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的痛苦:什么是“幸存者内疚”?| 心理词条

一、

实例解读/概念引入

2019年4月,四川凉山森林火宅,27名年轻的消防战士遇难。


央视著名栏目在事后对该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


幸存的队员赵茂亦回忆,在火灾现场共同作战时,当自己翻身滚出火场的时候,同伴队员都已经没有了声音。事后,每天晚上都梦到牺牲的战友兄弟在向自己求救。虽然火灾已经过去了,但是自己心里的灾难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随后主持人接二连三问出了几个问题“你和那个队员关系好吗?你想救他吗?你会自责吗?”


这几个问题,引发了微博热搜和热议,“在幸存消防员的伤口上撒盐”。


幸存消防员的“伤口”是指哪部分呢?


是眼睁睁看着曾经共同生活一起战斗的同伴在自己视野范围内葬身火海,而自己却活了下来,在整个过程里自己没办法给到对方援手。


是在日后的生活里,将自己的意识一遍又一遍地拉回到火灾现场,去复盘,去假设,如果再来一次,自己要怎么样帮助同伴跟自己一样生还。


沉浸在回忆里的时候,会责怪自己做的不够好,怪自己不够机灵不够勇敢不够强悍,在觉得自己幸运的同时,甚至会内疚,为什么幸运的是我?为什么活下来的是我?


这个事件的当事人的想法是典型的“幸存者内疚”。

 

二、

“幸存者内疚”

专业解释/概念缘起


1.【“幸存者内疚”是PTSD的一种伴随症状】


就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一名词跟真实的绑架案相关,“幸存者内疚”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并没有自己的专属名词席位,这个名词所反映的症状被归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大类之下:


A.“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事件”,“获悉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身上发生了创伤事件,在实际的或被威胁死亡的案例中,创伤事件必须是暴力的或事故”。


B.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倾入性症状:“创伤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倾入性的痛苦记忆”,“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痛苦的梦”。


C. 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由于对创伤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的认知歪曲,导致个体责备自己或他人”,“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例如,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显著地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等等。


D. B、D持续1个月以上。


E. 这种障碍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P121-P123

2.【“幸存者内疚”症状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


有很多精神疾病的症状和名词都跟二战有关,“幸存者内疚”就是研究人员在犹太难民幸存者身上发现的一个共同特征。


就跟参加过越南战争之后,退役大兵在余生中仍然时不时陷在战争残酷的梦魇中一样,集中营的幸存者们纵使开启了新生活,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这种煎熬除了可想而知的不安全感之外,还有没经历过类似创伤的人无法理解的“内疚”,这样的内疚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集中营幸存者身上,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使劫后余生的他们生活在痛苦里。


这一现象如此普遍,研究者们用“幸存者内疚”来定义此症状。

 

3.【造成幸存者内疚的原因】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著作经常以描写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幸存内疚感为中心。


贝娄的著作《洪堡的礼物》一文中,主人公西特林认为,社会存在一种有机平衡,跟广岛核爆炸的幸存者相似,他的幸存是以其他人的死亡为代价的。


尤其是在挑选制盛行的纳粹集中营里,为生存而做的竞争更加激烈 幸存者对于死者深感内疚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存活是用别人的死亡换取来的。

 

英国心理学家Stephen Joseph总结认为,产生幸存者内疚主要有三个原因:


a. 别人面临生命危险,而自己平安无事;

b. 觉得自己没能做到某些事情,比如看到那么多人生命受到威胁,自己却无能为力;

c. 曾经做过某些事,比如离开疫区,担心自己传染他人,或觉得自己“遗弃”了家乡的人。


我们看看这三条的内在逻辑:


就如《洪堡的礼物》的主人公西特林一样,幸存者会对自己的幸存产生疑问,因为在突发危机或重大灾难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允许当事人仔细思考该怎么做,只能下意识做出应对,极端情况下当事人甚至被剥夺了可以为自己做出努力的机会。


众所周知,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谁生,谁死,谁进入毒气室,谁被选进车间,很多时候是随机的。正是因为命运之神在此刻是如此的无逻辑,存活的幸运会令当事人惶恐。


本文开头提到的四川森林火灾,生还的消防战士会在记忆的闪回中自我拷问,为什么眼睁睁看着大火将战友的生命吞噬,而自己在当时却没有做些什么。


还有一些情况,假设一个父亲将车子停在路边,自己跑去买烟,而这时车子被一辆失控的卡车撞得粉碎,车内有他的妻子和孩子,那这名丈夫会觉得是他,而不是卡车司机,夺走了他家人的生命。在他的逻辑里,如果不是他的“离开”,悲剧就不会发生。

 

三、

科普:“幸存者内疚”

无处不在&如何有效缓解?


1.天灾人祸,无时无刻不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着。


登山者可能遇到极端天气而遭遇山体滑坡或雪崩;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造成很多家庭成员间生离死别;森林火灾连续两年夺走几十条年轻战士的生命;海啸;新冠……


这些都是由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引起的,而人祸就更多了,大的如上文提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空难、船难、车祸;暴力伤人事件,如校园枪击案、公交车纵火案;还有以往不认为是“灾难”范畴的职场裁员。

 

全球城市化裹挟着人们进入到消费主义时代,工作对人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工作很重要,失业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心理学家们认为:裁员幸存者的心态与那些大灾难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同样复杂和矛盾。保住工作的员工会因别人失业而产生内疚和不安全感,一方面他们通常会陷入到“也许倒霉的本该是我”的巨大压力中,另一方面,会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下一次”。

 

2.如何缓解幸存者的内疚


尽管内疚、羞愧和丧失感并不是PTSD的诊断标准,然而很多灾难事件的幸存者都会体验到这些情感。如果你感到幸存内疚、羞愧或有丧失感,或者发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这样的情绪表现,就要意识到,当事人是否陷入了“幸存者内疚”。

 

1)【幸存者内疚的积极作用&行为治疗】


消极作用已经包含在文章开头症状的阐释中,不做多余阐述。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内疚的感觉,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对灾难性事件或经历的事件负有一定的责任。

内疚感源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满:这些行为包括在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之后他做了哪些事情以及他没做哪些该做的事情。


如果这个人确实该为发生的事情负责,那么内疚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例如如果你酒后驾车,导致车失控,出了车祸,你是有过错的,应该感到内疚;如果你将非法药物提供给其他人,导致那人心跳停止,你也该感到内疚……


就像《洪堡的礼物》中的主人公西特林,他将对死者的内疚感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责任心后,他便开始振作精神去完成他的使命。他照顾死者的舅舅,他将死者及死者母亲的尸骨从杂乱拥挤的公墓中迁出来,安葬在家族墓园之中。

 

幸存者内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暗含了一种缓解内疚的方式:行为治疗。


对与不幸者相关亲人的帮助,能够以弥补的方式降低幸存者的内疚感。


除此之外,对其他人进行帮助,从他人那里获得正向反馈,来确定“我是善良的”,“我是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的”,“别人会因为我而快乐或生活得更好”,等等,都会减轻自己的内疚感,重建对自己的正向合理评价。

 

2)【心理疏导之认知暴露治疗】


与压抑和心理反刍相比,将心理困扰的部分在咨询营造的安全的环境中通过语言释放出来,无疑是有利于当事人压力的释放的。


这儿有一份自助练习:


练习:我的内疚感


你是否感到自己确实该为发生的创伤性事件而内疚?列出在事件中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你该感到内疚。


我感到内疚是因为: (写下答案1、2、3、4、5)

现在再看一下创伤发生的环境,你做了哪些事情,或没做哪些事情导致了创伤的发生呢?把自己当成事件的报道者,写出真实发生的事件,回答以下问题(根据 Figley,1989改编)。

发生了什么事件?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

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

在事件发生时,我当时做了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事件发生后,我做了什么?为什么那样做?

 

四、

个人见解


回到文章开头,央视记者的提问之所以引起众怒,是因为她那么问的确是在幸存者的伤口上撒盐。


面对经历过天灾人祸死里逃生的当事人,即使做不到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援助,也不可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幸存者内疚”词条编制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知道,幸免于灾难的人也是“不幸”的,灾难往往只在一瞬间,而那绵延在生命的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内疚感,却令当事人窒息,持续影响个体的生活,严重的会影响其一生。


然而,生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能够从“磨难”中挺过来,还在于之后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里,如何处理内心的“波涛汹涌”,活出更好的自己。


跟宇宙之大之久比起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场很短很短的有限的体验,都带着TA特殊的使命,也一定会留下TA独特的意义。


生者的内疚,与走开的那个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唯有活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我”,才是对自己这一次生命的不辜负。


从无到有,再到无,殊途同归。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李茜.试论犹太人的幸存内疚感:解读贝娄《洪堡的礼物》[J].时代教育,2015,(第17期).
[2].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E5%B9%B8%E5%AD%98%E8%80%85%E5%86%85%E7%96%9A
[3].李淑萍,赵施竹.严重交通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第26期).#.E5.8F.82.E8.80.83.E6.96.87.E7.8C.AE
[4].(美)玛丽·贝斯·威廉姆斯,(美)索利·鲍伊朱拉著.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助手册[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04.
[5].何辉 胡迪.应对“幸存者综合征”[J].人力资源杂志..2005-11-003
[6].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作者: 美美陈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
壹心理心理作者
阅读和作文课老师
个人公众号:Dear陈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