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太多怎么办?是病得治!

文:王金现
原文标题:想的太多是病,得治

尴尬了

那天我在一家饺子店,趁吃饭的间隙摆弄手机,被邻座一位女士怀疑:“你拍照片了?”说,“刚才我看到你的手机亮了一下,一定是拍照了吧?”

我笑了笑,友好地解释说:“我哪有闲功夫拍人家照片,你若不放心,看我手机好了”,顺手把手机递过去。她却没有看。

中途,那女士又对我说:“把照片删了吧”。

这就让我尴尬了。被人这样怀疑,貌似我是个猥琐男。我又做了解释。临走时,那女士又冲我说:“不要发以朋友圈啊。”

真是让我哭笑不得。稍稍镇静了下,我把手机相机打开,给她看上面的所有照片:“你要看仔细到底有没有拍你的照片。不要想的太多了。”

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遇到事情时,立即启动内部思维工作,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在即在内心开始分析解构事情的原因、分析各种可能性,寻找应对方法。

那女士说我的手机亮了下,我就想:是不是我刚才操作到了闪光灯呢?或者是这个女士想跟我搭讪?——分析原因。

我要怎么证明自己没有拍她的照片?——寻找应对。

这个过程,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过多的把生命能量投注于此,而忘记了行动。或者说,本身就是把“想”当作了行动。

正常的生命能里流动,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外部事件、内部思考(构成假设、形成方案)、付诸行动、产生反馈、进行调整、现实回应。请在想象中,把以上6个环节,构筑成一个封闭的圆。(图略)。

那么,如果不断地分析原因,寻找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出各种各样假设;或者不停地设想各种应对方案,试图找出最恰当的方法。那会是什么样?

显然,就是想的太多,停滞在了内部思考阶段。

哇呀呀,好费神啊。

比如,我被怀疑拍照之后,如果我无意识地就地向那位女士过多地解释自己;或者无意识地向她讲很多我不可能拍照的道理。——其实都是自己想的太多。

那么,遇到事情时,你会不会经常无意识地陷入到了思维的国度里,不停地分析、思考、判断、寻找方案?会不会总带着一副思考的神情,天天都是沉思的模样?是不是常觉得疲惫,而貌似也没有多做很多的工作?

一句话:多思,耗了您的神。

大量的心理能量被消耗在思考阶段,导致行动不足。这是想的太多,带来的第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还会用另外两种方式消耗生命能量。

她为何会怀疑我偷拍她?

难道我的样貌,让她感觉是个中年猥琐男吗?那我是不是要多注意自己的形象,行为,比如不要在公众场合玩手机?——向内攻击,苛求自己,或者挫败自己。

她长的一点也引不起我的兴趣啊,这个女人也太自作多情了吧。老板娘比她好看多了,我如果真的偷拍照片,至少会找个漂亮点的女人吧。——向外攻击,指向他人。

其实,不管向内苛求自己,还是向外攻击他人,都没有做出恰当的回应,都没有恰当地解决现实问题。不是吗?

主观眼镜

试让我对那位女士做个分析。现实中,她看到我的手机亮了一下。那她内心产生了怎样的主观想象?

这个男人在用手机拍照。现在很多猥琐男,随意拍女人的照片,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他会把我的相片发出去。会在各种场合传播。会对我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我必须制止这些。

于是,女士的心理活动,或者准确地说,是思维活动,是想的部分,占据了全部过程,掌控了她的个人行为。

这类人,通常都带着一副主观眼镜。那么,现实就完全被涂抹上了主观的色彩。换句话说,这类人会活在自己的主观想象当中,而分不清主观与现实的界限。

在那位女士的潜意识中,也许她认为,自己就是饭店里被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很明显,这是主观想象,而非现实。

问题是,这类人,通常会把自己的主观想象,误认为是现实。

当主观想象的内容指向自己时,会对自己产生苛求,企图掌控更多,然后感受到紧张压力等。比如,为自己制订难以完成的目标。或者在想象中把事情设想的非常困难,难以完成。通常伴随着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等主观的感受部分。那些焦虑症恐惧症就是这样,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先打败了自己。

而那位女士怀疑我拍照,是把自己内心的一些主观的想象,投射到我身上。这类情形之下,指向他人时,常常想要掌控外部世界,掌控他人。就像那女士要求我删除照片不能发朋友圈。这,产生的影响,就是人际关系的冲突。把莫须有加在他人身上,根本不去跟现实核对,怎么会不产生人际冲突嘛。通常,亲密关系冲突,人际中的矛盾,都是这样造成的。

这么说,想的太多不是病是什么?

不管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他人。都是想要获得更多的掌控,更多的安全。但这种努力无疑是种徒劳。因为主观想象的部分,永远都是非现实的部分,那么必然在现实当中造成一些困扰,制造一些麻烦与阻力。

说白了,这就是病。病征,就是活在主客观分界不清的状况里。病因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弱。

幻想与掌控

从婴儿开始,人们就要努力掌控外部世界。要么主动应对,要么积极适应,都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这是人类身心健康的标志。

那么,想的太多,是什么情形呢?

特点之一,就是把用来应对外部现实的生命能量,退回到内部思考或者幻想的世界当中了。比如,在思考过程中过分消耗能量,导致行动无力。这其实,就是把生命能量封闭在内部世界,而无法对外部现实做出有效的回应。这就是问题啊。

特点之二,把主观当作现实。就是把自己封闭在主观的想象当中,而且把主观想象当作现实,实际上是活在主观世界里,用以回避、逃避现实世界。在主观的幻想当中,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掌控感,其实无法有效掌控现实。这难道不是十分可怕的吗?

请想像一下婴儿的那个幻想形成的时期。在婴儿感到饥饿时,妈妈并没有及时地把乳房送到她嘴边。开始,她会哭着叫妈妈,但是,妈妈还是没有到来。婴儿会产生什么幻想呢?是的,她便开始了内心活动,开始想象。好妈妈、坏妈妈的形象,开始产生了。好孩子坏孩子的印象形成了。等等。这些初级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是的,从行动,到思维,生命能量开始向内部世界投注。

问题是,投注在内部世界的生命能量,并没有通过思维而获得更好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掌控,于是,便继续的、不断的向内投注。甚至,忘记了外部现实世界,甚至把主观世界当作外部现实。

心理发展,被停滞在了这个阶段。生命能量被禁锢在了这个地方。

这就是病了。

生了这样的病,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比如,在恋爱和亲密方面,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的诸多障碍。

怎么解决?

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挖掘出被禁锢的生命能量,引导它流向现实,在现实(而非幻想)的国度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如果在生命能量流动的循环圈里,如果被阻滞在某一阶段,那就不通,那就是病。得治。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