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心理主笔团 | 半斤半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那个炫夫狂魔,劈腿了”:看起来幸福的人,为什么也出轨?
出轨只有 0 次和无数次。
这句话我们都耳熟。 不过今天恐怕要打破大家的认知。
有的人出轨以后,可以回归到亲密关系当中。 这样的人特别少,因为要求特别高:出轨者及被出轨者,在经历了事情后,都要反省、觉察、成长。
而成长,是一辈子的功课啊。 不过,万一真有这样的人呢?
美剧《摩登情爱》里就有这么一对情侣,因为其中一方出轨而分手。
多年后,俩人经过成长,复合了。 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有人陪着一起吃饭、分担生活成本,或者生育。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会让我们认识自我,不断成长。
我们来看看这对童话中的情侣是怎样做到的。
一、幸福的爱情里,也有出轨
男主 Joshua 是一名程序员。 当年还没创业发财的时候,在一次面试遇见了女主 Emma 。 他对 Emma 一见钟情,主动跟 Emma 聊了起来,甚至为了 Emma 放弃面试。
用浪漫开启的爱情故事,进展特别顺利。Joshua 和 Emma 很快打得火热,情感指数呈几何级别裂变。
“当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的时候,就会知道。”
两个人开始的交往状态可谓接近完美。
他们很快搬到了一起,相处地十分愉快。
Emma 把 Joshua 介绍给她的父母,岳父大人见了这个“上门女婿”就乐开了花。
Joshua 还准备好婚戒,等待时机成熟,向 Emma 求婚。
他们所共创的美好回忆为二人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就是 Joshua 所说的“初始推力”。
两个人的感情快要修成正果的时候,出事了。
有一天 Emma 丢了魂儿似地回了家,告诉 Joshua 她出轨了。
原来, Emma 在酒吧遇见了自己的初恋。
她被初恋的美好回忆冲昏头脑,选择跟初恋滚床单。
进行到一半,她突然醒了过来,穿衣逃跑,回家向 Joshua 坦白了一切。
当时看到这里,我很诧异。
这个爱情故事有什么值得说的?女主太渣了吧?
没想到,这些都是思维的铺垫。
二、出轨跟幸不幸福无关
我首先思考,为什么我会立即下判断,女主渣。
我的这一个判断,背后其实是对出轨的假设:
这世界上存在着“完美婚姻”
出轨是因为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
当我意识到自己内心有这两个假设的时候,我知道问题出现了:即“症状理论”(Symptom Theory)。
“症状理论”,其中的一个假设就是这世界上存在着“完美婚姻”。
意思就是,认为自己找到“完美的人”,缔结“完美关系”,就能满足自己一切需要,并且远离诱惑。
很不幸,历史打了我们的脸。
纵观婚姻的形成和发展史就会发现,婚姻建立的目的是提供经济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
现在,很多人对婚姻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不仅仅是责任和义务,还有爱情和自我实现。
然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期待可以从社会、宗教、家族去寻找。
这就很尴尬了:
多维度才能提供的养分,被集中压缩到婚姻中的另一半身上。
伴侣必须多功能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要建设家庭、照顾双亲、抚养子女亲,还要成为我们亲密的爱人、知心的朋友、魅力的情人、灵性的伙伴……
伴侣做不到,自己会心生怨气。
自己满足不了伴侣,又会备受打击。
不合理的期待,让双方备受折磨。
我的第二个假设,出轨是因为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不完全错。
很多情况下出轨是逃避一段不幸关系的选择,比如:肢体暴力、冷暴力、不履行抚养义务、性生活不和谐、婚内孤独等等。
可是,心理学家们发现了另一个我们想象不到的情况。
相当一部分出轨者身处在一段幸福的关系当中,他们确实深深地爱着的伴侣,但是还是会爱上别人。
这对我们理解出轨提供了新的角度,即:
有的时候,不能粗暴地把过错推给伴侣。
出轨者要思考自己作为个体的爱与欲,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出轨者的身份焦虑:我不知道我是谁
说回剧里的 Emma 。
有一类人,当关系趋于平稳的时候,反而会躁动起来。Emma 就是这一类。
她在关系中没有再学到新的事物,跟男朋友 Joshua 也变得越来越像,感到无聊了。
这就是自我扩张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自我扩张是一个基本动机。
自我扩张理论(Self-Expansion Theory)认为,人具有通过自我扩张的动机,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打个比方,你从来不吃辣,你的伴侣来自四川。通过接触 ta 和四川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你渐渐开始无辣不欢,性格也变得直接爽快。
当伴侣带来的新鲜感变少,自己没有再“进步”的时候,有的人会跟 Emma 一样,想去找新的变化、新的刺激。
这就跑偏了。
Emma 的问题在于,她没有通过回归自我来解决身份焦虑,也没有尝试其他关系,比如朋友,来满足自我扩张的需要。
而是在亲密关系上死磕,把想象投射在旧情人身上,选择出轨。
饮鸩止渴。
Emma 迫切想要探索那个“未完成”的自己,去体验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可能性:
“如果我选择另一个人,我今天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呢?”
Emma 最后的刹车,也是因为她醒悟过来。
自己想要的并不是一段新关系,也不是性,是接纳当下与继续成长,然而自己用了一个错误的方式去寻找。
不得不说,情欲之下能突然清醒的人太少了。醒后还能进行哲学思考的人,更少。
尽管在心理学上,这种积极的体验真实存在,我依然觉得太难了。
四、出轨后的和好并非人人可得
剧的最后, Emma 和 Joshua 重修于好。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这样的和好要求非常高。
1、出轨方没有隐瞒出轨,主动坦诚。
2、出轨方乞求原谅,知错,而且改了。
3、双方感情深厚。
4、同步的自我成长。
5、对待情感变得更成熟。
6、相信自己会被对方接纳和理解。
7、遵循自己内心的需求。
8、原谅。
9、达成一致。
果然童话都在剧里。
把出轨活生生变成生命中的体验和成长机会,学会认清自己,选择伴侣,经营感情。
任何一项都不容易,更何况全部做到了呢?
五、写在最后
我们做不到,但不妨碍这部剧带来了启发。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代入炮灰的角色,只要对方出轨,容易陷入被害者角色,或者琼瑶剧的激烈当中。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那么,可不可以试试,安静下来,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他为什么出轨?是因为这段关系,还是因为他自己?
这段关系里,我和他,适合吗?经营亲密关系的技巧,需要改进吗?
改进能不能成功呢?
如果不适合,那什么才是适合?
……
除了歇斯底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如果深爱,那就勇敢面对,选择再次相信对方;如果分开,也没什么,我们失去的只是一个不爱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