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都有很多人通过微信热切的询问,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希望我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我想起自己刚刚转行的时候,也充满了迷茫,甚至对未来的担忧、害怕,急需要找到一些路标点,获得继续前行的安慰和力量。
所以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分享,让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可以找到一些参考点,另外,如果你想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可能这篇文章也会对你有些启发。
梦醒
2013年,经历过18年苦读,以及10年创业,我开始觉得非常的不自在。为什么我按照我在社会上听到的价值观去生活,而今却来越痛苦。
35岁的前半生,充满了宿夜不眠的寒窗苦读,或者枕戈待旦的艰苦创业。
记得南京夜空烟花绽放时,我仍然躲在新模范马路后面苦心琢磨崎岖的模拟电路;上海潮冷的除夕的夜里,为了服务器宕机找不到客服而焦灼不安。可是,为什么我并没有换来期望的生活。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那种荣耀感,那种期望的喜悦感,并没有如约而至。
所以,我开始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并意识到我需要停下来,寻找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路。我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从事一生的职业。
很多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就像骇客帝国中,沉睡的人那样,挣扎了许久,终于醒来,却惊骇的发现,自己一直被催眠,未定之余,又要继续挣扎,想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尝&试
一晃三年过去了,三年间,我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想成为歌手,为此去纽约学了三个月的声乐,但是被朋友从长相、声音到天赋打击的一塌糊涂,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尝试进入健康产业,开有机餐厅;或者做创业投资,艺术品投资;当然也试图成为股市操盘手,然后,操盘失败,我成为了无产阶级。
在2015年,我渐渐的感觉到,自己对心灵成长有极大的热情,并尝试搭建一个全国性的成长的平台,然后又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平台没搭成,倒是把自己最后的积蓄搭进去了。
在这期间,朋友的一句话一直在心里回响,他说,如果你只是想吃包子,没有必要搞一个包子铺,你只要找最好的包子买下来就行了。
想一想,我最后的一个创业,其实自己想成为一个人生“导师”,而不是搭建一个平台,我不喜欢搭台子,而是喜欢唱戏——深入探索自己的,别人的内心世界。
说到这里,很多微信上咨询我的人,其实是想自己成长,但是要花费庞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学习成为咨询师,那其实是不合适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另外,咨询我的人中,10个人中有9个人,都不曾体验过心理咨询,就迫切的想成为心理咨询师,那就像还不知道西餐啥味道的时候,就迫切的想成为西餐厨师一样。
踏入行业
2016年6月之前,我开始深深着迷于自我成长,不但参加了各种课程,还组织了一些课程和活动。但是发现只有心理咨询,才是有效的创造收入的方式,所以我选择从心理行业落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2016年6月,我走进了北京的一家心理工作室,心方向,跟李旭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涯,学习精神分析。在慌张迷茫的时候,我知道,让自己唯一能安定和前进的方式,就是踏入一家咨询室,走入这个行业。
我还记得踏入心方向的第一天,自己充满了忐忑和好奇,那种感觉就像8岁,刚进入村里的小学一样。心方向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在这里我认识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
先后在两个咨询室集中浸泡学习5个月左右,初步掌握了心理学的理论和咨询方法,并有了多次和同学模拟演练的经验,于是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正式开始接待个案。
有了实战经验以后,再学习,就更有动力和针对性了。
个案始终是新手最痛的地方,新手需要几个个案来积累经验,这对学习是非常有指导作用的,空学容易理论化。找一个可以提供个案的机构来学习和实习是有必要的,比如简单心理,心方向,或者北大心理咨询中心都承诺提供个案。
为了能有持续的个案供应,我也忍痛花了近2万的学费在某个咨询室学习半年,但是后来合作上出现问题。我个案的来源几乎都来自于朋友圈公众号的文章内容的输出。
综合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内在的成长和知识体系,这两个保证了,周围的人会“闻到味道”,慕名而来的。
学习型人格障碍
差不多入行1年内,大家都戏称自己是学习型人格障碍,意思是用看书和学习,来缓解自己在行业的焦虑,懂又不懂最难受。我也曾经这样,每天上课,看书,停不下来的节奏。
总的来说,这样可以让自己快速大量的吸收一些知识,但是,这个焦虑本身是需要被认识的,如果有效的认识这个焦虑,那么精力可以更集中一些,并节省自己宝贵的“粮草”。
随着我个人体验(自己被咨询)的深入,最近我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些深刻的认识之后,看书慢了,慢多了,看一页,反复的看,反复的思考。看一点,通一点。回忆起那种大跃进式的学习,往往都一知半解。
要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可以先从一些便宜的微课开始,壹心理、简单心理都有些小白入门课,里面有各个流派的介绍,以及咨询的基本操作和伦理。
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那么其实是可以找到一些自己学什么的线索的。先看书,再确定方向和课程也很好。你可以在我订阅号里(倪振源)回复“必读书”,获得我推荐的书单。
总之,任何超过2500元以上的课程,都要仔细考虑调查下,确定自己是不是有感觉,是不是需要,减少因为焦虑、或者跟风什么的,浪费时间和钱,我报了一些课压根都听不下。
如果自己实在没有感觉,我建议先从自体心理学开始,北佳有自体心理学的地面课和网上课程。
理论学习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部分:
1,某种理论体系,从某个理论体系的角度下来理解、评估来访者,比如: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认知行为;
2,发展心理学,介绍婴幼儿的情感发展过程,成年的心理问题多和这个有关系;
3,咨询治疗的实战方法。
1万小时定律
一般来说,咨询师的成长周期是3年,3年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并且收入可以维持生存。
我用了大概1年半,这得益了我自己的折腾的人生经历,以及从2013年开始的持续的探索和成长,另外就是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充分利用。
我觉得新手在全职进入行业半年后,可以在有自己体验师,以及督导师督导的情况下接个案,体验师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督导师解决自己的技术问题。
虽然体验师、督导师价格都不菲,但是可以让自己少犯错,留住来访者,提高成长速度,所以从长远来说,还是会省钱的,该花的钱一定需要花的,尤其是自己的体验和督导。体验和督导落的课,都会以来访者的脱落、自己的信心损失作为代价。
要持续获得个案,要么与一个稳定发展的咨询室合作,要么有自己的宣传渠道,新媒体、朋友圈都是重要的阵地。也可以提前了解下简单心理,壹心理等网络平台的准入门槛,提前做好规划。一般都需要1-2年的长程系统培训。
我跨过的几个台阶
专业的成长阶段与个人的成长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我只吸收我能吸收到的知识,甚至也只能靠近我能靠近的老师。
所以,随着自我的成长的深入,我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论也越来越深入,或者更接近于人性本身。
一,首先是无知的阶段
前段时间在咨询师互助群里,一个朋友对我说,群主,我对西方心理学没兴趣,只喜欢佛道两家,能进这行吗。我说不能。他说,为什么,我觉得我对很多人的问题,一眼就能看透,而且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其实,我看到了自己的一点影子,刚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虽然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而且诚惶诚恐,但是同时却又像是要拯救行业的样子。也许这种拯救行业的心态,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慌张吧。
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对自己刚刚学到的看法或者观点很坚持,好像这样的坚持可以找到一点确定感。
所以,那个时候,是非对错很重要,比如这个观点对,那个观点错,这个理论好,那个理论不好。比如,我对武志红老师的理论,尤其是巨婴国,感觉到很愤怒,觉得他侮辱了整个国家。
我常常记得,在课上,我有时候会激动的跳出来,带着指正别人的心态去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
无知的时候更需要表现的知道。
二,其次是技术至上的阶段
接下来,随着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发现这个行业百花争鸣要学的内容太多了,所以非常饥渴的学习。并把这些方法,理论用到个案的身上。
觉得这些方法,可以成就自己的职业之路,也可以拯救来访者。
一方面学习了很多方法和技术,另外一方面,却对来访者是怎样成长的心理仍然没有底。
看中方法的潜台词是,用这些工具,可以搞定你这些“问题”。
而我不用去感受来访者的那些痛苦和挣扎。
就像站在岸上,对来访者说,水里很凉吧,你快上来呀,顺着我给你的杆子上来。可是来访根本上不来,或者不愿意上来。
所以,我认为来访者有问题,认知有问题,或者处理情感的方式有问题。
在试图纠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麻烦,感觉到了阻力,压力,痛苦,或者来访者的指责和脱落。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跟一些很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更多的也是这种搞定来访者的小技巧。
三,理解的阶段
正在我再次走到瓶颈,感到迷茫的时候,参加了Kelly在心方向的一个 “自体心理学”的分享。
在分享上,我看到了新的思考方式。从自体感上去理解来访者,我们看到的“问题”是来访者维护“自体感”的方式而已。
这些“问题”需要被理解才能增加来访者的自体感,自体感增加之后,问题才能被解决。
这是转折的开始,从把来访者当成问题,到开始理解来访者。
我意识到,这才真正的进入了心理咨询的大门。
原来,对来访者的回应还有这么多的方式,除了让来访者领悟之外,还有“白描”,“前缘解释”,“后缘解释”,等多种共情的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是为了有效维护来访者的自尊和自体感,而并不是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有问题,有错误。
意识层面做好了“陪伴”的准备,但无意识中,不小心的做了岸上的指导者。
“理解”来访者,需要我走下水,而这是我以前所不愿意做的,在某些层层面,我并不愿意去体会那些愤怒,悲伤,痛苦,无力。
所以新的发现是:原来水里这么冷,怪不得你那么痛苦,怪不得你动不了。
懂了“理解”之后,我的感情生活也开始更加融洽,我理解她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四,精神分析
随着自己体验的深入,我看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在满足自己深层次的需求,可能是趋向内心的向往,也可能是在避免一些深层次的痛苦。
而这些追求和痛苦,基本上都和“关系”有关。
因此,我可以从自己的所有言行中,看到自己的内在,当我愿意承受每一种痛苦的感受,我就可以看到的更深。
比如,如果我感觉到自己错了,就会很痛苦,所以要拼命证明自己对,而证明自己对,是希望告诉周围的人:我这么优秀,咱们一起玩呗。
那么,我也许可以尝试,放弃这种通过证明别人错的方式,来让他跟我玩。或者直接放弃,让某个人接受我。总之,有了领悟,就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深入的领悟,就是精神分析了。所以当一个人有足够深的领悟的时候,才可以驾驭精神分析,并用之于深度的领悟自己和理解来访者。
就像我的体验师,她在听到我说讨厌毛毛虫之后,轻飘飘的飞来一句,或许你的内在也有一个毛毛虫。
所以,似乎我不再特别需要什么花哨的技术,漂亮的理论,而是踏踏实实的,真真切切的去理解来访者,不但理解此时此地,还要在深度广度上,关系上深入的理解。
我也不再认为来访者有任何问题,而是认为,那已经是他在自己的生命中,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我心中有一个画面,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网中,生命中遇到的人是网上的节点,发生的互动是连接线,在这样一个网中,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彰显自己的生命力。
而咨询师是这个网中,一个有能量的节点,我们要做的事是,做为他生命中的新的具有影响力的节点,和他一起去了解自己这个丰富、神奇的生命,以什么样的智慧和顽强的方式走到现在。
在咨询室,不但咨询师看到来访者,还陪着他看到自己,这种互动本身,就永久的改变了生命的土壤,从而孕育出全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