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们为什么对手机越来越上瘾?
推荐机制的眼中,我们都是根据心理学原理被控制了行为模式的“小白鼠”。
在这个信息爆炸、用户注意力至关重要的时代,能让用户“上瘾”,似乎是每个平台的终极追求。
为什么外卖软件会在下单后立即发放红包,引导你分享给好友?为什么很多短视频的软件会自动循环播放视频?为什么许多APP都有签到功能,还能领积分换红包?
但是,号称“比你自己还懂你”的推荐机制,是否偶尔还是会让你感到迷惑?
自己平时关注的明明都是情感娱乐的内容,为什么偶尔会突然刷到一条篮球?机器明明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喜好,明明可以无比精准地推送我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但为什么非要时不时地混进来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
这真的是因为算法太笨了吗?
02.让我们上瘾的秘密
让我们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说起。
汇集了几乎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算法行业,当然不会开发出那么笨的推荐机制。偶尔出现的非兴趣领域的内容,一来是为了试探你是否有新的兴趣点,二来正是为了种下行为模式的“蛊”,让你愈发上瘾、欲罢不能。
当我们用各种软件做出下单、发帖、登录等行为后,得到红包、积分等奖励,便也是一种“蛊”。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将小白鼠放在设有食物投放机关的笼子里。
如果小白鼠每踩一下机关就会有食物掉落的话,小白鼠就知道在饥饿时去踩机关。
如果每隔10分钟的那一次踩机关才会有食物掉落的话,小白鼠就会每隔10分钟去踩一下机关。对于小白鼠来说,掉落的食物就是“奖励”,“奖励”的规律会帮助小白鼠养成“习惯”,从而建立起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得到软件的奖励后,就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和它牢牢绑定。那么更复杂一点的疑惑:为什么要给我推送不感兴趣的内容?我刷着不感兴趣的内容,但刷手机还是停不下来?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斯金纳进一步升级了实验。
如果食物投放与踩机关之间没有规律、完全随机的话,可怕的事情就出现了。
因为小白鼠完全无法预测踩这一下会不会有食物,它便会完全放弃思考,脑子里完全被可能随机掉落的食物占据,一直不停地踩机关。
这便是手机上瘾的秘密。
为了让你拿着手机一直刷下去、一直刷下去,随机推送一些你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为了打乱奖励的规律,从而让你像小白鼠一样机械式地一次次按下刷新。
闲时刷刷信息流,哪怕刷出来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吸引人,但好像就是怎么也停不下来,“强迫症”似的一次又一次地下拉刷新,期望着刷出什么有趣的东西来,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溜走了。
更可怕的是:当你回想这几个小时里你刷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又说不上来;好像大部分时间都是看到了不是那么感兴趣的视频,看了两秒便匆匆划走,寻找下一个刺激。
比时刻让你感到快乐、刺激的“瘾”更可怕的,是混在平淡之中随机出现、让你摸不清规律的刺激点。前者这种“瘾”会在满足时停下,后者才会让你像着了魔一样,如强迫症一般时刻不停地寻找刺激,像着了魔一般上了瘾。
03.如何自律,不被「斯金纳箱」控制?
斯金纳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是希望用于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可是这个理论后来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各个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中。
刚刚发觉自己被「斯金纳箱」影响,“手机上瘾”的你,也不用担心。因为只要是“瘾”,就有被“戒掉”的可能。
去除一种行为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覆盖它。
想一想你除了刷手机还喜欢做什么?比如读书,做运动,烹饪……自己设定奖励,把奖励和这种行为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奖励而不是惩罚的方法,来建立新的习惯。因为和奖励相比,惩罚虽然能更快地建立新的行为习惯,但它也会更快消失。
斯金纳后来又做了实验,发现诸如电击这类惩罚可以迅速帮助小鼠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不踩机关,但是一旦惩罚消失,新的行为模式也很快就消失了。
所以说,比起“再玩手机我就吃一片柠檬”、“今天完不成任务我就下楼跑十圈”这样的誓言,不妨试试:
当然,有的时候生活已经很辛苦了,真的需要刷手机这样的“精神止痛片”来放松一下。
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可以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上瘾程度,发现更多现实中的美好,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又何乐而不为呢?
原创:舟饭
责任编辑:一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