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的时间过得很快,起床上班,下班回家,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时间以月为单位飞逝……
“哇,今天感受到好多有意思的新鲜事情啊!”
抖机灵段子、美好短视频、吃鸡王者好像让自己每天很充实。
可是,每天晚上睡前又焦虑得睡不着,感觉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收获”。
直到今年我开始尝试每天坚持写作,我意识到:写作是最低成本的缓解焦虑、获得内心宁静的事。
美食可以治愈人心,带给人沉浸与享受,但美食是进入即消逝的过程,而写作是由输入再到输出的过程,在输出中捕捉、探寻、创造,你惊讶于你笔下的思想和你从中获得的内心力量。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面对写作产生很多质疑,我为什么要写作?我怎么才能开始写作?我不知道写什么?
一、我为什么要写作?
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海边的小村庄来了个能够点石成金的仙人,仙人告诉村民点石成金的咒语后,特别强调:你们要记住,运用点石成金的魔法时一定不要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村民们高兴地应允,连连向仙人道谢,纷纷开始施咒,但无一例外地想到了那只喜马拉雅的猴子,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点石成金。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现象叫“白熊效应”——尝试在一分钟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内别去想白熊,那么你越努力的不去想白熊,白熊就会更加倍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当你下定决心开始减肥,列了一个绝不吃什么什么的事物清单,你对这些“禁止事物”的渴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同样,当我们在抑郁和焦虑状态时,我们也会不断反刍负面的想法,每次我们要尝试压抑它们时,都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甚至会更加抑郁和焦虑。
那么如何缓解这种思维反刍呢?
当我们被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困住时,可以尝试用书写来疗愈。
前两天读了一本名为《书写的疗愈力量》的书,作者彭尼贝克是个心理学家。
书中提到,他在1986年做过一个实验——
招募一批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书写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最好是最不安、最具创伤性的经历;另一组书写情绪上为中性的一些事件,或者一些不太有趣的主题,比如宿舍或者鞋子。
不要担心语法、拼写、句子结构,只管去写,连续4天时间,每人每天15分钟。
彭尼贝克发现,那些刚写完内心创伤经历的人,悲伤和焦虑明显增加,就好像刚看完一部悲剧电影。
但长远的跟踪监测发现,书写情绪困扰的学生,要比只是写不痛不痒主题的学生,去健康中心求助的数量少上一半。
书中还列举了其他实验,持续对书写与心理健康这一课题研究近30年,最后得出结论: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可以给心灵“疗愈”。

二、我怎么才能开始写作?

在我开始坚持每天写作前,我在自己的笔记本扉页写下了自己想要开始写作的几个原因,来鼓励自己坚持写作这件“小事”。
“我想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想要开始审视内心、想要更好地觉察、想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想要试试文字的疗愈力量……”
接着我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写作,但仍旧是困难重重:
-
“每天加班加到死,回去就只想躺床上,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写作啊。”
-
“我字迹潦草,感觉玷污了笔记本,没心情写下去了。”
-
“我的文笔也太差了吧,内容全是流水账,感觉没有什么值得写的”
其实,我们不需要文笔有多好,能够多么清晰地表达出来自己。
我们只需要找个不被打扰时间坐下来,拿出纸和笔,和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力和期待,轻松地面对写作这件事,其实它没我们想象地那么“难”。
于是我给开始给自己树立写作的小目标:
1.从壹心理心理问答开始,写作门槛比较低,更易坚持;
2.小标题写作,让纷杂的思绪更有“逻辑”;
3.开始读书,每晚坚持写读书笔记;
一旦你开始写作,体会到写作的“疗愈感”,就会慢慢地停不下来……
写久了,似乎有了答案——去抒发一种情绪,去表达一个观点,去讲述一个故事,刚开始写的时候可能痛苦万分,但完成后总能体会到些许欢喜。
生活可能很苦,写作可以拯救不开心。
三、我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写什么?
书写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比如存在心理治疗、叙事治疗、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治疗、结构派家族治疗等等。
我们可以从读书笔记开启自己的写作之旅。
一来门槛较低,不至于无话可说;
二来输出是最好的输入,能够内化我们“接收到的知识”。
壹心理刚刚上线的【书写计划】,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一个写作的好习惯。
我们精心选取了三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度影响》《反脆弱》,分别制定了三个【有奖读书计划】,你只需要在7天内选取其中一本,深度阅读,完成3个读书笔记小任务,即可领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礼品~
扫描海报二维码,进入【有奖读书计划】页面,选择其中一个读书计划,开始写就对了!
我在不断地写作中,疗愈了自己。
希望你也可以。克服“我不行”的恐惧心理,从【有奖读书计划】开始,享受写作的“疗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