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心人7大作业1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79746
最近,和朋友聊天,当聊到小孩教育的时候,朋友就开始吐槽,自己的孩子5岁刚过的年纪,却不服管,而且脾气很暴,有时候还会和大人,动手动脚,摔东西,恨得他和他爱人牙根直紧。
所以,我朋友有时真会动手打孩子两下,但又怕打出问题,于是,最后就直接用吼,加惩罚的方式,比如,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玩具等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
但发现孩子除了一哭,二闹,三不理,事后在遇到发脾气的时候,依然老毛病再犯,为此,真害怕以后孩子长大了,无法管教,不成才。这让他非常苦恼,不明白,是不是自己教育方面,在哪些方面出问题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会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而我们中有不少家长,可能会无法容忍,或者见不得孩子发怒。更不用说,看到孩子暴脾气了,一旦发现,家长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制止,试图以暴制暴,以大人的绝对威势来压制,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发怒,脾气不好代表着孩子是不懂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甚至会觉得,孩子这样就是“大逆不道”,将来长大还怎么得了。于是,便严加管教,乃至更加苛刻的教育手段也可能会用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有调查数据显示:有7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懂事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孩子们出现哭闹、发脾气等负面情绪时,大人们会对孩子产生厌恶的情绪,并用各种粗暴的方式制止。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孩子这样的表现,正常吗?家长应该怎么去正确的教育?
这里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01
接纳:
发脾气,
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表现
心理学认为,人脑是由三个系统存在:
第一个,是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的生理、安全需求及身体觉知等;
第二个,是情感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和记忆;
第三个,是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思维、认知、语言等;
而有研究表明,对于人类而言,理智脑通常会在25岁左右达到成熟。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理智脑还未成熟之前,只能采用情绪脑表达自己。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直接反应就是发脾气哭闹,引起注意从而让大人满足其需求。只有让情绪脑按照生长规律发展,孩子的脑部才会更加完善。
而过分禁止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心智成熟发展,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孩子人格健康,更可能会影响大脑以及智商的发育。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那就是情绪敏感力。而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当父母允许、接受,乃至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孩子的情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他便可以将负面情绪的能量,转而用在探索世界、开发大脑上,但如果情绪始终被压制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被困在痛苦的牢笼里无法自拔。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以,孩子愤怒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所获得的爱和信心的匮乏。
我们若是一直排斥孩子的愤怒,就可能无法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永远无法知道,孩子愤怒时,其实掩藏着一颗渴求我们的关爱和帮助的心。而一个不被允许愤怒的孩子,和一个不懂处理愤怒的家长,注定难以共建和谐的未来。
02
审视:
暴脾气孩子身上,
可能有家长的影子
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作为一张白纸,懵懂不谙人事的孩子,他能学到的和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相处的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模仿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影响,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里,从两方面来展开聊一聊。
1. 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
举个我朋友的例子,他孩子目前在幼儿园,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发现孩子的脾气变坏了。比如,谁动了孩子的喜欢的东西,这孩子就会非常不客气的,用吼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或者,有时候在家,他自己玩具找不到了,就会直接对他奶奶发脾气,会大声喊:“奶奶,你到底把我东西放哪了?”
如果,观察和反思,就会发现。核心原因,还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父母,或者一直陪伴的的长辈,日常的言行举止可能就有些细节存在问题。
拿我朋友自己来说,按他自己所说的,他和他爱人,很多时候就是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对待着他们自己的父母的。
比如,他年迈的父母,经常会帮他们打理家务。因为习惯不同,老人喜欢把东西收拾的干干净净,归在某处。但年轻人就不同了,可能喜欢把经常随手要用的东西,就放在自己最顺手拿的地方,或者习惯找的地方。结果就是,想到要找哪个东西时候,发现找不着了,一问家里的老父母,就会发现,多半就是老人们给收起来。然后,就免不了埋怨,或者还会拌几下嘴。
时间长了,就直接习惯性的扯大嗓门喊,会用责怪的语气问,类似如,“到底把我东西放哪了?!”等等。
后来,我朋友意识到这点后,他就和她的爱人就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中和自己家人的沟通方式,并多用恭敬、礼貌的方式对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所产生的的效果。
一天早晨,孩子上幼儿园起得晚了,因为孩子自己吃早饭太慢,孩子的奶奶就问孩子:“宝宝,你要不要奶奶喂啊?”
换作是以前,孩子可能顶多就是点点头,其他也不会说啥,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一天,孩子居然出奇的礼貌了起来,对他奶奶彬彬有礼的说道:“那就麻烦奶奶啦。”
所以,孩子的行为举止中,藏着我们大人的影子,教育孩子,从“家长”自身做起。
2. 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乃至个性塑造影响
当孩子表现自己怒火和不服管的时候,很多家长,包括,过去的我在内,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严加管教。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跟孩子讲半天道理都不听,打一顿或者严厉的训斥一顿,更或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光小黑屋地方时,会发现立马见效,孩子能老实好几天,感觉“棍棒教育”还是挺有用的。
然而,“棍棒底下”,正的能出“孝子”么?我们能确信,孩子是真心因为“棍棒”教育而理解并臣服呢?
还是因为迫于“威压”而“心有不甘”的被动妥协,将来“等你弱”,一定“以牙还牙”呢?或者,从此害怕犯错,失去表达自我的能力,从此唯唯诺诺,成为老好人呢?
所以,棍棒下也可能会产出“逆子”,还有“弱子。
同样,导致孩子暴脾气的教养方式,常见的还包括,“散养式”,也即,一点都不管,完全缺爱的教养方式,以及过于溺爱的,一切无条件满足的教养方式。
需要提及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乃至致力于赚更多的钱,谋求更好的物质幸福生活,会选择让自己的父母也即老人,全权带娃,而自己完全撒手,开启“老人带娃模式”。这样的带娃方式,也值得家长们深思和审视。因为:
第一,作为老年人,受时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自己的认知偏见或者误区。这种偏误,就可能导致在孩子教育方式方法上出现偏颇。
第二,“隔代亲”的倾向,也会导致老年人对孩子要比孩子父母,更加宠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霸道和自私的性格和不良品格的养成;
第三,孩子对自己亲生父母的情感需求和依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长期陪伴,如果孩子长时间缺乏自己父母的关爱,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非常容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缺乏爱心或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03
措施:
孩子发脾气的正确应对姿势
那么,孩子发脾气,为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这里有几个点措施分享给大家:
1. 为人父母,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育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孩子犯错,父母生气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生气往往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想要让孩子安静聆听,父母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更理性的与孩子的展开交流,或者采取进一步的合理措施。
2. 坚守原则,及时制止孩子,但不当众指责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乱发脾气,尤其是行为举止严重不当的情况下,家长自然有必要及时制止,但需要注意不要在公共场合对孩子进行指责,否则很容易造成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3. 冷处理,等孩子平复后,帮助其正确接纳自己的情绪
孩子并非完全不明就理,只是情绪控制和认知尚不能达到成人的水平。为人父母都会有感触,当孩子哭闹时,父母的话,孩子多半就是屏蔽的,所以,等到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教导也非常有必要。
尤其是可以让孩子自己讲述下自己对某件事来龙去脉和感受,多让自己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事情的前后因果,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也可能会发现,在讲述过程中,孩子自己就已经帮助自己把情绪给抚平了。而他们需要的只是陪伴,倾诉,感受到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边,支持这自己,爱着自己。
4. 契约精神,给孩子立行为举止的规矩
为帮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乃至掌握自我行为举止和情绪,父母可以给孩子要设定必要的规矩,和奖惩措施,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设立边界感。
当孩子感受到约束后,自然会在行为上有所控制。当然,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轻易改变设定好行为底线规矩,否则,不仅无法有效帮助孩子梳理正确行为和控制情绪,还会让孩子对产生父母不信任,不利于健康的亲子关系培养。
5. 以身作则,给孩子梳理正确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启蒙导师,责任重大。无论是我们待人处世的行为举止,还是在对待孩子发脾气时的直接态度,乃至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将在孩子的心底烙上深深的印记,陪伴他一生。而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记忆中的“模样”,以及对孩子满满真诚的“爱”,则会让孩子在人生之路上不惧风雨,终生受益。
曾有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种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施肥,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不会责备树,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树一样长得好。责备没有用,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情形就会改观。”
孩子是需要用爱来浇灌和培养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培养教育孩子的同时,为人父母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经历一次,圣洁的自我完善和疗愈。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呵护和培养我们的这手中的这棵“孩子树”,在陪伴孩子的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与孩子的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