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打工人”的梗突然爆火,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纷纷举起了“打工人”的“大旗”。
分享一下网络上的段子,能让大家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说“上班”,就感觉像是为生活所迫,不情不愿。说“打工”,就像是带着美好的憧憬,用努力和汗水去创造未来。早安!打工人们!
从某种角度上看,说自己的打工人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毕竟我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报酬的。
我的人生规划,是在新加坡念高中、英国念本科、美国念研究生、法国念博士、 然后在加拿大没得病就孤独终老,得了病就安乐死。但是因为成绩太差,没考上高中,美梦全破碎了。现在在上海电子厂打工。
自己是打工人的这种说法是很多人都在用的一种自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自嘲的背后细细品味,可谓五味杂陈,有不甘,有放松,有无奈,有释怀……
自嘲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对自我的接纳,接纳那个不是很优秀,很完美的自己。人们自嘲时往往是笑着的,仿佛在说,“嗨,你看,我就是这样……反正我感觉挺好。”
适当的自嘲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很多人也认为懂得自嘲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那些抗拒自嘲,从不自嘲的人反而可能是比较脆弱的,因为他们不敢把自己不太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是有意无意地去隐藏真实的自己。
苦中作乐,自嘲的人,我觉得他们是有勇气,也是有智慧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自嘲,说自己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其实是一种“合理化”行为——
心理学中,合理化是指当某一个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时,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
成年以后,我们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拼尽全力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也不过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并非每一个人都要做出多么光彩夺目的成绩。
我们的生活可以很普通,人生可以很平凡,但不代表我们就比那些生活更加光彩的人差劲,也不代表我们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平等之下的普通也没有什么不好。
当我们给自己赋予了一个合理的身份,或者在做事情不顺利的时候赋予自己一个合理的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我们的焦虑感就会减轻。
其实很多人都在表达自己是打工人这样的身份,有从众的影响,更关键的是在追求社会认同和群体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群体成员身份或资格,人们努力追求或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而且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之间进行的有利比较。
当其他人都在表示自己是打工人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追随这种声音,渴望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些时候,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是个打工人,很可能会被误解为你想要追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
在这个事件中,我留意到两点,与大家交流分享——
1. 能够发声的打工人只是一小部分。
其实,局限于网络,能够有话语权,能够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只是少数,而且从经济收入角度看,是中等偏上的。
这种自嘲幽默的前提是有安全感,所以当有些人表达自己是打工人的时候,他是有底气的,这个底气是从物质方面说的。那些失魂落魄的打工仔哪里愿意说自己是打工人呢?他们更容易觉得这是一种嘲讽,“我都活得这么惨了,哪里还笑得出来?我打工最受益的还不是老板?”
所以我们需要看到,其实很多掌握话语权的人在用弱势群体进行“自我矮化”的一种调侃。不管怎么说,自己的辛酸还是要自己承担。
2. 我是打工人,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打工。
看见有人问,“我只想赚钱,不想上班,这样想有问题吗?”有些好笑,更多的是辛酸。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很多很复杂的原因,工作上的不断内卷是一个方面。
内卷化的一种解释是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举个例子,在工作场所——
员工1:本来下午6点钟就可以下班了,我要多做一些,加班1小时。
员工2:什么,他加班我不加班,我就不是很容易被炒了吗,不行,我要加班两小时。
员工3:你们那么加法,我还敢走吗?4小时不在话下。
一个人多做了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却是固定的,而赚的最多的还是……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很多人的辛苦可见一斑。尽管我们都在为自己是打工人“骄傲”,但很难讲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做打工人。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认同,“我出来打工,我不惦记钱,我惦记什么?”
作为打工人集体的一份子,我也不得不说,“我是打工人,但是我真的不喜欢打工啊。”
最后,不管怎么说,我尊重每一个愿意用自己辛勤劳动换取幸福美好生活的人。也希望每一个打工人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
生活也许很难,但你认真面对它的样子也超级勇敢,超级可爱。你永远值得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