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杠精吧!他们还是孩子!

文:鹿·昕
来源:Dr昕理学(ID:PKUPsyXin)

有人问我,你写公众号之后,有没有收获什么前所未有的体验呀?

有啊!那就是——我从来没有挨过这么多的骂!

批评和讨论当然是必要的。我一直欢迎不同观点的反驳,也完全接受“相互说不服”的结果,观点就该百家争鸣。

 

但在所有骂人的人里面,有一类人实在让人想拎起来吊打。这类人被称为——杠精

杠精分很多不同派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将讨论范畴不合理扩大


你肯定A,就是否定B喽?

“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暖和了鹅就不知?虾就不知?河豚就不知?”

你否定A,那你怎么不否定B?

“我不赞成琼瑶在文学作品中美化婚外恋。”

“那你怎么不反对金庸美化师生恋?”


2

以个人喜好/经历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 


我认可A,你怎么能否定A?

“我觉得这种蜂蜜不是齁甜的口味。”

“你吃的是假的吧。”“你味觉有毛病吧?”

 

我反对A,你怎么能肯定A?

“我个人还挺喜欢小孩的。”

“你个人就代表全中国哦?”“有病才生小孩呢!”

我没见过A,A怎么可能是真的?

“我们高三的时候每天晚上十点半才下晚自习。”

“你就编吧,我高三的时候怎么就从没这样?”

3

 错误解读


将表达者的观点A强行解读成B

“我认为游戏里的这段情节美化了性骚扰行为。”

“玩家打个游戏怎么就得罪你了?”

 将“批评游戏某个情节”强行解读为“批判玩家玩游戏的行为“


“我反对把青少年送去网瘾学校。”

“那青少年沉迷网络家长就别管对吧?”

 将“反对网瘾学校”强行解读为“反对管教沉迷网络的少年”


“师生恋是一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

“那大家都别恋爱好了。”

将“反对师生恋”强行解读为“反对恋爱”

“评论别人观点的时候不应该断章取义。”

“就许你说话,别人都不许说话。”

 将“反对断章取义”强行解读为“反对表达不同观点”



4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因为你没有把大问题A完美解决,所以你也不配解决小问题a

“某歌的歌词里侮辱女性是不对的。”

“你这么牛逼的女权斗士怎么还不去解放全球被拐妇女啊?”


#照这么说,在世界和平实现之前,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批评任何不合理的事情哦#


5

   归因偏差


你连小事情a都做不好,做大事情A肯定也不行

“你文章里还有错别字,博士头衔是买的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真想问问说这句话的人,你摸着良心告诉我扫屋子和扫天下要求的是一回事吗?#



6

混淆事实陈述与观点表达


将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陈述视作对自己的冒犯,并以冒犯回敬之

“我的丈夫家是上海的。”

“嫁了个本地人了不起啊?得意什么呀!”

 

“我目前在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担任副教授。”

“北京大学了不起哦?”“学心理学了不起哦?”“副教授了不起哦?”


#是是是,你最了不起了#


7

说得似乎没有哪里不对

但就是让人想打爆ta的狗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点击可观看视频)(漫画视频来源:使徒子)

算了太多了,举例到此为止……已经足够召唤神龙的了……

但是现在又有一种反向的风气。有人问我:“我比较较真,但只要认起真来表达不同观点,就被对方攻击为杠精,我真的是杠精吗?”。

那么在“表达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如何区分“较真”和“抬杠”?

 

最大的区别就是,“较真”的人一般是讲逻辑的,而“杠精”则不讲逻辑,而且往往言语具有攻击性(verb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杠精往往具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特征(这几点之间是“或”而不是“和”的关系):

1、并不理会表达者的观点是什么,咬文嚼字地寻找语言上的漏洞无限放大、上纲上线。


2、不正面应战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歪曲对方的意思来进行口诛笔伐。

3、乍一看似乎无可辩驳,如果脱离开对方的上下文,单独看杠精的表达,往往让人觉得没毛病。

4、拿不出有理有据的反驳,也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是用一些不具备可行性的事例来挑衅和激怒对方。

5、没事找事,为杠而杠,砌辞狡辩,强词夺理,故意唱反调,反向刷存在感,具有强行辩论的倾向。

6、使用冒犯性、攻击性的表达方式。

看到这里又有同学举手提问了,杠精这么杠,到底是个什么心理呢?

 

答案包括但并不一定仅限于以下几点(这几点依然是“或”而不是“和”的关系)。


1


有部分杠精可能是在生活中缺乏关注和认同的人群,往往具有低自尊、缺乏安全感的特点。他们内心缺乏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因此需要在不断地抬杠和试图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自尊,来减少内心自觉不被认同的冲突和痛苦。

2

杠精体质可能也与某些人格障碍相关。


例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根据DSM的诊断标准,表现行为如下: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对他人不信任和猜疑,总体倾向于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的;将无恶意的谈论当作隐含有贬义或威胁性的意义;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总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打击和冒犯,且迅速做出愤怒的反应或反击。

 

某些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个体也有成为杠精的体质,特点是沉湎于秩序、完美,而不惜牺牲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表现为沉湎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忽略了主体意义;对道德、伦理或价值观念过度在意等。

 

MBTI还提出过一种人格类型,称为“辩论家人格”。这类人“喜欢故意持相反意见,善于把观点和信条剪的支离破碎”。

MBTI没有被实证研究验证过,所以被诟病较多。但与该理论相类似的,1994年,一位学者对98名辩手进行了访谈,分析其心理特征。结果发现,辩手们普遍都想通过赢得辩论来获得个人的满足。

他们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挑刺,但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赢得争吵。这种心态与“辩论家人格”所描绘的特征有些不谋而合。


牛x辩论家和傻x杠精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还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吧。每个杠精都自觉为辩论家,然而辩论家只是杠精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

3

有部分杠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认知功能较差。也就是俗称的“阅读理解能力欠佳”。

 

我看过一个挺有趣的帖子,有位po主说自己小时候就是一名“杠精”。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小朋友真的是天然自带杠精属性。#尤其是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时候,简直让人想买一套“十万个不为什么”送给他。#

这位po主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成年人在这首歌里,懂得分清背景信息(当时的农家小姑娘不穿鞋很正常/“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主要信息(歌中想表达的是“劳而有获的快乐”)

因此成年人在理解歌词的过程中,懂得抑制并忽略不重要的背景信息,调动认知资源来集中读取重要的主体信息

 

而儿童因为认知功能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抑制功能较差,在读取过程中无法分清主次信息,对于背景信息中的细节才会刨根问底。

而杠精的心理水平和抑制功能往往也正处于儿童水平,自然就会追着杠一些常人觉得不必赘述和不必交代的背景信息。(比如正常人会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例子里,诗人只是以鸭为代表,为水生界动物带盐而已,而杠精却要追着问为什么是鸭?为什么不是鹅?)

4

还是和儿童一样,部分杠精往往还有“自我中心”的心理。

 

“自我中心”理论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请注意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和与利己主义中的“自私自利”不是一个意思,自我中心是指小朋友只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认识世界,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事物,具体体现为“我认为蜂蜜齁甜,所以别人也必须认为它齁甜,否则就是不对的,是有毛病的”。


比如我家三岁多的孩子在观察蜗牛的时候就说:“蜗牛怎么将粑粑拉在自己吃的菜叶子上啊,太不乖了。”我说:“蜗牛又不用卫生间呀。”他一脸鄙夷地说:“我都知道拉粑粑要去卫生间,饭前便后要洗手,蜗牛坏。”


你看,很多杠精的思路与儿童的思路可谓出奇一致——我将你纳入我的评价体系,并以我本人为标准来衡量你的对错、好坏和真假。和我一样就是好的,是对的,是真的;和我不一样就是坏的,是错的,是假的。

所以说,遇到杠精就不要杠了,他们很有可能还是个宝宝呢~


祝杠精宝宝们儿童节快乐~


参考文献:
Jones, K. (1994). Cerebral gymanstics 101: why do debaters debate?. Contemporary Argumentation & Debate, 15, 65-75.
知乎:《你见过的最杠的杠精是什么样的?》
使徒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作者简介:鹿·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