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使用时间,塑造了ta在未来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一寸光阴一寸金”,几乎每个人都曾承认时间很重要,但真正能够高效利用时间,并能用时间创造出生产力(包括金钱)的人,却并不多。所以,问题出在哪呢?
时间管理能力较弱的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认知缺陷,第二类是行为缺陷。
前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蒙昧混沌”或者是“在认知上还未开化”的人,他们的认知范围基本集中在“简单粗暴、直接可视”的层级,比如金钱很重要,这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像“时间”这样,不能直接产生物质价值的东西,如果让他们接受同样有价值,甚至价值更高,就很难了。
后者可以简单理解为“知道,想做,但做不到”。生活中常见的拖延症患者,就是这一类人。除此之外,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课,但是改变很小的人也是此类。对于时间,他们也很想做到高效的自我管理,但却总是失败。这背后的内容大有乾坤。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类人的。本文将从两部分进行拆解,第一部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心理因素”,第二部分是如何解决困境的“实操方法”。
01
心理
“知道但做不到”的人比比皆是,也不仅仅限于时间管理这一个领域。其实这背后的心理因素,可以从3个方面简单理解。
-
自尊
-
个人责任
-
目标
① 自尊
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决定了ta的行为效能。这句话有点抽象,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现象进行理解。
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读完一本书,并写出一篇书评。但是在ta还没开始读的时候,就有犯怵、嘀咕的心理,觉得这本书很厚,不好读,担心自己阅读速度比较慢,恐惧书评写不出来等等。
这种在面对一项任务时出现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可以理解为这个人的自尊水平比较低。ta对挑战有恐惧心理,在完成任务时,就会产生拖延。这种恐惧心理,就是一种自我效能感低下的表现,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所以,表面上看,是行为的拖延、时间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但本质上,这种现象,是自尊水平较低的【必然产物】。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何提高信心?”或者“信心从何而来”都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风靡全球的时间管理手册《吃掉那只青蛙2》中,作者博恩•崔西认为,信心来自于目标和价值观,他说:“你越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就会越自信”。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很少有人将其提炼出来,从模糊的潜意识变成清晰的意识。所以,你需要花时间慎重思考一下这个哲学问题。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清晰自己价值观之前,我也是模糊且混沌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长期主义”的概念,它彻底触动了我,并发现它其实非常契合我的价值观。
在此之前,我因为没有将其明确清晰,所以一直会被外界的短期诱惑所干扰,但是又隐约觉得那并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于是深陷心理的内耗之中。
在我确定了“长期主义”为自己的价值观之后,我的内心变得无比坚定,虽然还会被短期利益诱惑,但马上就会自我调整回来,继续沉下心来,坚持长期主义——沉下心来对自己认定的领域学习和深耕。
从我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如果一个人笃定了自己的价值观,那么自律就摆脱了自我压榨的艰难,而成为顺其自然的自我管理。所以,真正的自律不是让你龇牙咧嘴的痛苦体验,而是不断挑战自我以及收获成功体验的信心之旅。
② 个人责任
是否遵照“个人选择以及个人负责”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不能笃信这个价值观的人,遇事习惯从外界环境上找原因,而缺少自省。也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善于自省,但其实是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这样的自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省,本质上,是对自我的不接纳。这会导致严重的自卑,并且产生习得性无助。
真正的自我负责,是“任何时候都为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博恩•崔西语)。这句话很短,但字字千金。自我责任感和自律,是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而这两种品质,百分之百由你自己决定。
所以,个人责任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选择”。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每时每刻你都在做出选择。
比如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表面上看,可能是被文章题目吸引,但其实是因为你希望在自律和时间管理的问题上有所突破——这本身,就是一个选择。同样的时间段,你还可以选择玩游戏、看电影,但是你【选择】了阅读这篇文章。
而纵观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今天,是由过去无数的选择塑造而成的,而未来的自己,则是由今天的选择塑造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什么是“不经选择”的。但强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是否【主动、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是否有意识”决定了行为的内驱力,是自律的根本。
个人负责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自我负责”,我们可以从“掌控”来理解它。每个人都需要掌控感,这是为了满足我们心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的需要。
一个人对外界的掌控感,实际上是内心世界“自我掌控”的投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自己感觉自己能做到自我掌控,比如说几点睡就能几点睡,说今天完成某个计划就能圆满完成,那么你就会增加自我掌控的信心,当你遇到外界的挑战时,也同样不会怯场。
所以,掌控感很重要。而想要获得这种掌控感,就需要有“自我负责”的心理品质(注意“心理品质”这个词)。你越能承认并努力实现自己的责任,这种掌控感就越强烈。
③ 目标
大多数人没有目标——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自律的重要原因。还有很多人的目标过于宏大、脱离实际,所以这种有目标也等于没目标。一个人的自我内心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排除外界干扰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
大多数人要么没有目标,要么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被各种意外干扰——比如被情绪干扰,花了一天时间吵架,又花了5个小时购物化解情绪,等情绪平复,目标早就已经抛诸脑后。再比如被困难和挫折干扰,遇到“拦路虎”,不敢继续前进,没有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能力,而是转而去打几把游戏…..
缺少目标的人生,势必低效。同样,不能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必定南辕北辙。关于后面这句话,我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家长,他的目标是培养孩子,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明知道自己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逆反厌学,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结果孩子学习越来越差,性格越来越胆小自卑。
可以说,这个家长的行为,就是与自己的目标(初衷)南辕北辙。反之,如果这个家长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人,他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至少事后进行补救,把对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通过这一系列行为,他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目标是成功的动力,一个人的目标越大越清晰,对于实现这些目标就越兴奋,而一个人对目标的思考越严密,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渴望就会越强烈。
02
实操方法
在上文,我们简单介绍了时间管理能力较弱的心理原因,接下来,我们谈谈实操。关于时间管理,市面上有五花八门的课程和书籍,在此,我选择一种经过自己实践最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这就是“吃掉那只青蛙”法。
“吃掉那只青蛙”,是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者博恩•崔西提出的一项时间管理策略。表面上看,它是一套行为的指导规范,但其背后,仍然是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
简单说,“那只青蛙”,指的就是最匹配我们的价值、最重要、最艰难的那项任务。博恩•崔西用一本小册子对这只青蛙进行了方方面面的讲解,我在这里,挑选出其中最为关键的3点进行深度阐述。
① 80/20法则
大名鼎鼎的“二八原则”,也被称为“帕累托原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适用于各个领域。而在时间管理领域,二八原则指的是,20%的工作和学习将产生80%的成果,所以你需要将自己的精力,【始终】集中于这20%的工作上。套用刚才提到的“目标”这个话题,那么这20%的工作和学习就是我们必须要锁死的目标。
时间管理当中,一个最最简单,但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是:你就算是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也绝对不可能完成所有事情。很多小学生制定的时间管理表中,面面俱到,恨不得每一分钟都设计得很完美。很可惜的是,很多成年人长大后,在这方面依旧没有提升。如果一个人想做好所有的事,就等于选择什么也不做。
所以,把精力集中在应用到最重要的那20%的事情上,才是正确的时间管理原则。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对我来说,最重要的20%就是心理领域,除此之外,其实我还有很多兴趣,比如我很喜欢种花,猫也养得不错,我还喜欢登山,喜欢做饭,至于看书,除了心理类,我还喜欢哲学、社科、文学类,现在还对科学类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时间足够充裕,我相信以上我喜欢的领域,我都能做的很好,但是,我必须做出选择。虽然这些领域我都喜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也都很有天分和潜力,但是我只能选择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重要的领域——心理。
我以前感觉时间很充裕,甚至和许久不变的好朋友一起聊个畅快淋漓的天,聊上3个小时,都觉得还不够过瘾。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天大我误会,相比一个人一生中想做的事,感兴趣的领域,时间简直是太罕见的资源。于是,我从一个在时间分配上随心所欲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铢锱必较”的人。
人生充满选择,而你必须选出最重要的那件事,投入最大的努力。
② 提前计划
高效能的人会花时间思考、计划和设定任务的优先级。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策略当中,必然包括提前计划这个部分。很多人把计划和目标混淆。在制定计划时制定的过于严谨苛刻以至于很难执行,其实制定计划的本质,是要在头脑以及具象的形式方面,对我们所做的任务进行一个直观化的梳理。当有了清晰的计划之后,我们在执行的时候会更为笃定,也会更有章法。
在《吃掉那只青蛙2》中,博恩•崔西提出了一个“路线图”的概念。它分为5步:
-
明确你究竟想要什么?
-
把你的目标写下来,一方面当你把目标写在纸上,目标就具体化清晰化,另一方面一个没有写下来的目标,仅仅是一个愿望或幻想,没有生命力,所以没有以书面形式记录的目标,会导致混乱,模糊,误导并带来数不清的错误。
-
为目标设置截止日期,在必要时设置上子截止日期。
-
仔细思考每项任务,并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需要完成的事项。
-
进一步整理列表,使之成为一项计划。
根据我的经验,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上面的5步,就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计划列表更加直观的表示出来,并且用线条和箭头显示每项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关于计划的特别强调:认真思考的计划很重要,但随时调整的计划表更为重要,计划并不是制定出来就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我们对于时间管理的一个基本构想,随着是在实践当中发现问题,计划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所以,时间计划是灵活的而不是刻板的。
③ 目标分解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拖延的本质,其实是恐惧。这种恐惧当然和之前所提到的“不胜任感”息息相关。而破解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目标分解。这也是我看了大量时间管理书籍和课程中,都会提到的一项管理策略。
实际上目标分解,被包含在计划的内容当中,当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时,你会惊讶的发现实现目标变得简单多了。
在《吃掉那只青蛙2》中,博恩•崔西来表达这个意思,比如香肠切片法或者瑞士奶酪法。不管是什么方法,它的本质核心都是将宏大的目标具体化和分解的清晰化。
关于目标分解,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很多时候容易理解的并不代表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因为将目标分解,实际上背后需要的是一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听课、好好学习,但是什么样算好好听课?好好学习包括哪些步骤,家长却没有具体的告知,并手把手的“授之以渔”。
再比如一个孩子将自己的目标设置为”复习“,那么复习需要哪些步骤,孩子清楚吗?是先看书还是先做练习,做完练习会查漏补缺吗?会对练习题进行倒推,知道考核的是哪些知识点吗?对于这些知识点,是否需要重新整理和归类?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都涉及到”如何将目标分解“的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学习了时间管理课,但改善不大的原因之一。ta可能将失败归结于自己没毅力上,但是却没有真正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比如在”目标分解“过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思路是否清晰?提前分解子目标时,是否有较多遗漏?等等。
其实除了以上3点,还有最重要的第4点,但是我没有把它列出来,因为它是最简单,但也是最难的,它就是“干就完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真正开始行动。行动,就从【现在】开始,立刻、马上。
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生话题。在未来,我还会继续【时间管理】话题进行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