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羁绊:拿什么走近你,我的青春期的孩子们

今年五一假期就在郊区游玩了古镇,朋友的朋友带着青春期的十三岁侄女跟我们一起游览,过程中谈笑风生,吃吃喝喝,好不热闹,只不过这位侄女似乎并不是特别喜欢拍照,每次朋友让她摆姿势照相的时候都龇牙咧嘴扭扭捏捏,似乎非常抗拒这件事情。

仿佛拍照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每次想要给她拍照,她总是会躲得远远的,似乎还有些怕羞什么的,又或者是觉得大家都在盯着她,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也有跟她聊了几句,能够看出她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

她认为其他人来旅游景点就是在各种拍照,完全忘记了欣赏身边的美景,这怎么能够算是真正珍惜了时间呢,她说的很对,我竟无力反驳,按照传统观念,父母长辈和青少年很难站在同一阵线上,因为长辈与青少年往往存在很多代沟。

因为长辈们可能是按照他们的那个年代的价值观来判断晚辈的,就好像父母总是期望孩子们读书时候不要早恋然后大学毕业了就赶紧结婚,而青少年们在很多决策上面都会有些非主流,让父母觉得很头疼很是叛逆。

父母们容易被孩子视为“不理解自己”,而青少年自己却“三缄其口从不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什么事情都是往心里塞,不跟家里人说心里话,有时候这种现象还挺普遍的,我们希望孩子多拍照然后就可以发在朋友圈分享给大家看,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我们希望孩子多读书,读史书名著,能够中考高考得高分,但是却忽略了每个人的天赋与知识积累都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大人会希望孩子多去参加培训班,让自己有很多的爱好与技能,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孩子们似乎觉得还是在家里看个电视,或者与同龄人一起去营地更好玩,有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长辈与青少年有三种类型的交流模式:保密回避型、开放交流型和欺骗型。

这三种交流模式是我们了解长辈与晚辈沟通的重要窗口,甚至于如今我们自己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曾经与长辈沟通是什么状态,自己与父母能否做到开放交流而没有任何保留呢?

或许我们自身也会有所保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告诉爸妈,有时候告诉爸妈自己出远门或者是最近生活过得很糟糕,都不愿意与父母说,害怕父母担心所以就说谎自己现在月薪还行,吃嘛嘛香,实际上在大城市已经失业一个月了。

就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些代沟,一些隔阂,达成开放式沟通的因素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出现这种开放式的沟通,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很多行业都在洗牌,工作不好找,青少年早熟,如今的青少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得更加复杂。

再加上动不动就是封校管理或者是居家网课的设置,父母与青少年的矛盾似乎也在不断加剧,孩子们想要有很多的自由,却面临着自主与依赖、隐私与评判之间的斗争,孩子长大不容易,家长赚钱养家也是不容易的。

再很多事情决策成年,父母的权力往往优先于孩子,因为父母和青少年并不总是意见一致,父母经常想参与孩子的事情,孩子却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主见,但是成年之前又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还要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

青少年需要面对这种现实,自己想要有更多自主,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支持,有的孩子能够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容易变得更加快乐开朗,更加容易在家庭中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同龄人之间也容易拥有良好的关系。

同时,在良好沟通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似乎也更加容易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去放心分享自己的一些事情,有些父母动不动就大惊小怪或者评判孩子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说了,而理解父母与青少年开放式沟通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孩子即使在成年后仍然与父母有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不会因为年龄增长就自动消失的,有些孩子怀疑自己的性取向不愿意与父母说,有些孩子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下降也不敢说,填报志愿更是心惊胆战,深怕自己被骂没出息。

青少年的个人价值体系其实是相对于父母而言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父母经常需要加班,要去其他城市工作,父母也不能时时刻刻倾听自己的孩子,所以有的孩子学会了保密,学会了欺骗,从而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仿佛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或许这也会导致父母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于在生日的时候都不知道说什么话或者送什么礼物,也有的青少年更容易与父母敞开心扉,他们双方很少向任何一方保守秘密,几乎从不撒谎。

他们的开放程度较高,能够通过平等沟通的方式去理解彼此,在平等基础上也能够有基本的尊重,长幼有序在里面,而且通常这样的家庭父亲没有缺位,母亲也没有丧偶式育儿。

在丧偶式育儿的一些心理学调查中发现,父母对于孩子有放任、有疏忽、有专制、甚至有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这些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保密或者撒谎类型的交流模式。

因为孩子们想要避免惩罚性、羞辱性的养育方式,因此就干脆什么都不说,或者是看脸色说话,能够去讨好父母就能够避免挨打挨骂,曾经有个学生只是问了一下妈妈说『爸爸在哪里?就被责备说怎么这么烦,不要问了。

就是一种情绪上面的不耐烦也容易让青少年感觉到收到不尊重,收到忽视,这样的条件很难使青少年在接近父母时能够发展出一种安全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安全感,这可能会让他们在父母无法触及的情况下更封闭自己。

如果父母能够在不指责自己或子女的情况下,面对有问题的某些青少年行为,能够共同商量一些决策,或许事情会有所改观,而不是火上浇油,有些青少年孩子非常叛逆,厌学,目无尊长其实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受到父母尊重。

因为『没有感受到被他人尊重』,那么就很难尊重他人,或者尊重自己,父母长辈最好是在事情失控之前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需要了解到一个真正被看到和听到的孩子会无条件地感受到理解和爱。

能够被倾听与倾听他人,这是获得同理心的途径,它能帮助青少年接触他们的情绪,而且倾听和同理心也有助于减少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够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解决生活中学习上面遇到的难题。

这种沟通共情包括换位思考站在另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上面思考事情,同理心并不是去不分青红皂白支持另一个人的立场,它只是验证他们的感受。父母说教评判得越少,你的孩子们就越愿意开口,你就越需要了解青少年的观点。

下面是一个例子:


A. 糟糕的倾听


儿子:我很不开心,我不想再打篮球了。
父母:你不能放弃篮球,我们花了两万多报的班。
儿子:默不作声(生气了)。

B. 共情的倾听


儿子:我不想再打篮球了,我太讨厌它了。
父母:你讨厌打篮球吗?(语气好奇而尊重)
儿子:是的,今天的比赛糟透了。
家长:出了什么事呢?
儿子:我们队伍淘汰出局了,我们失败了。
家长:哦哦,那可能让你很不舒服吧。
儿子:是啊!我很讨厌失败。
家长:嗯,失败的感觉的确很难受。你是说你不喜欢失败,或许可以有更多练习让自己下次做得更好?
儿子:没错,你说得对,我需要变得更强。


……

诚然,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这两个例子展示了这种共情方法如何能提供更好的沟通模式的选择,首先可以重复并且澄清孩子的话语,说明你在认真倾听他的话语并且你听懂了,然后证明你对于他说的话感兴趣,通过更多信息来进行解释、对策和总结,让双方都能够安静下来倾听,或许父母长辈就能够更加走近青少年的内心,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吧。



文:ZHUQIANG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