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需要你的好意

文:Connie Zhang
来源:康妮美国频道(ID:ConnieUSAChanel)

01

前几天, Lily找到我,跟我商量,自己是不是可以做Sarah的施助姐妹。

在教会里面,我们每个姐妹都被传唤做施助姐妹,来帮助其他两到三个姐妹,看看她们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灵性成长上有什么需要,施助姐妹是我们在教会里面最亲近的朋友。

因为一旦我们每个人有任何需要,比如需要别人帮我们照看一下孩子,或者我们需要他人给我们提供一顿餐,或者需要有人开车带我们去机场,施助姐妹就是我们想到求助的第一人。

 

Sarah最小的宝贝才一岁不到,从小就生了严重的皮肤病。可是在美国,儿科大夫给开了激素的药,一抹上,有好转,可是一停药,就又复发,还越来越厉害。

Sarah就给孩子停了药,说自己几个大的孩子小时候也曾经有过,但是长大一点就好了。

可是到了美国儿科医生那里,他们觉得Sarah不给孩子上药是在孽待儿童,甚至要投诉到儿童监管部门。

 

Lily从别人那里听到这个事情,就来找我,跟我说:“如果我要是Sarah的施助姐妹,就可以帮助她,给她出主意,找最合适的大夫,并且帮助她据理力争,不要受到不必要的指责。”

 

感受到Lily的拳拳好意,我于是给Sarah打电话,问:“你愿意我帮你换一个施助姐妹吗?”没想到她说自己很喜欢目前的施助姐妹,不想换。

其他姐妹告诉我:其实Sarah不一定喜欢别人像家长似的总是给她意见,给她指导的。

02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个非常要好的闺蜜萌萌。

几年前她生了肺癌,告诉了我的姐姐,却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告诉我。要不是最近,我的家人不小心说出:“最近萌萌的身体恢复得不错。”我根本不会知道最好的闺蜜曾经生了肺癌。

我每次见到闺蜜,总想问问她的身体,可话到嘴边又吞了下去:毕竟她说不让家人告诉我的呀?这样问她,岂不是不好。

 

前几天回北京,我约了萌萌一起吃饭。

饭毕,我把她送到楼下,终于还是忍不住了,问她身体怎么样?告诉她我已经知道了她生过病的事。

她笑着说:“我没事,很好呀。”

我的眼泪一下子忍不住了:“那你为什么当时不告诉我呢?我可以帮助你的!我有很多资源,认识很多大夫,可以帮你收集信息,可以带你到美国来看病,可以帮你祷告。可你怎么都不信任我,还特意不要告诉我呢?”

我用手背一边抹着肆意横流的眼泪,一边说着。

她赶紧抱了我的肩,说:“我知道,不是不信任你,我知道你就是会这样的。你的关心会排山倒海般涌来。而当时的我,最不需要的就是你的关心。我只想自己把思路理清楚,自己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只哭过一次,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了,就慢慢去对待,去治疗。现在不是完全没事了吗?”

 

03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别人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她们想要的,即使是好意。

相信在职场当中,你可能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看到同事在纠结,主动提供帮助,有时却并不被感激,反而好像给对方添了麻烦一样。

那么以后,你是帮还是不帮?

04

最近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密歇根大学的拉塞尔·约翰逊(Russell Johnson)等人研究发现,在没有求助的情况下提供帮助,获得感谢的可能性低于应要求提供帮助。

 

原因有两个:首先你是局外人,可能不完全理解当事人遇到的问题。你的判断也许受到投射偏差(就是以为别人和我们一样具有同样的偏好)或选择性知觉(只选择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忽视相反的观点)的影响。你可能不得不调用大量认知资源才能搞清楚情况,还不一定能给出同伴实际需要的帮助。

 

其次,对方可能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并从经验中学习。如果你不加询问就擅自插手,可能会影响同事对工作的自主感和支配感,伤其自尊。

 

这两种现象是在涉及北美约500名全职员工的两项后续调查中发现的。

主动帮助同事的受试者,对问题的了解程度低于回应同事求助的人。

而在没有求助时获得帮助的受试者表示,这种情况更有可能令人感到威胁。而且,这种情况下的帮助有效程度也较低。所以助人者得不到感谢并不意外。”

05

这个度怎么来掌握呢?

刚才讲的两个故事,我是受了投射偏差的影响,我以为闺蜜和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一样,得病就要寻求所有可以找到的信息,需要和人倾诉。Lily则有选择性知觉的问题,以自己的经验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忽视了Sarah在其他孩子身上获得的经验。

在你的生活当中,或者职场上和同事相处当中,有没有类似的别人并不接受你的“好意”的例子呢?我们怎么掌握这个度呢?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遇到了问题,我们可能马上就想让自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够帮对方解决TA们的问题,如果自己不提供解决方案给对方,就不是真正的好朋友,不能真正帮助到对方。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很多时候,TA并不需要你给出任何解决方案,你也不可能清除掉TA们面对的问题。而你,如果给自己加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很有可能会感到深深的无奈,负担和痛苦。

其实,有时候,你只需要倾听,让对方尽情地表达;有时候,你只需要给对方一个拥抱和一个依靠的肩膀;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告诉对方:“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尽管告诉我,我就在这里。”

然后等对方发起求助的邀请时,你再行动。

作者简介:Connie Zhang,老北京,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学士,哈佛商学院MBA,曾任职于GE,LG,Polaroid,SGS Ventures,自2009年创办瑞利溪咨询,为海外环保科技企业开发中围市场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丈夫及两子定居英国明尼苏达州。撰写微信公众号“康妮美国频道”(ID:ConnieUSAChanel),是“得到”精品课讲师,领英洞察专栏作者,Niwo成长学院特邀讲师。著有畅销书《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