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猥亵女学生 | 初见就大晚上去他家喝酒,她活该!

文:Susie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上海知名导演被曝猥亵女学生 | “初见就大晚上去他家喝酒,她活该!”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完美受害者”。

 

前几天,一则新闻冲上热搜榜——国家一级演员田蕤被曝猥亵女毕业生。

 

目前警方已立案,田蕤被捕,而受害女生处于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令人担心。

事后田蕤不断和女生交涉,希望以提供工作机会的方式得到和解,女生痛苦回应:我现在一听到您的声音我就害怕

田蕤在话剧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几年开始转向幕后,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等多家表演学院任教授。

 

事发当天:

 

当事人A女士和校友去田蕤家讨论剧本。

 

三人在晚饭期间喝了酒,女生不胜酒力醉了。

 

校友离开后,田蕤便对A女士疑似“猥亵”。

 

为何定在家中讨论剧本,喝酒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具体细节,官方尚未披露。

 

最气人的一幕来了!

 

知乎热榜下,一些网友是这么恶意揣测的:

“讨论剧本要去家里吗?也太不设防了吧?”

“在外人面前喝醉,不是明摆着给人机会吗?”

明知道自己一杯倒还喝,是个男人都感觉是在勾引吧?”

 

生气。

 

我们先假设田蕤真的猥亵了A女士。

 

那么,“去了家里”“喝醉了”“没有明确说不”,难道这就是活该被猥亵的理由吗?

 

受害者没有严格按照自保的逻辑来,就活该受害吗?

 

显然不是。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过是把本应该给暴徒的谴责,转嫁给了受害人。

01.“

我以为如果我不xx,危险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退一万步讲,如果女性足够自保,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吗?

 

并非如此。

 

a. “我以为,只要我又胖又丑,我就不会遇到危险”

 

去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晚上,一个女孩加完班像往常一样走路回家。

 

这条回家的路她走了很多次,从没想过人多灯亮的街上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

 

结果,走到天桥人行道入口处,她突然被一个陌生男子抱住猥亵。

 

川流不息的车那么多,却没有一辆停下来。她死命地拽住桥上的栏杆,大喊救命,嗓子都要喊哑了,对方也没有停止动作,甚至想把她拖走。

 

终于,一个外卖小哥经过,她以为自己要得救了,对方却认为他们是情侣吵架,还拿手机拍摄她倒在地上哭的样子。

 

她绝望了。

 

不知过了多久,警察才来,当时她已经浑身发抖、四肢瘫软。后来去刑警大队做伤情鉴定,肩膀、腹部、大腿等多处都有受伤。

 

事后女孩说:

 

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外表不那么吸引人,出门在外也小心注意,就不会遇到这种意外。

女孩亲述事情过程截图


是啊,大家不是都说,女孩子打扮漂亮又不注意防范,才容易被坏人盯上吗?

 

就好像,只要羊老实呆在羊圈里,不去吸引狼的注意,狼就不会吃羊了。

 

是不是太天真了?

 

b. “我以为,只要我穿长衣长裤,就不会让老师对我动心思”

 

同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47名学生,联名举报导师姚舜熙“性骚扰”。

 

学生小羊说,大二时她被分到了姚舜熙的工作室,2016年初的夏天,她遭受了姚的性骚扰。

后来有一次,姚舜熙带学生去乡下写生,期间强行让学生喝酒:“你们喝了我的酒,才能考上我的研究生,你们不喝酒都不给我面子,统统滚远一点。”


饭桌上,姚舜熙以“我摸摸你心跳快不快”为由对小羊动手,和上一次一样,小羊对这种遭遇感到难以启齿,怕被人知道,因此再次选择忍受。


再后来去见姚舜熙,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小羊也穿着长衣长裤,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全。


但她最终意识到,你的穿着,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恶意。

如果狼想犯罪,即使羊再守规矩,也无法阻止狼的恶行。

 

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有一句台词:

 

“我教了我的女儿二十年,让她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而你却一秒都没有教过你儿子,不要伤害他人。”

如果犯罪者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约束意识,即使女性做足一切防护,他们又岂会收手呢?

 

令人心痛的同类案件相继发生,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想法出了错?

02.

指责受害者的逻辑,错在哪了?


错的可能是:我们把愤怒都扔给了受害者。

 

美国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做过一个实验,让参与者观察他人因犯错遭受电击。

 

他观察到,当参与者发现自己对他人遭受电击无能为力时,就开始贬低受害者。

 

并且,受害者遭受电击的程度,和参与者贬低受害者的程度成正比。

 

实验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人的受苦和自己的无助,会挑战他们心中“公平世界假设”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为了防止自己出现焦虑和无助,要心甘情愿对一个受害者付出同情,受害者本身必须完美无瑕、完全无辜

 

“完美受害者”的期待也就由此诞生。

 

因此,Melvin Lerner提出了“公平世界谬误”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认同“完美受害者”和“受害者有罪”论:

 

谴责受害者的人陷入了一种逻辑错误,他们假设世界是完全公平的,灾难从不无故降临到人头上,只要行为得当,就绝不会遭受不幸。反之,如果遭受不幸,一定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错事。

 

也就是俗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对此,英国网友Bree发过一篇推文怒怼。


“那些觉得‘女孩子被强奸是因为她们穿着不得体’的人:看,这是我家狗子。它最喜欢吃牛排。它眼睛也正在盯我盘子里的牛排,但是却没有靠近。

 

为啥?因为我告诉它不行!

 

如果一只狗都比你懂得克制,比你表现得更得体,你是不是得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另一位网友也发声:

 

“让受害者遭遇不幸后不停反思,自我检讨,犯罪者却是一副“哪怕天下人都犯了错,也没我的错”的样子,一个人要脸的程度和另一个人不要脸的程度是不是差别太大了???”

03.

要求受害者完美,会有什么后果?

一次性犯罪发生后,大体会有三个角色存在:

 

受害者,犯罪者,和旁观者。

 

如果这三者都认同“完美受害者”的论调,会有什么后果?

 

对受害者而言:

 

轻则她会不停自责,认为自己一定哪里有错,才会发生这种事,由于是自己犯了错,因此她不敢告诉别人,沉默隐忍度日。

 

重则她会焦虑、抑郁,甚至轻生,无法原谅自己。

 

由此产生的涟漪反应,使无数的受害者都会倾向选择沉默。因为他们都在若有若无地认同“受害者有罪”论。

 

于是犯罪者的行为将一直得不到曝光,某些几十年性侵害无数女性都未被抓捕的犯罪者才会无数次得逞。

 

对犯罪者而言:

 

他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都是女生自己上门,自找的,都是在勾引他,他只不过是没受住“诱惑”,而诱惑的源头还是来自对方。

 

带着这种态度,他可能会一次又一次犯罪,却不以为然。即使被“不小心”抓到,他只会怀恨在心,认为是受害者害了她,甚至还会后期报复。

 

对旁观者而言:

 

一方面,旁观者成了犯罪者的帮凶。我们对犯罪者的认同,会熄灭受害者想要试图发声的勇气。

 

另一方面,旁观者也会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因为一旦有一天我们有了相似遭遇,我们会受困于和受害者相似的心境——明明自己是受害人,还要自己被谴责。

04. 

吃瓜群众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8年韩国热播的网剧《敏感点也无妨》里,有一个每次上课都发表性骚扰语言的教授。

 

反复的行为发生了无数次,整个教室却没有人敢于指出教授不合适的言行。

 

一次,有同学终于忍不住说,教授,你这是性骚扰。

 

教授却不慌不忙地笑笑:“我有吗?”


随后他十分淡定地望向所有同学说:“好,我性骚扰,看到过的人,可以举一下手。”

 

教室里一片寂静,无人举手。

 

是啊,他是人前德高望重的老师,同时掌握着学生们的学分,哪个学生敢得罪他?

 

正当教授对结果表示满意时,一位女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坚定地说:

 

我,看,到,过。

后来,更多学生举起了手。

 

这一刻,大家内心的隐忍和愤怒,终于不再隐藏。

 

看看这个教室发生的事,像不像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

 

记得那个勇敢举手的女生在剧中说说实话很痛快,也很害怕,但还好,因为不是一个人。

恐惧会被传递,勇气也是。

 

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让那些丑陋的黑暗得以暴露在阳光下,才有消散的可能。

 

难以想象,A女士这样的人是跨越了多少羞耻感、自责感、恐惧感的心理黑洞,才敢鼓足勇气说出了真相。

 

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的勇敢发声,会鼓舞多少还在沉默中自责的女孩或男孩,从阴影下的伤害中走到阳光处。

 

别让无动于衷的犯罪者继续猖獗,别让默许造成更大的灾难。

 

一个人,无法做到的话。

 

就让我们一起去改变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介绍:Susie,嘴炮型早睡达人,一个“离经叛道”的深度思考者,新兴生活方式探险家。转发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