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永远吃不胖的我,背后其实…X 进食障碍|岩读

文稿:Weiwei
设计:TT
排版:TT
主播:Enya
来源: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近几年,一类名为“吃播”的节目在互联网上兴盛起来,点击率颇高,很多深夜修仙的年轻朋友们都通过吃播获取了一丝精神上的饱腹感。但近期一些吃播博主频频被爆出催吐、假吃等负面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

这种欺骗背后更值得思考的其实是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大胃王的背后可能不只有“吃”及其带来的满足感,也有可能是强迫性的进食行为和严重的精神障碍。今天岩读就跟大家聊一聊“吃播”背后可能隐藏的精神问题——进食障碍。

01

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ED)是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和体重、体型过度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慢性精神类疾病。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内心痛苦、身体机能受损、社会功能受损。进食障碍多发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但男性的进食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近些年,进食障碍的发病率在东西方国家都有持续攀升。

根据最新的诊断标准,进食障碍通常包含三个类别: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

1.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在所有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患者们通常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之中。

神经性厌食症的标志性特点包括持续的能量限制(例如:严格控制每一餐的卡路里摄入)极其惧怕体重增长,变胖,或者长期采取一系列行为防止体重增长(例如:疯狂锻炼)自我感知体重和体型有障碍。

我怕长胖不吃薯条和蛋糕,就是有神经性厌食症吗?

当然不是。

和普通节食减肥的人群相比,被神经性厌食症困扰的患者通常已经拥有非常纤细的体型和极低的体脂率,但出于对“胖”的极度恐惧,他们会持续性的控制卡路里摄入或者疯狂锻炼来减掉更多的重量。

在受神经性厌食症困扰的患者眼中,减掉的重量永远不够,他们的身材总是肥胖和不完美的。慢慢的,患者们会吃的越来越少,半个苹果,几口无糖可乐就可能是他们一天的食量。

2.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比神经性厌食症更加常见,并且患病人数还在持续性上升。

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神经性贪食症的例子。在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二玄秀雅为了保持狂吃不胖的美女人设在每顿饭后都会去卫生间催吐。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和神经性厌食症一样,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人也十分惧怕长胖。但是不同的是,他们不会饿着自己,反而会在短时间内(例如2-3个小时)暴饮暴食,然后再通过一系列不恰当的代偿性措施将吸收进去的卡路里排泄出来以防止体重增加。这些代偿性措施包括催吐、滥用泻药,利尿剂或其他药物、禁食和过度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神经性贪食症通常很难被发现。因为患者一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暴食,并且这种暴食行为和之后的代偿性行为会秘密的进行,以至于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很难发现。


3.暴食障碍

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暴食行为通常表现为冲动、不受控制、反复发作。和神经性贪食症不同,暴食障碍患者通常不会进行不恰当的代偿性行为(例如催吐),因此暴食障碍更容易导致患者肥胖。

我在心情不好、压力大时,也会吃很多甜食和垃圾食品,那我算有暴食障碍吗?

偶尔一次的暴饮暴食我们都会有,也许是心情沮丧,也许是压力山大,但暴食障碍是反复多次的暴食行为,并且这种难以控制的暴食并不会让心情变好,反而会让患者在暴食后更加沮丧和羞愧。


02

为什么人们会被进食障碍困扰?

进食障碍的发病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是由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人生而不同,基因决定了我们有的人就是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进食障碍。吃完饭后的饱腹感由多种神经化学物质决定,5-HT就是其中一种。控制5-HT表达的基因不同可能就会导致有的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识别饱腹信号,从而更容易有贪食倾向。

其次,每个人的人格特性不尽相同。有研究指出,完美主义、冲动-强迫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都与进食障碍息息相关。

除了上述先天诱因,社会文化压力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推动着进食障碍的发展。随着“以瘦为美”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慢慢发生改变。近些年,女孩子们疯狂追求类似“蚂蚁腰”、“直角肩”、“大长腿“等模特型身材,男孩子们也被要求要“穿衣显瘦,脱衣有肉”,“人鱼线”、“八块腹肌”样样不能少。一些时尚杂志和时尚博主也经常以如何减肥为话题吸引热度,微博上五花八门的减脂、减肥套餐更是数不胜数,似乎“一胖”真的能“毁所有”。这些社会和媒体的宣传都在暗示着年轻人只有身材苗条才是美,减肥减脂是当今社会的潮流。

青春期是进食障碍发病风险最高的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更容易被这种社会氛围影响,从而过分关注于自己的体型和体重。青春期阶段由于激素的变化,女孩子的体重会增加,体脂率也会上升,腹部、臀部、大腿都是脂肪容易堆积的地方。但受“瘦文化”的影响,青春期的少女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胖子”、“小胖”等称呼在学生时代也是见怪不怪了。

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展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控制、过度保护会使孩子感到缺乏自主权,从而通过拒绝进食、控制体重来反抗这种强行控制。其次,孩子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也经常受到父母影响。我们经常在已经吃饱后被要求“再多吃一点”,在很想吃东西时被提醒“你今天已经吃的很多了,少吃点吧”。这种“善意的要求”会逐渐影响我们大脑感受饥饿和饱腹的信号,导致我们不能很好的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感。


03

面对进食障碍,我们能做些什么?

“瘦”可能只是缘起,被掩盖的情绪才是让患者无法挣脱的枷锁。缺乏安全感、焦虑、抑郁都可能促使患者们陷入“暴食-羞愧-补偿”的死循环。所以对于患有进食障碍的人来说,找到根源问题比单纯恢复正常饮食更加重要,只有知道为什么开始厌食、暴食才能更好的打破这个死循环。

1.“好好吃饭”无关痛痒

这句话约等于对抑郁患者说“开心点”,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绝望和无助。作为旁观者,你要清楚,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所能做的是鼓励他们寻求帮助,在康复过程中对他们的毅力给予肯定,倾听他们生活中的困扰。

2.拒绝刻板印象

“你这么胖不像有进食障碍啊“、“你一个男生还会有进食障碍”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会使患者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更加羞愧,从而阻止了他们寻求帮助。这里特别要说明一点,虽然女性患进食障碍的几率比男性要高,但这不代表男性不会有此类困扰。这种错误想法会使男性患者感到软弱、丢人,从而更加隐瞒病情。


最后我想说,进食障碍的对立面其实并不是正常进食,而是自我接纳。被进食障碍所困扰的人们往往渴望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渴望在生活中把握主动权。

如果你身边有被进食障碍困扰的朋友,或者你自己也在这其中挣扎,请积极寻求帮助,坚持康复治疗。


或许这中间有许多反复和挣扎,但请相信:你做得很好,你还可以变得更好!


参 考 文 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2013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 Chapter 18. Eating and Feeding Disorders.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2. Farstad, S. M., McGeown, L. M., & von Ranson, K. M. (2016). Eating disorders and personality, 2004–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46, 91-105.
3. 申远, 李春波, & 吴文源. (2003). 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上海精神医学, (z1), 48-50.
4. Jenny Bryan. (2000). Eating Disorders. RSVP.

作者简介:Weiwei,设计: TT,排版:TT,主播:Enya。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