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宫斗剧可能是什么心理?

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延禧攻略的相关话题天天上微博热搜。

「大猪蹄子」成了流行语,「莫兰迪色」彷佛给大家上了一堂美术课。

从金枝欲孽、甄嬛传到延禧攻略,以及近期的如懿传。

宫斗剧就像永不过时的时尚符号,一次又一次让观众温顺的坐在电视机前面,像吃重庆火锅似的,一边被辣得冒汗,一边又大喊过瘾。

从心理学的角度,也许我们能通过宫斗剧引人入胜之处,进而看见自己在观影的过程中,展现了什么样的特质与想法。


§距离,使人忘记生活的苦涩


印度宝来坞影视产业之蓬勃,只有美国好莱坞能与之比肩,背后原因就在于电影是印度民众的重要娱乐。

民众看电影只用花几块钱,就能从生活的辛苦中获得慰藉。

宫斗剧的背景首先是皇宫,里面的亲王、妃子各个身着华服,住在华丽的宫室之中,从简单的洗漱到吃饭、睡觉,每一样都特着高贵与精致。

这和一般民众为生活所苦,几块买菜钱都要锱铢必较的生活景况,彷佛是在参观美术馆。

如瑞士心理学家布洛(Edward Bullough)所言:

审美需要适当的心理距离。

宫廷生活和常人之间,压倒性的差距反而使人放下比较的得失心,用欣赏艺术一般的态度,怀着纯粹欣赏的心态去观赏。

相反地,和自己比较切身的事情,反而容易引起人的比较心理,激起心理上的不快。

比方一般人或许会羡慕比尔.盖兹,但不会放在心上。

但同岁的同班同学,毕业之后自己住着老公房,朋友住在马路对面的千万华厦,就容易激起人心的忌妒。

所以看宫斗戏,能通过距离美,得到审美的快乐,舒缓现实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

§移情使人入戏,入戏使人移情


宫斗剧的要素,除了宫廷,就是人际之间的权谋、尔虞我诈的政治角力。

就像当年金枝欲孽的海报台词「宫廷内,是非地」、「斗争不断」,但下面才是重点,「道尽人情冷暖」。

「移情」一直是暴款作品不能或缺的创作元素,一部容易使人移情的作品,意味着能够通过作品本身的内容,引起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同感。

每个人都可以在剧中的某个角色上,看见自己,或是看见某个影响我们生命的重要他人。

好比在延禧攻略中,有人在富察皇后上,看见自己已逝的母亲,回想起曾经受过的那些关怀。

所以在皇后受难后,更容易为角色同仇敌忾,希望在戏剧中看见害死皇后的人受到惩罚。

又像主角魏璎珞,同样是这两年流行的大女主角色,想法正派、性格泼辣、一方面怼天怼地,同时兼具智慧和能力,可以在群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理想。

哲学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说:

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

但真实的自我随着人的成长,社会化而受到不断的压抑。

有些压抑是良性的,有助于我们培养坚韧的性格,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不会因为挫折就放弃。

但某些压抑比较负性,就像某些父母看见孩子跌倒了,第一句话不是安慰孩子,而是要孩子不许哭,还告诉孩子「男孩子勇敢,不哭」之类的话。

让孩子在心中建立起一种偏颇的价值观,「男孩子不能示弱」、「示弱是可耻的」等观念。

这些观念伴随孩子成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敢伸出援手,在需要求助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直到心理崩溃,父母才惊觉孩子有苦难言,却难以挽回憾事。

同样地,长辈常将隐忍视为美德,加上平常在职场或生活各处,为求生而虚情假意的活着,种种举动一方面伤害他人,一方面也在伤害我们自己。

因此通过宫斗戏,无论是对自己,或者重要他人的移情,都使我们活出真我的冲动,希望自我某些长期压抑的欲求得到满足。

§结语:宫斗的结局是心安与平静


过程再激烈狗血的宫斗剧,最终的结局也得让所有人的角色尘埃落定,就像一个人的人生,少年的热血、青年的奔放、中年的和缓,走到老年的静默。

观众欣赏了一段艺术表演,同时在移情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就算毫无感动,能够在生活中多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算从剧里得到了点安慰。

然而,每次观影都像一段心理疗愈的过程,伴随一出剧的结束,彷佛完成了一趟心灵之旅。

也许我们可以在观影之余,想想这出剧唤起了我们哪些感动,正面与反面的情感,也许我们让这些感受成为自己主演的生活大戏中,持续丰富的动力。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