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说什么都会否定你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1-  

大黑和小白今年刚毕业,应聘到同一家公司工作。平日里除了工作接触,私下来往比较少。

一天下班,正好只剩大黑和小白在办公室,大黑问小白下班后的去处,小白说,正好临近过年,想要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于是,俩人一商量,便约着一起逛街。

小白身材娇小,皮肤白皙,长相乖巧,常常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于是,按照小白的惯性,希望购买适合自己平日穿衣风格的衣服。

但是在逛街的过程中,大黑的种种表现,让小白感到不适。比如,小白看上了一件红色的大衣,自认为上身效果很不错,请大黑参考时,大黑认为小白个子挨小,不太适合穿过膝大衣。

小白想了一想,似乎有些道理,便想着再逛逛。接着,小白又看上了一件玫红色打底的毛衣,很衬自己的肤色,但大黑又认为,毛衣款式老气,不适合小白的年龄。

小白参考了大黑的意见,又放弃了。就这样,她们逛了3个小时,什么都没买。小白感到很困惑,似乎自己选什么都不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是否有问题,为什么总是不满意呢?

事实上,小白不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是因为一再的被否定,造成的不满意。

再来看看大黑,大黑对自己也不满意,总是认为自己骨架大,肤色黯,面对娇小的小白,这就更加彰显了大黑的缺点。

大黑为此感到有些自卑,但又不希望自己被别人发现。于是,小白每看上一件衣服,她都会评头论足一番。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以及存在感。是的,正是因为我不如你,但我又不愿意承认这种不足,所以,想要控制这种自我否定的魔抓便伸向了他人。

大黑希望被他人肯定的思维支配着自己不断的提出意见,不断的否定小白。既然我在外形上不如你,那么我的言语就一定要胜过你。

我会控制你,来迎合我的需求,达到我的目的。大黑是自卑的,却不愿意承认这种自卑,不愿意看见他人比自己好,这种掩饰自卑的防御机制启动后,大黑就开始攻击他人,来获得自己所谓的安全。

  -2-  

像大黑这样的个体,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面对他们,人们总是敬而远之,但是,有些人可以躲开,有些人并不能躲开。比如,家人。

他们陪伴我们一路成长,尤其在我们小时候,在我们无法辨认,无法反驳的时候,似乎接收这些否定的信息是唯一的出路。

当我们习惯于接收这样的信息后,自我否定便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害怕、脆弱、无法正面看待自己。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我们会因此感到愤怒、甚至憎恨,想要与这个个体划清界限。

然而,越来越远的距离让大黑这样的个体,会感到更加不安,更加攻击。因为我已经很自卑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离开我?

这样的对立面,发生在很多人的身边。但是,没有太多人愿意试着理解大黑,为什么她会如此否定他人,出现这么强烈的攻击性。

  

-3-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我们从自我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理解。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

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防御机制是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对于大黑来讲,他人比我好就是对我的伤害,为了避免这种伤害,我需要先发制人,控制我们的谈话,控制我们的肯定,只有我才是最强大的。至于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对于大黑来讲并不重要。

大黑这个案例只是很小的缩影,喜欢否定他人的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会不断的寻找他人的错误,造成他人不适,似乎这样,我才会显得高人一等,我比你更聪明,更了解,更有资格等等。

那么为什么需要证明这种高人一等呢?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曾几何时,自卑只是一个贬义词,似乎就和抬不起头,说不起话,自我贬低紧紧相连。然而,自卑也有两面性,它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希望通过努力更好的完善自己。

这是真实的人们,人性的复杂原本就不是一两句所谓的道理就能解释的。也许过去我们无法避免受到伤害,但是现在我们有权利选择不再受伤。

不管是伤害者还是受害者,都是因为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而没有采取更合理的应对方式,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也不知如何面对他人的攻击。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和想法,但我们可以尝试更多角度的理解他人。如果不愿意,也不用勉强自己,因为爱自己,才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作者简介:周周,渡仁心理的一名咨询师,微信公众号:渡仁心理(ID:cdduren),让心理学滋养每一个人的心灵,长在心里面,用在生活里的心理学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