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前段时间,姐姐和妈妈“吵架”了。

原因是姐姐的新发型。

姐姐头发比较多,有点长,但还不能梳起来,于是她让姐夫用电推子把脖子以上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那一部分,然后扎一个马尾辫,这样不仅凉快,还挺酷的。

我妈妈看到后,特别生气,指责姐姐不该留这样的发型,难看不说,还让外人笑话。

姐姐倒不在意,妈妈没办法,只能和我发发牢骚。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妈妈不能接受姐姐留的新发型呢?而姐姐为什么又觉得这是“正常”呢?

直到看到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一句话,我才找到答案,这句话是:

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对于妈妈来说,她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于是总用“应该”来要求自己,其实她就是虚弱,害怕别人的说三道四,而姐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自己,可以说,姐姐的内心比妈妈强大。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说说,总是活在他人看法中的人,怎样活出真实的自己。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01

正确地活着,

是“我”在“你”那里是对的

武志红老师说:

正确即,“我”在“你”那里,是对的。这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确认自己的存在。“你”既可以是个人,如父母、配偶或领导,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作为体验者的“真实自体”,要在作为观察者的“头脑”那里先得到承认。

作为个人的“你”,这个比较好理解,即父母、配偶或领导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才说明是“正确”的,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才值得爱;配偶认为只有听我的才是真爱;领导认为只有完成业绩才是好员工。

作为群体的“你”,其实就是外界的评价,就像妈妈认为的“外人笑话”,就说明姐姐做的事是“不正确”;只有“外人称赞”,才是“正确”。

作为“头脑”的你,就是我们头脑中自己的固有想法,比如“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等等。

说到底,这个“你”就是可以掌控“我”如何做事的“标准”或“准则”。


我们只有达到或遵守这些“准则”,才是“正确”地活着,否则就是“走上人生不归路”,不被认可。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02

正确地活着,

看似是一种保护,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人都渴望他人认可,这是人的需求。

就像妈妈的“应该”想法,就是在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这也是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和他人建立关系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总是这样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不信任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应对因自己违背“应该”想法带来的冲突。

或许在妈妈看来,她做不到姐姐那些的任性,主要是因为一旦外人指出自己的“不应该”,自己无法承受,而这就是一种不自信,也是武老师说的“虚弱”。

其实,每个人在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同时,还潜藏着内心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焦虑感。


电影《绿皮书》中的那位黑人钢琴家,一直承受黑人身份带来的各种痛苦。台上的他,所到之处都是掌声和欢呼,但台下的他,经常喝很多酒,内心的孤独和空虚只能借助酒精暂时缓解,因为他知道自己黑人的身份无法改变,同性恋的身份,很难得到认同。

虽然种族问题,很难因为一个人改变而真正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位黑人钢琴家来说,缺失接纳自己的勇气也是一个主因。


我们看到,影片最后,黑人钢琴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敢于做自己,才活出了那个更好的自己。而这就是自信的力量。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03

正确地活着,

未必正确,因为那很可能是一种束缚


当我们“总是”正确地活着,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时,就是在慢慢失去自己,因为自己已经随波逐流、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忘记了那个真正的自己。


武老师说,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但这个“自己”如果已经失去,怎么能成为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总活在他人的看法中,要敢于突破自己,活出那个真实的自己。

有时,父母、配偶或领导的“应该”,未必是绝对的正确(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外界群体中的“必须”,未必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影片《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通过巡演的方式来尽力改变人们的观念,以逐渐抹平自己和白人的身份差别,以表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更重要的是,他在用自己的成功表明,黑人事业有成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最后他的做自己,就是在表明“正确”未必是正确。


敢于摆脱所谓的正确,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04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作家余华在《活着》中曾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总是正确地活着,活在他人的看法中,就不是在为自己而活,那么,我们怎样做,才是为自己活呢?

首先,需要做自己的勇气。


前面说了,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活在“正确”里,是因为自己不自信,害怕失去父母、配偶和领导爱,以及周围人的好感,所以选择活在他人的看法中,而要摆脱这种现状,需要勇气。就像姐姐、黑人钢琴家,他们是有勇气的人。

这里,当然不是说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因为如果没有外部评价系统,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而没有现实检验能力的人,精神上是有问题。


这么说的目的是,我们要知道外部评价系统和内部评价系统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核心。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其次,尊重自己的感觉。


人都会犯错,如果总是正确的活着,没有一点犯错的经历,那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其实就是在尊重自己的感觉。

适当犯错,也是有力量的表现,因为那意味着自己有能力去应对错误带来的后果。

比如我姐姐,她换个发型,就相当于“犯错误”,但她能够承受这个错误的后果,包括妈妈反对、外人笑话等等,而她尊重了自己的感觉,活得轻松自在。

换句话说,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因为生活是自己选择的、自己感受的。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再次,接纳自己,意味着肯定自己。


当我们可以做自己,尊重自己的感觉时,就说明我们在接纳自己,即肯定自己,这时就在为自己而活。

当然,这里的肯定自己并非随心所欲,自欺欺人的虚假肯定,而是经过理性判断后的自我认可。


《身份的焦虑》一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告诉我们,用哲学的方式可以摆脱身份的焦虑。

她说:

哲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这个内心的良知,在我看来就是理性,即用理性的方式肯定自己,接纳自己。


武志红:总是正确地活着,其实是一种虚弱

总之,一个人总是正确地活着,未必是正确的,而是虚弱的体现,这就像“你以为的善良,可能只是软弱”。


我们不要总在别人的镜子里确认自己的存在,而是要活出真实的自己,有敢于犯错的勇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虽说外界的评价对我们很重要,但不要忘记,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虽说我们的身份确认需要外界的选择,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观众。


我们的观众,可以是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读了文章的你,如果是一个特别在意外界评价的人,又很想做真实的自己,但就是做不到,我推荐你加入壹心理APP出品的「鲸选」会员的以下计划。

【做自己】接纳与练习:

部分学习目录:

  • 文章:真正的接纳自我,是什么样子的?

  • 文章:你是如何被自己拒绝的

  • 文章:你眼中那么多“别人”,自己在哪里?

  • 文章:喜欢自己,别人才会喜欢你

  • 文章:我想怎么活,都可以。

相信学习完这个计划,你极有可能悦纳真实的自己。

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加入鲸选会员吧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2056BA0C8FCFF9DC43A817008825ED01/yxl

什么是“鲸选”会员?

它是一套全新的生活帮手和心理学学习工具,里面包括:

  • 2w分钟音频

  • 2k+精选心理有声内容

  • 365个问题解决锦囊

  • 200+解密现象心理词条

  • 每月1期的大咖主题直播免费参与

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你可以随意更换学习内容,可以说它是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

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