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效应: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心理词条

01

电击,还是不电击


1963年,耶鲁大学年轻的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进行了一项后来在心理学史上颇具争议的实验。

 

实验招募了500多名各个阶层的普通市民作为被试,以几美元做为实验报酬,要求他们抽签后扮演“老师”或“学生”角色,参与耶鲁大学一项验证惩罚措施对记忆和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

 

现在,假设你是这500多人中的一员,你抽中了“老师”。

 

实验者穿着白大褂,看起来很权威,他向你介绍,主要实验设备是一台电击装置。设备有30个开关,对应的电压从15伏开始逐渐升高,最后一个开关对应450伏电压。控制面板显示了每个开关的电压水平以及该电压可能对人体的伤害,比如第25级(375伏)上标注着“危险!强烈电击”。

 

实验内容与规则:学生需要在给定时间内记忆一组成对的词汇,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进行口头奖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需要使用电击设备对学生进行惩罚;学生每犯一次错误,惩罚强度即电击水平要升高一级。实验者还承诺电击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并要求你签署协议,保证在过程中会配合完成实验。

 

实验前,你目睹你的“学生”被送到隔壁房间,接着从一个与隔壁房间相连的显示器上观察到他手臂被绑住,手腕被接上电极。

 

实验开始,前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好,但很快开始犯错,你按照规则按下了电击开关。随着学生出错越来越多,电击水平也逐渐升高,75伏时,他发出呻吟,150伏时,他表示无法忍受,要求停止试验。

你向实验者投去犹豫的目光,但他镇定地点头示意你继续电击。

电击强度再次提高,学生开始尖叫,并提及自己有心脏病。

想必此时你很痛苦,你担心学生真的出事。但实验者强硬地表示一切后果由他负责。

接下来是更多的测试,更多的电击。

电压到达300伏时,学生的尖叫声似乎已经失控,再次要求退出实验。你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场面,拒绝继续下去,但实验者冷静地指出你必须继续,因为你已经签署了协议。

此情此景,你会如何做呢?电击,还是不电击?

 

在1963年的实验结果中,65%的人将实验完成到了最后。他们大多数人会在中途提出反对,甚至痛哭流涕地表示拒绝,但行为上依然服从权威,给予了高达450电压的惩罚。

 

需要解释的是,实际上,所有被试扮演的都是“老师”角色,而“学生”由实验人员扮演。实验过程中并没有真的实行电击,只是让“老师”以为学生受到了电击并且极度痛苦。该实验真正研究的是人类的服从性。

在此次电击实验前,米尔格拉姆与40名精神病学专家探讨了实验程序,他们事前预测:只有1%的人会盲目服从一直坚持到最后,而且只有虐待狂能够做出这种虐待行为,大多数人会在150伏左右退出。很显然,真实结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在人们认为自己会对另一个人的生命造成巨大伤害时,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仍然选择了服从,这样的结果,引发了心理学界激烈的探讨和一系列相关研究。

 

02

后续研究


在第一次电击实验后,米尔格拉姆还实施了19次变体实验,每次改变一个社会心理学变量,观察它对被试服从程度的影响。比如,改变实验者的权威性;以女性作为“学生”;选取不同身份(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的被试作为“老师”;改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反抗榜样或服从的榜样等等。

实验变体的数据显示:在某些情境下,大部分人会完全服从,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大部分人都能够抗拒权威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被试看到其他人服从了,那么服从比率会上升到90%以上;而如果看到有其他人进行了反抗,服从比率就会降低到不足10%。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电击还是不电击,服从还是抗拒,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以及这个情境带给人们的体验(压力程度),而不取决于个体的人格

 

此外,许多国家的独立研究者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跨文化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国家、不同研究中的志愿者普遍具有比较高的服从比率,其中最低为28%(澳大利亚),最高为88%(南非),而且服从率具有跨时间、跨地点的稳定性。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及后续相关实验让我们看到,人类普遍具有服从的本性,在一些社会情境下,“好人”也可能做出恶事。

 

03

为何服从?


在电击实验情境中,人们普遍选择服从,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这些:

(1)信息性影响:人们倾向于做他人都在做的事和自己被要求被希望做的事,来使自己得到社会接受和承认。

(2)规范性影响:在一种模糊情境下,例如实验情境下,人们对现状的信息不足,会倾向于接受别人所传达或暗示的关于“什么是正确的适当的行为”的判断,更可能按照专家或者可靠的信息传达者的要求和建议采取行动。

(3)需求特征:实验中的一些线索,影响了被试对于自己在该研究中使命的理解,进而系统地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他们可能猜测,倘若自己持续地给予电击,实验结果对于实验者来说会更有趣。

(4)被试可能对于如何不服从很迷惑:实验者没有告诉他们如果想要退出应该怎么做,实验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停止”键让他们能简单地跳出情景,明确选择不服从。

(5)责任分散:权威声称会对一切结果全权负责。

 

04

实验室外的服从


1966年,有研究者(Hofling et al.)在真实的医院环境中进行了一项研究,检测护士是否会服从不相识的医生提出的危险诊疗方案。

一名护士接到了一位不认识的医生的电话,要求她们立即给病人服用一种药物,之后医生才会来到医院。医生在电话中提出的服用剂量是药物最高剂量的两倍。

当要求那家医院的 12 位护土对这个两难情境做出判断时,其中10人说她们肯定会拒绝执行这个命令,因为这违反了医院的办事程序。然而,当她们身临其境时,作为被试的 22名护土中有21 人给病人服了药(其实是无害的假药),哪怕药瓶上的标签明确地警告了超量服药极度危险。

 

2005年,一场电话恶作剧事件涉及美国32个州的68家快餐店。

一名前狱警假装成警官打电话给饭店的经理,说某女雇员身上藏着赃物,远程命令经理将女雇员扣留在餐厅,脱光她的衣服进行搜查。在有些事件中,搜查甚至升级为虐待和强迫性交。对假警官的权威盲从造成了数十人受害。

 

在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基于权利的权威关系有如此大的服从比率。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服从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极端例证:比如二战中德国士兵对希特勒屠杀命令的服从,再比如邪教首领命令下的集体自杀行为。

 

05

挑战:面对权威


如此多的事例都证实了人在特殊情境下的服从本能,我们该如何面对面对权威,面对自我呢?

(1)第一,学习理性地、批判地思考

在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中,面对被施加了300伏以上超强电压已经失去意识的学生,被试如果能理性、批判地思考,他们本该意识到进一步的电击根本不可能达到改善记忆的目的;此时实验者仍然要求继续实验,他们就该发现这项实验并不是关于改善学习者记忆的,而是关于他们自己的。

(2)觉察一些服从陷阱

如果有以下一些情况,那么你就应该引起警觉,因为对方很可能是在诱导你盲目服从。

(3)拒绝为虎作伥,对伤害/侵犯行为勇敢说不

无论是学术权威、职场权威还是其他,当我们意识到对方的要求违反了法律、道德、自身价值观,伤害了他人或我们自身时,都要勇敢拒绝。

 

当我们成为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本身也会成为他人拒绝的榜样,能鼓励更多的人和我们站在一起,勇敢说不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版)》菲利普·津巴多等著
《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著
《社会心理学(第3版)》侯玉波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罗杰·霍克著
作者:知了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