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陪伴,是呵护孩子保持初心

二丫出生后,爱人在家专职带她到两岁半,她上幼儿园后,爱人也很快上班去了。我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便有更多的时间和二丫互动,也能够在更多的层面去观察她,也更多的观察大宝。

 

孩子的初心需要被看到与呵护

 

五一过后,所有的作息时间都会调整,以方便中午能够稍作休息。幼儿园下午接孩子的时间也调整了,只是,五一前平时是五点接,周五四点半接,我就误以为调整之后,普遍提前半小时。于是周五下午,等大宝放学后,我们五点钟才到达幼儿园,大部分孩子已经被父母接走了。

 


平时放学后,二丫总会在活动区,尽情的扭呀摇呀再转个圈,上蹿下跳再蹦呀蹦。这次依然如此。

 

然而不足五分钟,老师就已经开始收拾散落在各处的三轮童车、五颜六色的积木、双人小鹿跷跷板、独轮车……准备关门。我呼叫在跳床上的孩子,告诉他们,我们需要离开啦!大宝乖乖的下来,二丫还在耍赖。

 

在我继续看着二丫的时候,转身发现,大宝正在帮助老师规整操场上的各类玩具。二丫看到后,也下来向哥哥学习,帮忙传递着能搬得动的玩具。尽管她常常都是在帮倒忙,但并不影响她的热情。直到玩具全都规整完,二丫又在跳床上嗨了片刻,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整个过程,我只是看着他俩,并没有太多的鼓励和赞赏。


因为我懂得,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本性的善意,而非为了获得认可与肯定。我也不希望未来他们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可,刻意做助人的事后,眼巴巴的等待赞许。那样子,就远离了本心。何况是帮忙整理玩具,还是拍拍屁股直接离开,也不影响他们内心是否快乐与开心。


允许孩子跟着自己内心指引真实的活着,是对孩子最贴心的呵护。

 

 

信任孩子真实的内心,他就能很好的度过坎坷

 

周末兄妹俩在客厅玩“碰碰车”,大宝用滑板,二丫用三轮车,玩的不亦乐乎。大宝似乎觉得只是碰来碰去没有什么挑战性,于是创造新动作弯道超车、360度原地掉头……在第三次掉头耍帅时,脸和手同时着地,滑板飞向远处,他受伤了,在地上趴着抽泣。

 

我走过去扶他起来,简单检查后,发现只是右手大拇指和手腕有一点扭伤,并无大碍。他感觉太疼了,于是我赶紧扒拉精油袋,问芳疗师朋友配方,去调制缓解疼痛的油,每小时涂抹一次来帮助他平稳下来。

 

第二天周一,需要请假,对他来说无法书写外加疼痛难忍,去学校还不如在家看书,并且第二天是检验《唐诗三百首》的重要时间窗口。但不那么安分的他,突发奇想非要去医院看医生,想知道大夫会怎么说,会不会和我说的不同呢?

 

清晨的朝阳刚刚跃过山顶,走在去诊所的路上感觉暖暖的。我一边走,一边对他讲:“一会儿医生见到你,会让你握握手,伸伸手,扭动下手腕,然后告诉你没事儿,有可能会给你开一些涂抹的药物,就会让你回家。”

 

到达社区诊所后,候诊时他顺便量了下身高,自测了下视力。坐在大夫面前他稍显羞涩,当阐述完之后,果然大夫让他握握手,他很配合的握了握。大夫说:“就这都不去上学了?”他沉默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努力控制自己,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控制住涌动的情绪,流着泪气呼呼的快速离开诊室。我以为他在楼道生气几分钟就会回来,毕竟是来看病的嘛!呼叫无应答,才发现他已不明去向。

 

我寻着来时的路,找寻他的足迹,在小花园遇到还在哭泣的他。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行为会损伤面子,所以并没有责怪他什么。我也深信,他的愤怒与难过并不是在表演,而是真实内心的呈现,就如同我相信大夫那样讲也只是他的习惯而已。等待他稍作稳定,询问他是否继续看大夫,他言辞拒绝。我们原路返回,他几乎哭了一路,同时还骂骂咧咧的责怪大夫不该那样说自己,因为那样说伤了他的自尊。

 

回家之后,我和他细细的探索了,他的自尊心究竟是怎么受伤的?他说了主要的两点:一来大夫那样说好像自己小题大做;二来是自己已经辣么疼他还嘲笑自己很脆弱。是啊,我们每个人对疼痛的感觉是不同的,就像我们对酸的耐受度差异很大一样。有人尝到草莓就觉得这太酸太难吃了,但也有人酸梅都能来半斤。这确实不需要被嘲笑,也无需对比,更多的是需要尊重。

 

我们也探讨了,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如何保护自己,并学习如何回应类似的“嘲讽”。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挑战、难题,而作为父母选择陪在他身边,有时候什么都不需要做,他自己就过了。

 

当我后来给朋友分享这个小片段时,她说“心理咨询师的孩子,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当我告诉她结果后,她哈哈哈的狂笑一通,说她要截屏以存留。这确实是一段特别的就诊经历,我想大宝一定不会再去看这位大夫了。

 

 

本文作者:牛约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咨询师、EFT情绪咨询师。
2014年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师从康燕、林文采等老师系统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专业受训与个人成长800余小时,一对一心理咨询近1000小时,专注于婚恋家庭、青少年成长及情绪失衡。助理微信niunab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