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性进食,是你的心理在报警

你有没有过心情不好,比如压力大、焦虑、心情低落时,明明不饿,却大量吃东西,吃到撑,甚至吃到吐?

有的人心情不好是没胃口,可能你心情不好,却喜欢吃东西。

严重的进食问题称为进食障碍,即: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可能大家接触少,但它却是死亡率最高的心理疾病,比抑郁症的死亡率更高,而且治疗难度很大。

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心情不好时情绪性进食,它是我们心理上亮红灯,告诉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食欲为什么和心情关系这么密切?

紧张可能拉肚子,难过容易没胃口等生活经验,已经向我们传递着情绪和食欲的关系。

神经科学中,有个词叫“肠脑”比较热门。“肠脑”称为第二脑,主要指分布在肠道的神经系统。从身体解剖结构上,

肠道神经与大脑神经联系密切。“肠脑”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密切相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并且

发展出治疗心理疾病的新途径——增加体内益生菌的食疗方式。

神经科学角度理解情绪性进食,可能过于微观视角,专业性太强。我们试着从容易理解的宏观角度看看情绪性进食。

情绪,是心理上的主观感受;生理上,情绪是一种能量状态,越强烈的情绪,越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才能维持情绪。

大哭一场,或者大吵一架后,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虚脱,因为能量消耗大。


情绪性进食,提示积累了大量没有处理的情绪。

维持大量情绪的存在,意味着一直在大量消耗能量。大量吃东西,能够补充身体能量。

这意味着:


情绪性进食会让你感觉心情好些,是因为吃高热量食物,可以补充身体能量,在心理上感觉为想吃东西,就像渴了想喝水一样。

回顾自己的情绪性进食,是不会是会发现:你想吃东西的欲望,不会选择水果等健康食物;即使饭量大增,这时候会想吃肉,而不是蔬菜,哪怕你平时并不是肉食偏好者;你选择的通常是巧克力、蛋糕、冰淇淋、薯条、饼干、奶茶等高热量食物,即我们通常说的垃圾食品。


对于你的身体来说,不存在什么情绪性进食,只是因为你的身体,为大量情绪的存在,输送能量,消耗了大量能量,所以它要补充能量,让你感觉想吃高热量食物。

身体不管这种方式健康不健康,它只是本能的缺少能量,便想要快速补充能量。这跟成瘾行为类似。毒瘾、酒瘾也是让身体产生强烈愉悦体验,身体本能寻求再次满足,不管这种方式健康不健康。

情绪性进食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短期帮助你缓解难受的情绪,长期维持了问题的存在——积累情绪,缺少健康调节方式。

前面说过,出现情绪性进食,意味着积累了大量情绪。这些大量情绪,通常不是因为一件情绪刺激大的事情——虽然可能发现在情绪性进食近期,遇到过让你情绪很糟糕的事情。

情绪性进食,往往提示缺少有效调节情绪的方式。

如果把情绪比作蓄水池,情绪性进食就像缺少出水口。进水口一直有情绪进来,没有出水口,情绪的蓄水池越来越满。情绪性进食出现前的刺激事件,只是蓄水池溢出的最后作用。


改变情绪性进食,需要建立“情绪出水口”。

情绪性进食的人,通常缺少有效社交支持,也就是缺少有帮助的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

可能是本就缺少朋友,父母也不是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反而可能是负面情绪来源;或者亲朋好友可以给予支持,但因为不想他们担心等,不愿和他们说,自己一个人扛着。

社交支持的改善,常存在性格等深层原因,难以短期内快速改善。短期内学习新的情绪调节方式,建议:


1.正念练习

正念改善情绪,得到诸多研究支持。获取正念练习,可留言。


2.运动

即使每天慢走10分钟,都让自己保持运动。特别对于长期久坐的都市上班族,运动太少。平时上下班,坐公交、地铁,尽量能站不坐。周末争取去户外爬山,或是公园走走。


3.补充益生菌

前面提到“肠脑”和情绪的关系,可以每天食用益生菌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香蕉、酸奶、燕麦粥等。

长期“治本”的方式,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加入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改善缺少有效社交支持的深层心理原因。

作者: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