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壹心人6活动文章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你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以下这些事吗?
奶奶或者外婆严厉地批评你:女孩子不要岔开腿坐,难看死了,以后要嫁人的,这样让别人怎么看你?
男孩子怎么可以喜欢指甲油呢?娘炮吧,好恶心,离我远点。
女孩子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别人家的?
男孩子要坚强!勇敢!不许哭!
你一个男孩子竟然留长头发?还绑头发?还穿裙子?
你一个女孩子天天爬树,打架,真是男人婆啊!以后谁敢娶你!
男人没房没车,你好失败哦,女人你长的这么土肥圆真是可怜哦。
以上声音,犹如魔音贯耳,腐骨噬魂。轻则怀疑自己,羞愧难当。重则全盘否定自己,觉得活着是罪过。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有人经历过的性别角色压力。
01
阐述定义
性别角色压力:与性别角色有关的压力。个体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向个体提出过分要求,或个体某一性别角色行为与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之间相冲突都会成为性别角色压力,而使个体出现矛盾紧张的状况。
02
背景/来源
1、社会文化。经跨文化的研究所证实,社会文化背景对两性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生物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性别角色行为。
2、性别刻板印象。其指的是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它代表着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随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也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压力来源之一。
3、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等,其在现代社会,体现了一种无法比拟的强大威力和传播优势。
4、原生家庭教育。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在孩子们的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既是养育者,也是儿女心理行为的最早塑造者。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根据生物性别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按两性的不同标准和性别角色行为规范,有意识地塑造儿童适合于自身性别的行为。
在B超产检性别尚可告知父母之前,父母知道孩子的性别之后,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开始了。父母总是会根据性别区别对待,表现在早早地准备好了男宝女宝不一样的服饰、名字、玩具和养育方式。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了认识,就会主动地把自己归于“男性”或“女性”,便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各种行为努力合乎相应的性别角色。他们还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观察同性榜样的言行进行模仿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既是基本的养育者,也是最有权威的。因此更可能成为子女学习性别行为的角色楷模,当然,这其中也有着镜像神经元发挥的镜映作用。
03
案例分享
1、小学课堂里
小学教室里,一老师给小学生讲了一则《农夫孩子夺取龙王胡须》的故事中,农夫有一儿一女。某一天他病重,只有龙王胡须能救命。
于是,勇敢的女儿决定去和龙王恶斗,最终夺取龙须救回父亲的性命。在女孩不在家的这段期间,是由农夫的儿子照顾病重的农夫。农夫的儿子温良、细腻,他非常用心地照顾父亲。
孩子们都非常惊讶,怎么会这样?
不应该是女孩子温柔、善良、体贴、细腻吗?而男孩子顶天立地,勇敢屠龙救父吗?
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小学里早早地感受到了性别角色的压力,孩子们的刻板印象亦是深深地刻在心里。
2、淘宝带货
在淘宝上能将口红热卖的李佳琦,人气也跟着火起来。生活中有些人一边买着李佳琦的口红,一边认为李佳琦涂抹口红的样子,真的是太娘炮了。
从而忽视了李佳琦身上特有的细腻、敏感和洞察女性对口红颜色多种需求的卓越能力。
假如李佳琦被性别角色的压力束缚住,那他是不是会扭扭捏捏呢,不能成功带货呢?
3、关于我
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候的我,有一头利落且非常好打理的短发。某个早晨,我跟一个阿姨买早餐的时候,她喊我:弟弟,你要什么时候?啊,是弟弟吧,头发这么短。
当时年幼的我,想找个缝钻起来的心都有了,我感受到一股莫名地难堪。我依稀记得她诧异的神色,好像在说我长得不男不女。再在后来,我还被同班女同学孤立过,原因是她们觉得我短发像男生。
其实,当年的短发的我,她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没有一头长发而已。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女孩一定要留长发。
后来长大后,逐渐发现,社会上有很多人发现女孩子勇敢、有力量、有肌肉、食量大的时候,就会给她们贴上可怕、是猪、是金刚芭比等等的带着侮辱意味的标签。
这些人的偏见,不止绑上了我和你以及他们自己的手脚,也将年幼的一代的手脚给捆上了。 照这样发展,还能多出几个李佳琦这样的带货能手吗?说不定还会在摇篮里扼杀掉更多卓越的艺术家和天赋异禀的能人。
4、同班男同学
高二时,有个男同学性格比较像女孩子,他被取笑的同时还有人给他取了个校花的外号,他还为此哭过。这可以说是一起校园精神暴力,可惜它的表现方式比较隐蔽。
性别和性格都不是他的错,该被嘲讽的恰恰是那些对他性格有偏见和肆意伤害他的那些人。
在这样的真实事件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性别角色压力也确实有可能会演变成性别角色伤害。
04
相关科普
1、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存在着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而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同样藏着刚强的男性原型意象。他认为,不存在完全阳性的男人,也不存在完全阴性的女人,每个人都是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的双重结合。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得以观察到很多人类幼崽们的日常生活。越小的孩子,他们身上兼有的阴性力量和阳性力量,体现的越明显,正如荣格所说那般。
2、余世存在《人间世》中所说:“最优秀的男女雌雄同体,那些动辄作践女性或嘲笑男人的人,大概都是对自己的另一半缺乏同情的了解,他们终其一生也许活得热闹,但是孤独。”
反观我的爸爸,他不是没有脆弱、难过,而是每当脆弱、难过溢出来的那一瞬间,他就马上止住了。同时,他也无法共情我妈和我们这些孩子,经常让我们觉得他不近人情。
反而是正如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所说,同时具有雌雄同脑的人,他们和伴侣的生活幸福度更高。事实上,我从小就羡慕那些能和父亲玩到一块的孩子,羡慕他们和爸爸是那么的亲近。
3、朱建军的《意像对话》也提到过:人的子人格里通常是既有男性子人格,也有女性子人格的。如果一个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人身上,他的女性子人格有70%,男性子人格有30%,那可能就会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是外在表现比较女性化的一个男性。
而通常情况是,生理性别是女性的人,或者生理性别是男性的人,他们身上的异性子人格只有40%+左右。这样的话,不仅不会失衡,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异性伴侣,有助于恋爱或婚姻的甜蜜度。
05
个人见解
假如只有男性需要勇敢,那女性就一定要软弱可欺吗?事实上,软弱被动的人,就是很容易被欺负,无论男人或者女人。这可能是一条大自然的不成文的丛林法则。
其实不买房,又能怎么样呢?每个人都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根本没有人一直关注自己的情况。不够漂亮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照样可以活的漂亮。
女孩子岔开腿坐又怎么了?男孩子哭又怎么样呢?真正喜欢你的人,大多会觉得你真实可爱有温度且不做作,从而对你卸下心防。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首先是人,人格上是平等的,再是男人或者女人。虽说我们可以脆弱,但是我们同时也是可以坚强的。两者并不矛盾,这恰恰是阴阳的平衡。
一昧的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儿应是女娇娥,其实是压抑了男性或女性真实的自我。压抑真实的自我的社会里,无论男人外在多么优秀,内里的脆弱却无处安放,真实状况是外强中干。女人忸怩作态,失去自然美态。这又如何谈活出自我呢?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不应该因为性别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从而限制其发展。我们要努力做到去性别标签化,让孩子身心健康就好。
性别角色所带来的扮演压力,据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很有可能会变成限制性般的信念,从而限制男性和女性的创造性、独特性、多元性等。
当然不是说让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的意思。而是说,男人其实可以充满力量,也可以拥有温度。女人既能温暖,也能果敢坚定。
当男人需要女人时,女人在。当女人需要男人时,男人也在。社会在他们的携手共进中,共同走向愈加美好的未来,男人和女人亦能活出从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