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感恩教育」,这个概念就像「公知」、「文青」之类的概念,早已脱离其早期的正面意义,成为不被待见的贬抑词。因为有些人强行要他人感恩,但不给人反思的机会。
哲学强调我们要分清「本质」和「形式」,比如两个人在一起交往,爱是本质,至于在一起住多大的房子、一天吃几顿、花销要不要AA,这是形式。
强调形式,就会让人离本质越来越远。
感恩教育的本质,不在感恩,而在教育。教育就是要教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人才不会盲从,才能好好自我觉察,了解自己,进而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活出真我。
活出真我不等于唯我主义,因为在我们的真我当中,有着我们和他人深深的连结,那些连结和我们本性中的良知有关,和我们真挚的情感有关。
比如当有人在我们帮我们的忙,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我们的感激很真挚,不是刻意演出来的,这就是真我。
那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活出真我,因为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演戏。比如我见过有人拿家当去赌博,把全家人的生活赔光,却仍口口声声说:「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嘛!」
强调形式的感恩教育,不强调教育的本质,而是要人们去模仿那些感恩的形式,比如母亲节要跪拜母亲,或者强调在听到某些话题时要痛哭流涕。那么这些都是演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
02
谈完教育,那我们要谈谈感恩,感恩的核心是「恩」。
中国人把「恩怨」放在一起,想要从恩怨中了断。在武侠小说中,我们便会读到这样的台词:「今天我要把我们的恩恩怨怨做个了断。」
你会不会觉得困惑?恩怎么会跟怨放在一起?
恩,感觉是正能量的,正面的情绪。怨,感觉是负面的、消极的情绪。
你会困惑是正常的,因为一般教育经常谈怎么「处理」恩,却很少谈怎么「处理」怨。
对于恩,最常见的处理法就是「感恩」,还要「报恩」。所以对于恩,最基本的处理就是回报。但问题来了,该怎么回报呢?人家送我一颗蛋,我还他两颗,这就是报恩吗?
感恩教育的问题出在这里,一旦牵涉到行动,就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毛病。有些人掌握了某些报恩的形式,将之吹捧,就会扭曲本质。
实际上,我国古圣先贤对处理恩倒是拎得清。孔子从不谈报恩,他谈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事情多简单,哪来的恩,只有德。所谓德就是德行,一个人对待我的方式符合德行,我也用符合德行的方式对待他。
至于那些以不道德的方式对待我的,我也不用客气,该诉诸法律就诉诸法律,该拒绝就拒绝。
别人见到我摔倒了,扶我起来;我见到别人摔倒了,我也扶他起来。这就是以德报德。大家都是发自良知本性助人,大家都这么做,不需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过于强调那些形式化的报恩,就会让人造成心理负担。导致有些人干脆不要别人帮自己的忙,就怕以后还不过来,甚至当下就可能因为羞愧等感受难受不已。
换言之,错误的感恩教育很容易形成道德绑架,要你在行动上服从他人的要求。这时候,恩就会变成怨,因为这使得恩成为一种对他人的压迫,使人不快,使人痛苦,所以「恩怨」就产生了。
故真正的恩当是没有怨的,不是「我这么做是为你好」的大帽子,而是出于德行的行动。就像孟子与王阳明说的良知,我助人是我真心想去做,做了我心底高兴。我也不会做得过度,过度就掺杂了其他的想法,有的人要名、有的人要利,从精神分析角度,有些人则是出于过度的自恋。这些都不是纯粹的恩,都容易使恩带出怨。
03
谈完教育和恩,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感恩教育,就是人们能够对于恩的本质和形式有足够的思考力,不轻易被形式绑架,而是能够遵循本质处理恩。
比如父母出于好意的要求,我们能够辨析当中的不合理处。像是我在咨询中见到的,有些父母重男轻女,他们要家里的女孩为家中兄弟结婚、买房等事宜负担费用,妳不想做就会遭受父母指责「不孝」。
教育,就是使我们能够在这些时候有自省的能力,我们合德的报答我们的父母,而不是任由他们摆布。
进而,如果今天我们的父母虐待我们,我们也要知道反抗,「以直报怨」。像前几年台湾有个官司,一位小学女生长期跟妈妈一起生活,而生父不闻不问。于是小女孩想要把自己的姓改成母姓,最后通过她的努力促成修法,她最终改掉父性。
最后,我想感恩一些人,他们在疫情期间付出很多,我发自内心的谢谢他们。所以我贴出了下面这些照片,这是我身处防范区,走出小区后的所见所闻。
上海封城以来,市区里不少角落搭起帐棚,他们是某些人栖身的家。他们是上海居民,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在为这座城市奉献。
留下照片,我希望他们的人,他们的付出,以及我们共同经历的这段时光不要被遗忘。
几个小时后便是五月一日,我衷心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因为没有人生来就当奉献。恢复平凡日子,恢复日常生活,结束奉献,我想这是「以德报德」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