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狂欢,庸常的残忍离我们有多远?

之前曾经有一桩连环杀人案被连续报道,在让人不寒而栗的表面案情背后,也许我们最多的疑问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会如此残忍,何以连最基本的怜悯和共情的能力都泯灭的无影无踪;这种案件对人的震撼,就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的极度缺失和情绪的极度狂欢。

 

这的确很容易让人想起著名的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本书于1985年在德国出版,作者早年攻读研究中世纪史,在这个带有中世纪色彩的故事中,最奇特之处就是——这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了无情,基本感情的缺失。

 

主人公从出生就被母亲扔到宰鱼台下,等着天黑了把他和鱼肚肠一起倒进河里。几乎每个人都从无情中得到好处,


他的母亲无情,就此摆脱掉孩子带来的麻烦;


育婴所的开办人无情,这样婴儿就不是婴儿,而是一笔可以计算的赚头;


制革匠师傅无情,把他当成一头牲口,才能压榨出全部劳动价值;


香水店老板无情,致力于挤出他身上无穷无尽的香水分子式。

 

而主人公本人的无情,带给他的好处就是残忍情绪的狂欢。

 

这个旷世的香水天才,在杀死第一个少女时,也许有生以来获得了第一次心理满足,“她一看到他,就吓得僵直了,以致他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的双手放到她的脖子上。她没有叫喊,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反抗。而他则不去瞧她。他没有看她那张美丽的生有雀斑的脸庞、鲜红的嘴、那对发光的绿色大眼睛,因为正当他掐住她的脖子时,他紧紧闭起双眼,只有一个心思,即不让她的香味跑掉一分一毫。”

 

其实“他闭上眼不去瞧她”,这个行为,也许是实施残忍行为,享受残忍乐趣的前提条件——指的是从心理上感情上,首先要断掉链接。因为屠杀“对自己并不完全陌生、在情感上有联系的人与动物会产生罪恶感…把熟悉或喜爱的动物杀来吃掉,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厌恶。很多人不肯杀这些动物,对他们来说,吃这些熟悉的动物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如果他们并不认识这些动物,便会毫不犹豫的吃下去。”

 

有时拒绝就某件事、某个人有深入的了解,拒绝情感的链接,是为了为后面的情绪狂欢提供依据。因为情感绝对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情感包含着价值判断、信念,甚至,“相关的情感本身就有宝贵的道德价值。”情感是理性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启动情感的链接,意味着启动自我约束,牺牲发泄情绪的乐趣,放弃从他人的不幸中谋取心理满足。

 

如果从情感上认同了一条鱼被钓出水面的痛苦,就可能不得不从此牺牲掉钓鱼的乐趣。扫除情感的阻碍,有很多方式,首先要合理化自己的无情,就要对沦为情绪消费品的一方进行合理化的否定。想来古罗马的民众很少会认为自己是残忍的,盛装打扮,兴高采烈的坐在安全的观众席上观看角斗士们的生死搏斗,享受眼看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狮子撕成碎片的强烈刺激,因为奴隶并不等同于普通人的观念,从人的感情和心理上合理化了他们作为消费品的正当性。

 

“许多临床实验的结果指出,破坏性的侵犯行为与暂时或长期的感情撤退有关。把与对方的感情联系全部切断,把对方‘冻结’起来,在心里,不再把对方当人,而变成了‘在那里的一个东西’。”事实上,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情感泡沫——冷漠、敬畏感缺失、没有信仰,在这一切背后依然会发现情绪狂欢的影子。而情绪的狂欢,潜伏着可能爆发的侵犯性。

 

这种侵犯性可能表现为明显的人身伤害,但情绪狂欢值得关注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侵犯性的日常生活化,和在生活中以正当的姿态行隐秘的伤害。

 

比方说谈到大龄未婚女青年,一定要加重口气说“大龄剩女,太能挑了。”

 

谈到一个生活困难的人,则铿锵有力的反问“谁让他自己不努力的?!”

 

只看到新闻中的标题,“抑郁的男子跳楼,母亲给孩子下毒,教师强奸小学生,丈夫砍死了妻子,中学生枪杀同学。”在并不想了解完整的来龙去脉,不对当事人预留生活境况的同情性评估,立刻评价这是死了活该的loser,疯子,变态,暴力狂,冷血杀手。

 

即刻的标签化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群体,不仅拒绝情感的参与,而且非常不乐意理性的分析与接纳。因为这妨碍了情绪的狂欢。如果接受这个观点——“诈骗手段之高明,诈骗之防不胜防”,那有人上当受骗的新闻大餐,就势必失去娱乐价值,而“你傻你活该被骗”的情绪狂欢就得不到发泄。

 

在情绪的狂欢中存在着以对他人的否认取得的优越感、压制和支配性。甚至,包含着变形的炫耀。

 

据说人在确认自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不会有同样的悲惨的时候,最容易铁石心肠。在对他人的悲剧的消费中,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优越性;在迷人的情绪狂欢中,最隐秘的心理满足也许就是,在这个没有律法监管,没有道德约束的心灵领域,可以不受惩罚的享受肆无忌惮的轻慢他人的快感。

 

细究这种情绪狂欢的心理土壤,也许就是在现实生活的规则约束,和个人的能力限制中,没有能力实现,却又巴望的不得了的优越感,用大俗话说就是“心中一块厉害使不出来。”它的核心指向是,打破人和人之间相互尊重的界限,通过贬低别人,转移可能存在于自己内心的自己对自己的怀疑、自卑、和攻击。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