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草芽君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爱上拍照后我才发现,无聊的生活可以如此有趣 | 拍照如何影响体验的乐趣
在一期令学堂君印象深刻的TED演讲中,住在纽约的艺术家栗山塞萨尔(Cesar Kuriyama)发起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每天一秒钟(One Second Everyday)”:每天为自己录制一秒钟的视频,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瞬间。
他把这些拍摄好的生活片段拼接为连续的视频,这样到他80岁时就可以有一段把人生浓缩为5个小时的视频。他说,这个项目让他每天醒来都生龙活虎,想着要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看完这个演讲后,学堂君也很心动地开始尝试每天拍1秒钟的视频,后来苦恼于每天想拍的内容太多,担心自己沉迷视频剪辑荒废学业(偷懒的好借口),就放弃了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但随手拍照记录生活却成为一种习惯被保留了下来。
为什么喜欢拍照呢?
对学堂君来说,拍照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够记录下那些生活中有趣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个独特的体验组成的,这些体验既包括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比如精彩难忘的毕业旅行,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比如平淡无奇的一日三餐。
我们经历的人生体验定义着“我是谁”,而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享受这些体验也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1]。
感谢伟大的科技发明——拍照,让现代人能够随心所欲地捕捉和记录这些生活中的体验。人们拍摄照片的数量不仅越来越多,拍摄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网红景点打卡、聚会合影、日常美食、穿搭、运动……
拍照究竟有什么魔力,真的能让人更加享受生活的乐趣吗?
拍照增强体验乐趣的核心机制:“越投入,越有趣”
为了科学地探讨这个无聊而有趣的问题,来自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三位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来研究拍照会如何影响人们从一些生活体验中感受到的乐趣,这些生活体验包括汽车旅行、日常午餐、博物馆参观、手工艺品制作等等[2]。
这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对于各类积极的体验,拍照能够让人们对这些生活体验更加投入(engagement),也就是更加关注和沉浸在这些体验本身中[3],从而感受到更大的乐趣。
研究者们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参观一座考古博物馆,并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与者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在参观时拍照,另一组参与者则只能参观而不被允许拍照。
为了从行为层面测量投入度,参与者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会佩戴一款能够追踪眼动轨迹的特殊眼镜。
结果发现,被允许拍照的参与者们会更频繁地把目光聚焦在他们想要拍摄的文物上,视线也会停留更长时间,参观完之后他们报告的对这次参观体验的投入和享受程度都比不被允许拍照的参与者更高。
这说明,“拍照使人更加投入”不仅仅是主观上的感觉,也会表现在行为上,人们会把视觉注意力更多地聚焦在那些想要拍摄的生活体验上。
那么,人们在拍照时视线的停留和感受到的乐趣仅仅是因为拍照的动作(比如调整镜头、按下快门)吗?
为了进一步探索拍照带来乐趣的原因,研究者们在另一个实验中招募了一些人亲身体验乘坐汽车在伦敦旅行。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组:拍照组、不拍照组和计划拍照组。其中,拍照组的参与者能够自由地拍照,而计划拍照组的参与者则被要求仅仅在心中思考和计划他们想要在哪些地方拍照。
结果发现,拍照组和计划拍照组的参与者在对这次旅行的投入和享受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他们都比不拍照组的参与者更加投入,也都从这次体验中感受到了更大的乐趣。
由此看来,使人们对体验更加投入的并非拍照的行为,而是拍照背后的心理过程。当人们计划通过拍照记录下某个瞬间时,哪怕没有真的拍出照片,也会因为更加专注于想要被拍摄的内容而感受到更大的乐趣。
拍照也可能对体验带来干扰
“越分心,越无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拍照并非总能让人更加专注,有时候甚至会干扰人们的注意力。比如,学堂君经常遇到在电影院看电影拍照的人,每次看到身边有人掏出手机、打开相机拍照,拍完还顺便发个朋友圈时,都会为他们错过的电影情节而感到痛心。
当拍照行为给生活体验本身带来干扰时,人们还能感受到乐趣吗?
研究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了一次公路旅行的体验——使用电脑向参与者们播放在真实的公路旅行中能看到的画面,并让参与者们想象他们真的在体验一次公路旅行。
为了操纵拍照行为给公路旅行体验带来干扰的程度,参与者们被随机分为四组:不拍照组、低干扰度拍照组、中干扰度拍照组和高干扰度拍照组。
其中,低干扰度拍照组的参与者可以轻松地通过鼠标点击屏幕中的相机按钮拍照:
中干扰度拍照组的参与者需要用鼠标将一个笨重的模拟数码相机移动到想要拍摄的画面上后才能拍照:
高干扰度拍照组的参与者不仅需要移动模拟数码相机才能拍照,还可以选择自行删除已经拍摄的照片:
结果发现,即使拍照给模拟的公路旅行体验本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干扰,三个拍照组的参与者也都比不拍照组的参与者更加投入和享受这次体验。不过,拍照对体验的干扰程度越大,参与者的投入度越低,从模拟公路旅行中体验到的乐趣也更少。
拍照实验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关于拍照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能让人更加享受生活体验的关键因素——投入。
研究发现,对一件事情的高度投入会显著地提高人们对这件事情的享受程度,甚至产生一种被称为“心流”的高峰体验——完全沉浸于眼下正在做的事情之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4]。
虽然拍照不一定会带来心流,但却能使人把注意力更多地聚焦在那些珍贵的生活体验上,减少一些在原本有趣的活动中思绪游离于“今晚该吃些什么好”的时刻。
当然,对于那些本身就需要人们高度投入的生活体验来说,比如阅读学堂君写的文章,拍照的行为就很有可能会干扰到你对这一体验的投入,从而降低你从阅读文章这一体验本身中能享受到的乐趣。
因为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人们需要在两件或者多件事情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时,分心会使人更加不快乐[5]。
此外,有些小伙伴在拍照时会沉迷于拍出“完美”的照片,除了拍摄之外,很多人还会花大量时间在照片的后期处理上:滤镜、美颜、拼图、贴纸、字幕……大功告成后还会把照片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上,把注意力放在有少人点赞上。
这个过程虽然也能收获快乐,但如果因此忽略了生活体验本身的美好,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摄影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和记录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留住那些值得纪念的生活片段。当我们把关注点回归到那些被拍摄的内容本身时,便会过上一种更有觉察力的生活。
你会发现很多不拍照时根本不会关注的东西,比如街边有设计感的路牌、公园里有生命力的花丛、抬头可见的绚烂晚霞…… 当你因拍照而投入时,你会发现生活就像电影:朋友的脸在讲述着有趣的故事,吃一顿饭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连墙壁的裂痕都能变得有节奏感。
这一切有什么价值呢?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位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去世后,三位主角小伙伴一起整理他的遗物。莱纳德感慨这位研究者一生都奉献给了工作却一事无成,一辈子也没有做出任何杰出的科学贡献,死后只留下装在盒子里的一些无用的研究资料。霍华德说,
“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学堂君看来,生活的意义就藏在生活本身,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获得乐趣的人都是非常幸福的人。拍照正是一件能够让我们的生活体验更精彩、更有乐趣的简单小事,不妨就让它更好地成为我们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