外流,80%生殖系统和肛门永久破损。
12月风雪交加的隆冬,赵斗顺还用自来水冲洗娜英的身体,以消除自己的指纹和精液。
办案经验丰富的警察见到被性侵后的娜英,震惊得无以言喻。他们见过很多凶残的杀人现场,可没有一件比这更惨绝人寰。
可犯下如此凶残罪行的赵斗顺,到现在都认为自己被冤枉了,他在狱中从未感到愧疚,他只担心自己出狱后要怎么生活。
警方调查性侵娜英的凶手时,赵斗顺坚持自己没做过,并说“我要是做过就自杀。”
后来警方从娜英身上发现了他的指纹,他改口说“喝多了酒,什么都不记得了”,“我怎么可能做过这种事,我没印象”。
既然“不记得”,也就不存在“改过自新”。
11年里,赵斗顺在狱中手写了300页请愿书,坚持自己无罪。
警察说,如果光看请愿书,你会认为这是一个被冤枉的男人。
可反社会人格测试结果显示,赵斗顺的指数高达29,比其他杀人犯还要高出几个点,犯罪可能性极高。
并且曾经有十多次前科,酒后居多,他很清楚无论自己犯什么罪,只要坚称“喝多了酒”就能被减刑。
2017年左右,赵斗顺接受了400小时的心理治疗课,可性犯罪鉴定结果显示,他的性偏离性依然很高,对未成年人更是怀有一种不安定的性欲望,这表示他极有可能再犯。
这也是韩国民众强烈反对赵斗顺出狱的原因:几百个小时的心理治疗都治不好的人,能指望他良心发现收敛恶行吗?
被性侵时只有8岁的娜英,如今也只有20岁,她会不会遭到报复?
一旦赵斗顺控制不住自己,又会不会有小女孩成为下一个娜英?
02
赵斗顺12年前的犯罪,因为一部电影《素媛》为中国人所知晓,人们把这场犯罪称为“素媛案”,并以“赵斗顺”为原型制作了游戏,小说和短片来警示世人。
中韩两国人们内心,都对赵斗顺怀着一股同样的恐惧和愤怒,巴不得撕碎他丢进地狱,让这个恶魔永远无法祸害人间。
也因为这股非理性的情绪,我们很难用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这赵斗顺这样的人,也忽略了很多细节。比如:赵斗顺入狱后,他妻子人在何处?
娜英一家最近才知道:过去12年里,自从赵斗顺入狱后,他的妻子一直像阴魂一样死缠着自己。
娜英父母多次搬家,无论他们搬去哪里,赵斗顺的妻子都会紧跟着搬家,住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
个中用意,细思恐极。
娜英父亲说,12年,对别的孩子来说不算什么,对我的孩子来说,是一段必须让自己强大到足以自保的炼狱时间。
因为赵斗顺入狱后,曾威胁他们:
“我就算要吃15年,20年牢饭,即使出来已经70岁了,我也会在里面好好运动,你就等着我出狱吧!”
他非但毫无愧疚,反而将自己入狱原因归咎于娜英一家,认为自己之所以吃了12年牢饭,都是因为他们告了自己,出狱之后一定会“去看看那个女孩”。
娜英一家预感到,这一天很快会来,因此从未放弃对娜英的教育和训练。今年,20岁的娜英刚刚经历完高考,她对记者说:高考也不是很难嘛。
比起她曾经的遭遇和未来可能会遇到的磨难,高考真的不算困难。
原本,娜英一家为了“从噩梦中醒来”,不打算再接受采访,但随着赵斗顺即将出狱,他们意识到危险越来越近,不得不展开行动。
赵斗顺的妻子也对娜英一家毫无愧疚,她对记者表示“丈夫只是喝多了酒才会这样做”“他是个好人,对我很好”“平时家务都是他做”“我不会跟他离婚,我会和他一起生活”。
而对娜英一家,她冷漠地说“我不关心他们的情况,那跟我没关系,他们爱住哪里我管不着”。
指望妻子规劝赵斗顺,是不可能的,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民众的监督和媒体威慑。
今年4月底,韩国一家电视台首次公开赵斗顺照片,那是一张11年前的黑白照片,虽然面目有些模糊,和现在的赵斗顺长相也有些偏离,但还是实现了一次壮举。
因为公开犯罪者长相,在韩国是违法的,娜英父亲也表示:照片现在才公布,本来就迟了,如果要罚电视台,就罚我吧。
还有3个月,赵斗顺就将出狱回家,和妻子生活在一起,而他们的家距离娜英一家只有500米。
娜英父亲只有两个选择:继续搬家,一生都躲在施暴者的阴霾下;曝光赵斗顺长相,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监督。
为了保护女儿,哪怕犯法,他也愿意搏一把。
03
可能你觉得不可思议:犯下如此凶残的案件,赵斗顺居然毫无愧疚?他的妻子明知丈夫是性侵犯,怎么还打算“继续生活在一起”?
这两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建构是很复杂的,有伤人的念头,也有救人的念头,大多数人徘徊在伤人和救人之间,偶尔伤人,偶尔愧疚,但总体是遵纪守法的。
而赵斗顺的心理建构十分极端,他只有“伤人”的念头,没有救人的念头,为了让自己正常地活下去,他必须伪装自己拥有“良知”。
美国一位女狱警在一所男子监狱工作,其中一个工作场所是chomo(child molester性侵儿童者)牢房,通过长时间与性侵犯打交道,她明白了一件事:
这些强奸男童女童的男人,都很友善,尊重,风趣,和蔼,幽默……他们愿意帮你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而且会非常上心。
因此,女狱警劝告普天下的父母:
无论你多相信一个人,认为一个人有多好,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她和某个人在一起很不舒服,这其中肯定有原因……不要盲信任何和孩子接触的人。
犯罪学教授巴特尔在《犯罪心理学》一书中,专门用一章节剖析了“恋童癖的再犯率”。
他认为,如果了解恋童癖患者,你会发现他们的再犯率非常高,不过,恋童罪犯的再犯率难以获得。
因为这些犯罪者都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被划分为性欲倒错障碍的人群,他们唤醒性欲的方式,从根部就出了问题,因此也很难修剪和改变。
但人活着就是为了趋乐避苦,他们依然会从儿童身上寻求性,并且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吃一堑长一智”,下次犯罪做得更隐秘,更聪明,也更残忍。
这些有过实质性恋童行为的男人,一部分被政府监管或强制接受治疗,另一部分被释放后就了无音讯。
其中,曾有过暴力行为的犯人,以及同性恋童癖犯人,再犯率相比同类又更高一层。
恋童癖犯罪者的再犯率到底多高,如果站在上帝视角,看清事实,这恐怕是一个让你我胆寒的数字。
04
目前,对恋童癖的大部分解释,都关注于成人对儿童的性偏好和社会偏好。
比如一种广为人知的解释:恋童癖之所以恋童,是因为他们性无能,但非常想有男子气概。
然而,芬克霍和荒自(Finkelhor&Araji,1986)调研发现,恋童癖有四种解释:情感一致,性唤起,阻塞,去抑制理论。
恋童癖认为和儿童在一起感觉最舒服,并感到异乎寻常的性唤起,同时缺乏人际和社会交往技能,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这源自他们儿童时遭遇的恋童行为,比如轻度的抚摸猥亵,或者更严重的暴力性行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童年也曾被性侵过,甚至遭遇过惨烈的虐待,乱伦,猥亵。
这让他们进行手淫时,下意识寻求童年时最满足的性经历,并在手淫过程中,强化了他们与悲惨经历相联系的性行为的不成熟度,
不喜爱儿童的人,怎么都无法产生恋童倾向,但恋童癖的性癖不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他们从小就喜爱儿童,也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我只是轻轻摸了一下他,难道我以后都不能向小朋友表达喜爱了吗?”
关于恋童癖的成因,还有一个解释是:
这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恋童癖,是因为这世上有这么多的被性侵的儿童。
我们害怕生活中遇到“赵斗顺”,更害怕已经遇到却没有发现。
但我最害怕的,是遭遇恋童行为后的孩子们的心理创伤。
知道赵斗顺的妻子就住在自己附近后,娜英的父亲悲叹说:
“我们明明是受害者,为什么却要东躲西藏?”
世人对施暴者有多仇恨,对受害者就有多污名化和避之不及。
谁都不希望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因此无论受害者还是施暴者,人们都希望离他们越远越好,以免受到波及。
正如娜英这12年来多次搬家,以躲避媒体记者,隐藏娜英的过去,可除了施暴者紧追不舍,没有人愿意长时间接纳他们。
尽管坚强的娜英经过多年治疗,终于摘下了人工便带,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但这12年里,人们更关注赵斗顺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被释放,几乎没人关注娜英的心理创伤。
我们不知道娜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也不知道如何能够帮助到她。
正如这世上千千万万个“娜英”们,她们在哪里?过得好吗?内心深处能够感到安宁吗?这一切真的是个谜。
最需要被保护的一群人,被推倒了人群边缘,这无论如何都不应该。
但好在,随着科技发展,人们追踪恋童癖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欧洲刑警组织曾发布一张恋童癖视频截图,仅凭一张图片,美国一批暗网爱好者通过研究挖掘,人肉出了图片中的建筑物所在地,由此找到了受害者的国籍和受害地点。
有许多人热衷于推理出恋童癖的所在地,相貌照片公布后,想要隐藏自己的一举一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全世界的眼睛都在关注赵斗顺,为了让娜英一家安全地活下去,他唯一的生活方式,就是在阳光下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无处可藏,也无处可躲。
点个“在看”,愿这世上的孩子都能在阳光下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