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越来越好,烦恼一点没少,到底怎么回事儿?

文:李珩
编辑:小柒
首发于: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lamaScientist)

“你有烦恼吗?”如果用这个问题随机采访路人,恐怕很少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事实上,现代人的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比起从前,已经有了大幅的改善和提升,但烦恼这种事儿却总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儿,新长一茬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图片来源:李宗盛、周华健、任贤齐《最近比较烦》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一种叫做“感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在作怪。

“感知偏差”(perception bias),顾名思义,是由外界环境感应带来的意识偏差。换句话说,就是本来对某种概念有了明确的认定范围,当属于这个概念范围的事物大幅减少时,人们就会把一些概念范围之外的东西归并进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图中,你认为几号是成熟的香蕉?

 

图片来源:blogspot

这也许并不难分辨,5-7号都是成熟的香蕉。

那么,如果将5-7号去掉再进行一次判断呢?

看着这张图,你是不是会隐约觉得,3和4也应该是熟香蕉了呢?

 

图片来源:blogspot


这就是因为在判断的时候,人们会考虑到了成熟香蕉的数量,当属于“成熟”范畴的香蕉数量减少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将原来排除在“成熟”范围之外的香蕉归类到“成熟”范围中

同理,假如这些香蕉代表你的烦恼,之前的烦恼等级是从5开始的,可是当5-7这些“烦恼”被解决之后,原本算不上烦恼的3就会变成新的烦恼闯入你的生活。

为了证实这种 “感知偏差”对人们判断力的影响作用,来自哈佛大学的David Levari等人专门做了一系列的研究[1]

人们对具象事物的感知偏差

他们给志愿者们准备了一系列从蓝色到紫色排布的卡片,示例如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接下来,志愿者们需要做的就是“看图辩色”,挑出自己眼中的蓝点。

第一轮测试了 200次,志愿者们都能准确找到蓝点。在第二轮试验里,研究人员偷偷对点图做了手脚——他们故意减少了蓝点的数量,再让志愿者们进行判断。

经过新一轮200次的测试后,大家的判断与第上轮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他们普遍把很多紫色的点认定成蓝色。这就证明了当人们习惯了蓝色点的存在,当它变少了,人们就会用紫色填补蓝色的空缺,保持蓝色数量上的平衡。

这项试验中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即便研究者明确告知志愿者蓝色点的数量减少了,或者奖励找蓝色数量少的志愿者,他们还是会固执地把紫色的点认成蓝色。可见“感知偏见”影响之深。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蓝色和紫色本来也没有鲜明的界限,找错了也很正常吧。换成复杂的图像,估计就不会出错了?

这样想就太低估“感知偏差”的影响力了。

完成了简单的“蓝点”测试,研究者立刻找来了更复杂的图片来验证这一观点——他们给这些志愿者又展示了一系列电脑合成的人脸。示例如下图:

这组面孔威胁等级分别为1, 10, 20, 30, 40 50, 60。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实验中志愿者们会挑出他们眼中有威胁性的面孔。在第一轮测试中(共重复200次),志愿者们对于看到的面孔是否有威胁做出了基本判断。这时研究人员又大量减少了威胁等级高的面孔数量,再次让志愿者们进行判断。

果然,在新一轮测试中,志愿者将之前认定的很多中性面孔判定成了具有威胁性的面孔。

这就说明,即便是换上复杂的图片,“感知偏差”也还是同样适用。

人们对抽象事物的感知偏差

然而脱离了视觉的直观感受,人们对于完全抽象的概念会产生“感知偏差”吗?于是,研究者又做了关于抽象概念判断的一个实验。

他们请志愿者扮演审查者的角色,并向他们展示了240份科学研究提案。这些提案依次从非常符合道德过度到非常不道德,志愿者需要判断哪些提案可以采纳。

在进行了48次实验后,研究者“故技重施”,减少了不道德提案的数量让志愿者再进行一轮判断,这样一来,志愿者们会把之前一些能够接受的“道德边缘”提案也划到被拒绝的行列中。

 

这几项实验都说明,即便人们已经意识到周围条件发生了变化,还是会因为对概念数量的执念而产生“感知偏差”,不能自已。

研究者提出,这种心理现象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社会中“悲观主义”存在的原因。尽管现代社会在解决贫穷、教育和暴力等社会问题上在取得不断的进步,不少人还会感到糟糕,因为原本“糟糕”的事情变少了。

 

图片来源:pexels


“烦恼”是层出不穷的,因为人们无意识下的“感知偏差”,生活中“糟糕”的事情从来也不会缺席。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许会更容易接受这些烦恼,意识到世界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像“脑补”的那么糟糕。

图片来源:pexels


作者简介:李珩,会写科普会讲段子也会正经上课的语文老师。汉语言文学以及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喜欢美食,音乐,旅行,读书,电影,游戏,瑜伽,梦想有一天和彭于晏浪迹天涯。
排版:小爽
题图来源:pexels
参考文献:
[1] David E. Levari. et al., 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 in human judgment. Science, (2018).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