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家人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心里会难受?

-1-


你曾经为了什么事情妥协?

妥协后的感受是不是很糟糕?

所谓妥协,其实就是一个人「打破约定」的表现。

简单举个例子,你卖水果,有个人来买,然后他嫌你卖得贵,要你打折。

你觉得价格合理,原本不想打折,这时对方说:「算我便宜点,我下次还会来。」

你妥协了,给了他一个他想要的价格,那一刻,你就打破了和自己的约定。

或者一位有男朋友的少女,她原本打算在感情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跟男友上床。

但有次约会,男友表达想要发生关系的意愿,那天少女妥协了,她就打破了跟自己的约定。

所以妥协,就是打破和某个对象之间的约定,而这个「对象」说穿了就是我们「自己」。

没有哪一种妥协不会打破和自己的约定,因为如果打破约定的是对方,表示是对方妥协。

换言之,妥协让人难受,在于妥协总是会让我们陷入内心煎熬,心中纠结「是否要打破和自己的约定」。

打破跟自己的约定,会带来「自我否定」的感受。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会有自我否定的感觉。而自我否定的感觉,有时比被别人否定更糟糕。

就像今天一位你不欣赏的老师,他说你是个坏学生,假使你不认同这位老师,你拿他的话当放屁,那么你不会有太糟糕的感觉。

但如果今天是你欣赏、在乎的老师,他可能仅仅只是对你的表现皱眉,都会引起你内心产生自我否定的感受。

-2-


妥协带来的自我否定,是妥协总是让人不愉快的关键。

从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每个人都通过「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来坚定他存在的核心。

你存在、我存在、他存在,这是客观事实,但人不是服从客观事实的动物,人的主观就像一个检测器,经过主观认定的客观事实,才能真正被一个人相信。

这听起来很不理性,但事实就是:「人有理性,但人也有非理性。」

两者都是人的本质之一,仅有理性或非理性的,都不是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反智的行为,比如像是同性恋的除罪化,实际上背后有许多医生、心理学家等人的研究结果。

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DSM)中删除。

1990,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

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国际学界早有多年共识,可是性教育对同性恋的科普远远不够。你不用喜欢同性恋,甚至可以反感同性恋,但不表示你可以怀抱恶意去伤害他们。

就像有人讨厌日本人,但不表示你就有理由去伤害日本人。现在这个判决有可能增添更多误解,煽动更多人的恶意行为,让我觉得不解,以及遗憾。

你可以主观上讨厌同性恋,但把同性恋当成疾病、变态。

尽管当科学家提出客观事实,从遗传学等角度提出证据,你还是不相信,那么只能说,你无法放弃自己的看法,因为只有坚定你现有的看法,你才能感受到自己。

-3-


这里就浮现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什么时候该妥协?」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放下自我肯定,承担自我否定可能带来的痛楚,而这个痛楚将使我们获得成长。

实际上,我们的人生中会有无数次自我否定的出现,也会有否定之后,重新建构自我认知,形成新的自我肯定。

小婴儿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一哭泣就有大人来把屎把尿,满足他的全能自恋。

后来大一点,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是全能的,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自己很脆弱,还得学会看大人脸色。

童年、青春期、进入社会等等,许多时期我们都不断的推导自己的固有认知。

很多时候,勇敢的接受自我否定的代价,成为一个人人格健全的关键。

因为一个敢于自我否定的人,他才能够发自内心的认错,从这个错误中改正自己。

而不愿承担自我否定的人,他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来维护他当下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他不敢动摇自我肯定一丝一毫,彷佛稍有动摇,自己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成熟的人,他知道即使失败,自己也不会从地球上消失。就像有些做生意的,赔了钱,他知道自己不会因此消失,只是他得花很多时间还钱,重起炉灶。

然而,也有些人无法承认失败,他开始借贷,甚至不拿借贷的钱来还债,用在生意上,而是用在炫富。因为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形象,他不能接受自己在别人眼中失败了。

说穿了,所谓不能接受自己在别人眼中失败,跟别人无关,还是自己无法接受自己罢了。

-4-


总地来说,妥协有时让我们感觉很糟糕。但有时这种糟糕的感觉,对我们的成长是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不妥协,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妥协对我们没有帮助。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妥协,需要对自己下狠手,我们才能往前走。

比如有的婚姻关系就是如此,一位太太陷入一段痛苦的关系,先生外遇了,对家里也不闻不问。太太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但她无法对自己下狠手,她放不下外在「美满家庭」的形象,放不下只要她在关系中能得到的其他形象标签。

那么她需要自我否定的力量,需要跟自己放不下的尊严妥协,去承认「我的婚姻很糟糕」,去承认「我老公不爱我」。

这个过程很艰辛,因为自我否定总会撼动我们的存在感。

但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我们通过妥协、自我否定等带有痛楚的方式,一点一点的成长起来。形成更加健全、有韧性的自我。

有时候,打破自己的约定没啥大不了。因为你之前给自己的约定可能到了人生某个阶段,这个约定变得很愚蠢。

结束上个阶段的愚蠢,正是下个阶段活得更有智慧的开始。

作者:高浩容,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烦恼心理学》等书。(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