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文:杨思远
来源: 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这个世界由两部分组成:看得见的看不见的


这不是一个心理学理论,而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通过一篇名为《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提出了破窗谬误的理论。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跑到广场上等着小伙伴们来踢球。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伙伴们还是没有到来,而这个小男孩也在等待中变得焦躁起来,他忍耐不了炎热中等待的煎熬,于是把球踢了出去……不巧的是,这个球踢向了广场边一家零食店,而且刚好砸碎零食店的玻璃


零食店的老板见状,火冒三丈


面对这种情形,你会如何劝说这位老板?


经济学家们可能会这样劝说他:“不要这么生气,换一块玻璃也用不了多少钱,但是你却做了一件大好事儿。因为你换玻璃,玻璃厂就多了一份生意,玻璃工就多了一份收入,玻璃工再买点别的,就可以带动经济不断发展了。”


有人把这样的规劝,称呼为“破窗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破坏可以创造需求,需求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听上去没有任何不对?是不是?


但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巴斯夏却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那假如这个零食店的老板恰好想用换玻璃的这笔钱买身西装呢?西装也可以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发展啊,但是如果换了玻璃,就没有钱买新的西装了。买玻璃的钱,抵消了买西装的钱,实际上经济没有真的增长。”


在巴斯夏看来,认为破窗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太短视了,他们只看到了已经发生的事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而没有看见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对经济也有影响。


看见的和没有看见的,两者共同构成的,才是真相。

我写巴斯夏的破窗谬误,当然不是为了转型去做什么经济学家,而是由这个理论延伸一下,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由“看得见”和“看不见”共同构成的世界里。


比如:


  • 今年年初的时候,关于股市的好消息似乎不断,从行情的涨幅来看也给很多人信心。你关注着某些券商分析师的消息,看到了某只股票的利好消息不断,而盘面也呈现出好几天的大阳线,于是你决定进入这只股票。——这些都是你看见的。


  • 那你没看见的可能是什么呢?——也许,早在这只股票利好出来的前些天,某个庄家请了一群证券分析师喝酒吃饭,然后在推杯换盏中,大家达成某种默契、形成了某种同盟。


你看,好像是你看见的信息在影响你的决策,但实际呢,是你没看见的那些信息决定了你的行为。


再比如:


  • 前几天看鲁豫曾经采访伊能静的一期视频节目,伊能静说,由于自己从小就没有父亲,所以她在45岁之前,好像一直都在寻找这种缺失,她一致盯着自己内心的那个黑洞,四处乱跑。父爱的缺失——这是她看见的。


  • 那她没看见的是什么呢?——她有一天和自己的儿子聊天,说让儿子向他爸爸(哈林)学习,专注于自己的才华上,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她的儿子却说:“可是我觉得你的人生比较好玩”。伊能静说,当她听到这句话,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做过演员、做过歌手、做个选秀节目的评委,她的人生的确很精彩,但在儿子说这话之前,她似乎完全看不到这些精彩。


你看,明明很幸福的人生,却因为看不见,整整痛苦了45年。


上面这两个例子,是有区别的:


第一种(炒股)的看不见,实际上是由于一个人的认知局限造成的,这种局限,是可以通过读书、交流等方式破解的,增加你的认知渠道,认知范围就可以扩大,看不见的信息对你影响就越小。


第二种(伊能静)的看不见,则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潜意识的问题潜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够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破解自己的潜意识挺难的,往往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行。


心学大家王阳明说:“视障易消,理障难除”,在我看来,他说的这种“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潜意识,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在临床咨询中,由于潜意识捣鬼,导致很多人选择性地看见/看不见一些东西,是很常见的。

  • 惯性地看见危险

小唐是一名马上就毕业的大四学生,他最近特别焦虑。


焦虑的原因是,他很担心自己的论文不通过,比如,他担心选题重复了怎么办、论据不对怎么办、老师不喜欢自己的选题怎么办、答辩的过程中表现不好怎么办……一个又一个的担心,让他寝食难安


可他发现,同宿舍的同学们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很好奇,问道:“你们难道不担心论文不通过吗?”其他同学笑笑说:“怎么可能”。


是什么造成小唐与他人的不同呢?


就是因为小唐看到了很多危险,而他的同学们,看不见那些危险。


小唐并不是个例,生活中有很多其他人,都像小唐一样,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捕捉到危险的信号,随后变得焦虑或者退缩。


如果你深入到这些人的人格内部去看,就会发现,他们没有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信任感缺乏信任,就会导致不安,不安就会捕捉危险的信号,危险就会退缩,从而进一步缺乏信任。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 习惯性地看见缺失

丽丽是一名公职人员,马上快要三十岁的她,长得算标志,在一线城市也购买了自己的住房。无论是工作和个人,她都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还是不快乐,因为她总是能够从别人那里,看见自己没有的东西


别人有幸福的原生家庭,我没有


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没有


别人买了限量版的包包,我没有;


……


丽丽为什么会痛苦呢?


因为她只能看见自己的缺失,看不见自己的拥有


丽丽也是很多人的代表,这也是潜意识最有意思的地方,它常常会让人克制不住地盯着自己的缺失


如果你进一步探索为什么,其实是因为缺失意味着匮乏,匮乏意味着渴求,而吊轨的地方在于,这种渴望常常无法被满足,比如伊能静父爱的缺失,比如很多人原生家庭里糟糕的抚养,等等。


无法被满足,就意味着内心的黑洞一直在


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可能就无法停下寻找,自然也就看不见自己拥有的东西。

你的潜意识指挥你看见的那些,就是真相吗?


在某一次的咨询里,我的一位来访者从见到我开始,就默默流泪,一边哭,一边诉说着过去两个星期(因为个别事件暂停了一次咨询)自己种种糟糕的体验,伴随着一些事件,她觉得自己“糟糕透了”、“特别没用”、“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是错的”、“帮不上别人什么忙”……


很显然,她被困在了所有的负面体验里,她看见的都是“不够好”的自己


紧接着,我让她深呼吸放松,然后告诉她:“你来告诉我,几个你的优点吧”


她听后,说:“我长得比较漂亮、比较懂事、比较善良、比较关心别人、也能够开始关心自己……”当她想停下来的时候,我鼓励她继续下去,然后她说着说着,噗嗤一声,自己就笑了


为什么笑了呢?


因为她看见了,“原来我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原来我也有很多好的地方”


这位来访者从小就受到比较严厉的教育,内在根植了一个很严苛的超我,这个超我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她、批评她,这就是她的人格结构。


而她的潜意识就是“我不好,我总是犯错”。潜意识指挥她看见“我不好”的部分。

可这是真相吗?


不是。


还有一部分她没看见的,那就她足够好的部分。


不够好的她+够好的她=完整的她


这才是真相。

在个人成长的路上,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


  • 我习惯看见什么?这就是全部吗?


  • 我还有哪些没有看见的东西?


  • 我怎么样才能看见更多?


看见得越多,你就越接近真相。


破除真相带给你的限制,就是成长。

作者简介: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让爱成为生命的根基;微信公众号: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责任编辑:Spencer   一只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