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靓蕾给心理行业带来巨大隐忧,不能保持沉默

作者:Arthur Chen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近期,曾经的偶像天王王力宏离婚引发的家庭内部矛盾,被引爆到两岸三地网络,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王力宏的前妻李靓蕾因为几篇文笔优美、逻辑性比较强的文章,赢得了大众的普遍支持和理解,最终以王力宏败北,宣布暂时退出演艺圈告终。

这件事也给不少心理类的公号以流量,讨论诸如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角色。自恋型人格障碍,性瘾,煤气灯效应等在事件中被提及的名词或问题。有不少的视频、文章成功地成为爆款。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平台均对李靓蕾对心理行业造成的巨大隐忧沉默不语,不知道是因为面临巨大的网络压力,所以不敢对她做的不对的地方予以批评,还是他们还没有发现这个巨大的隐忧。

考虑再三,我还是想顶着舆论压力,把这个话题抛出来。希望心理专业的同行,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引起重视。这个隐忧,不仅仅事关心理行业的切身利益,实际上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01

李靓蕾给心理行业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王力宏和李靓蕾两人在这场网络战中,为了让社会大众更加相信自己的故事,都曝光了一些他们参与婚姻家庭咨询的细节,其中,王力宏主要说了做了多少时间、换了多少咨询师,李靓蕾则巨细无靡地曝光了咨询师对王力宏的诊断。

比如我刚才说的一些普通大众可能之前不曾了解的专业名词,如自恋型人格障碍,性瘾,还有李靓蕾指责王力宏对其进行精神虐待的“煤气灯效应”。

对不少吃瓜群众来说,这些来自专业人士的“定性”,成为佐证李靓蕾是对王力宏是错的有力证据。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定性”对王力宏也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此文发出不多久,王力宏便“缴械投降”。

逻辑上好像也能说得通,连专业人士都盖章背书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进一步去了解一下这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达到防患未然的效果,不是更好嘛?从这个程度上,不是应该感谢李靓蕾做的这次心理科普吗?

然而,这种曝光咨询细节的行为,真没有问题吗?

心理行业的各位,无论是医院工作的精神科医生,还是社会从业的咨询师,你们真的能够坐得住,并为李靓蕾叫好吗?

我看到之后,感到头顶笼罩了一层阴云,并为接下去的从业环境,也为许多中国家庭的未来深感担忧。

王力宏和李靓蕾参加的婚姻家庭治疗,是心理咨询中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类型。实际上,它是一种团体治疗,也就是多人参加,共同在咨询室内与咨询师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无论是个体心理咨询,还是包括婚姻家庭治疗在内的团体心理咨询,都有一个最基本的伦理,也是心理咨询赖以生存的基石,那就是要替当事人保密,也就是无论当事人讲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要为他保守基本秘密。否则,别人还怎么信任你,跟你说心事?

当然,他本人如果愿意对外说,他自己做没做咨询,他做咨询的时候都聊了什么、咨询师怎么说,那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他自己的权利。

但是,当咨询室内不止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甚至四个人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他们应该有彼此保密的义务,不能把别人做咨询的时候聊了什么、咨询师是怎么说他的对外去说。


特别是在婚姻家庭治疗中,在这个要求表达更真实自我的场合,他们都能听到彼此在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对彼此说的内容,并借此机会帮助对方改善对对方的认识,这是“福利”,但同时也就有“制约”。

假设可以在这种离婚官司或者舆论战中,把在咨询室内听到的东西随便对外说出去,并且作为攻击对方人格的靶子,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试问:

还有人愿意在此类咨询中表达自己吗?

更悲观一点猜想:

还有人愿意去参加这样的咨询吗?

他们不一定会成为把心理咨询当做武器使用的李靓蕾,但是很可能会担心自己成为被心理咨询所害的王力宏。

而这就是李靓蕾对心理行业造成的巨大隐忧。

今后恐怕很多人在面临婚姻家庭治疗这个选择的时候,会犹豫更长时间。

对此,心理行业不能继续沉默不语。

02

李靓蕾此举断了很多人的“后路”,必须予以重视

李靓蕾的这种做法,从她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种做法也断绝了很多人的“后路”。

首先,她让很多以婚姻家庭治疗为业的咨询师,会面临无法生存下去的尴尬局面。

李靓蕾的做法,严重削弱了中国许多夫妻和家庭尝试婚姻家庭治疗的积极性。这对于许多专业的婚姻家庭治疗师来说,是重大打击。

其次,这种把心理咨询武器化的做法,也会让许多人对个体咨询、精神疾病治疗望而却步。

不要认为这只会对团体心理咨询类型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个体咨询也会有影响。

试问,在心理咨询中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标签化”,其结果可能是王力宏遭遇的对其人格的贬低、嘲笑,甚至成为个人“污点”,削弱其可信度,那么为何要给别人这个机会呢?

比如,有谁愿意给别人这种机会,用诸如“抑郁症”等标签成为攻击自己的工具?认为自己是脑子不清楚的,工作能力不行的?

去做心理咨询,不见得能治得好,正如王力宏和李靓蕾夫妻最终的模样,反而可能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工具,正如王力宏的最终结局。

而这一点,拜李靓蕾所赐,全中国人这次都真切地感受到了。

那么,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不去做咨询,不去精神科,避免被“标签化”进而“污名化”,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我希望那些不以婚姻家庭治疗为主业的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们,也能够重视这个问题,这真的不是别的同行需要担心的隐忧,这就是你的隐忧,你的“后路”,其实也被李靓蕾断掉了。

再次,最重要的是,李靓蕾的做法,将导致更多夫妻、家庭出现问题后,不再信任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以来婚姻家庭治疗改善关系的“后路”被断了,最终导致夫妻、家庭矛盾更加激烈的局面发生。

婚姻家庭治疗做的好,可能可以修复关系,让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朝着正向发展,其次至少不至于撕裂得那么难堪。

但是,如果婚姻家庭治疗可能成为了一方攻击另一方的工具,即便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任由谁都不会轻易踏入其中。

可以说,李靓蕾的这种做法,最后有收获的只有她一个人,王力宏也好,他们的三个孩子,中国的心理行业,其他潜在的可能将来需要专业人士帮助的夫妻、家庭——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正面临损失,而且这个损失恐怕难以估计。

03

我们该如何补救李靓蕾造成的隐忧


李靓蕾这件事情应该警醒心理行业的所有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好保密,也有必要向我们的来访者,特别是参加团体类的来访者讲清楚:

心理咨询只能是帮助你改善关系、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工具,绝不是你用来攻击别人的工具,心理咨询师也不会成为帮助你攻击别人的“帮凶”。

心理咨询,无论是什么形式,都一定不是损人利己,当然更不会是损人不利已的。

如果谁有这样的动机,我们不会为你服务,也无法对你的这种做法予以支持,必须坚决抵制和谴责。

在这里,我也邀请我更多的心理同行勇敢站出来。

不要被一些激进舆论吓怕了,专业性就应该体现在这种至暗时刻。

我们必须大声向社会疾呼,必须回归到尊重保密原则的轨道上,否则小到这个行业、大到每个人的福祉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其次,我也想说,所有在心理咨询场合谈及的“标签化”或者专业理论,本身就不是用来谴责、贬损一个人的,只是为了帮助这个人更好地理解自己,进而去改善自己,其本身是中性的描述,请不要贴上道德化的标签。

我相信李靓蕾的咨询师告诉李靓蕾这些名词,并不是希望她拿这些名词,用这种方式去争夺经济利益,去伤害王力宏,或者把家庭问题的责任推在他身上的。

事实上,李靓蕾的咨询师应该告诉过她,而她没有告诉大众的是:

婚姻会变成这个样子,一定是双方的责任,而且另外一方的责任也不小,弄不好在这个过程中,也给李靓蕾戴了几个专业名词的“帽子”。

婚姻家庭治疗,从来也不是帮助一方对付另一方,不是拿一堆名词去解释为何这个人有问题的过程,而是帮助双方看到,自己需为这段婚姻承担什么,需要做什么改变。这些名词,也是为了这个功能而存在的,不能用于其他场合。

李靓蕾如果真的坦荡,面对社会大众的时候,也应该谈自己在婚姻中的不是,以及咨询师是怎么看她的人格缺陷的。

但是,她只字不提。将心比心,如果觉得自己的“问题”是说不出口的,难道把王力宏的“问题”公布于众,就是可以的吗?

而你把咨询师告诉你的这些,异化成攻击对方的武器,这是辜负了咨询师的一片好心了。

另外,借此机会,我也想对如李靓蕾咨询师这类坚持在咨询中做具体诊断的咨询师提个醒。

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目前很多流派,如后现代疗法等,已经不太提倡在咨询过程中进行那么具体明晰的诊断,即给当事人贴上各种“标签”了。

理由如下:

首先,要下准确的诊断也不是太容易的。

人的心理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了解,贸然给一个人下诊断,很可能就不够准确。

具体到王力宏李靓蕾,在几年时间,换了5个咨询师,这种频度的情况下,咨询工作可能开展时间不够充分,是否能够准确给王力宏下诊断,我表示怀疑。

弄错了怎么办?那这种标签就会产生很难挽回的伤害。

其次,像这样的诊断即便够准确,告诉当事人也不见得有帮助。因为“标签”很容易引发罗森塔尔效应,会让当事人觉得这个人就是这样子的人,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可塑性。

事实上,人不是也不该是标签的综合体,人就是活生生的人,是超越标签的存在。


目前,在非常坚持医学主义的精神卫生机构,也已经有不少不再下具体的诊断了,比如我在的上海。医生即便知道当事人是抑郁症,也不会随便给当事人贴这样的标签,而是用更中性化的表达来描述当事人的情况,让当事人不至于被这样的标签框住。当然,心理咨询师也需要与时俱进。

心理工作是帮助一个人去拓展自己,而不是限缩在几个标签中。

而这点,也有必要告诉社会大众:

千万不要跟着李靓蕾学了几个心理学词汇,就去套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人,是不是符合自恋型人格、性瘾、煤气灯效应等。

在没有多年专业经验的情况下,你不仅很可能搞错了,更重要的是,这会降低并妨碍你真正欣赏和辨别人的水准。

当然,我也希望专业工作者不要局限在那种只会下诊断的传统模式中。李靓蕾之后,也不得不改变了,不改恐怕也不行。


如果当初李靓蕾的咨询师不下这种诊断,也就不会被李靓蕾错误利用,进而造成如今伤害性的局面了。

最后,我想借助这个平台,向李靓蕾女士发出邀请:


希望你能够珍惜自己这次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无论这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能为自己泄露咨询细节的不当行为,向曾经帮助过你的咨询师,向全中国坚守职业道德的心理工作者,向社会大众道歉,以实际行动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

期待你真诚的回复。

作者简介: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高颜值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